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随着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广西外贸发展增速可观,但出口结构仍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文章在分析广西对外贸易经营主体结构、方式结构、商品结构和贸易区域结构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灰色决策模型剖析广西外贸出口结构优化受限的原因,进而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使得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越发紧密.中国与东盟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中国-东盟贸易关系是竞争还是互补一直是研究热点.基于按SITC REV.2 3位数分类的中国和包括越南在内的东盟六国的出口产品数据,本文计算了中国和东盟在美国和日本市场上总体和按Lall贸易商品分类的出口相似度.计算结果表明,中国和东盟六国在日本市场上总体相似度高于美国;中国和新加坡在美国市场上高技术产品和资源性产品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和亚洲四小虎在美国市场竞争趋缓,但在日本市场上吻合度较高;中国和越南在美日市场上相似度近年来大幅提升.最后本文驳斥了“中国威胁论”,并提出中国要把握与东盟不同层次国家不同技术水平产品的互补性机遇,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以及在人民币升值环境下中国急需优化出口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韦苏倢 《全国商情》2011,(12):77-78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在近些年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国的食品出口遭遇的贸易壁垒也日益增多。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步伐加快,双边的贸易额增加,2010年中国东盟部分产品的进出口实行零关税,双边农产品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双边绿色食品贸易已经被提上日程,发展绿色食品贸易是双边贸易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中国与东盟绿色食品贸易现状,双边绿色食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东盟视角,运用2000—2011年东盟主要贸易伙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构建贸易引力模型对双边进出口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估算出东盟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潜力。结果表明,贸易双方的国内生产总值对双边进出口贸易流量有正向影响,贸易双方的人口和之间的距离对双边进出口贸易流量有负向影响。通过估算贸易潜力得出东盟最具贸易潜力的三个国家分别是俄罗斯、澳大利亚和日本,中国与东盟处于潜力开拓型关系,与俄澳日三国相比尚有差距,建议未来的研究内容可以集中分析某一特定产业或某一特定产品的贸易效应,从而改善我国出口结构,提升我国的贸易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特征是:贸易方式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贸易结构互补性与竞争性并存;广西对越南贸易依存度很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使双边贸易和投资增长,而且还促进了广西GDP的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双边应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发展服务贸易、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与各成员国全方位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CAFTA)是我国对外洽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自CAFTA构想提出以来,中国和东盟各国间的贸易结构变化趋势明显加快。本文基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得出我国各产业在东盟市场上具有不同程度的比较优势,但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双方整体上存在高度的产业内贸易倾向。中国在未来的“钻石十年”需抓住历史机遇,加快产业转型,提升各行业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东盟双边经贸关系表现为:货物贸易持续增长,贸易结构愈显互补性,东盟对华投资向一、二、三产业全面投资,中国对东盟投资能力增强等多个特点。深化双边经贸关系的思路是:到2015年我国零关税基本达到全面利用;产品在东盟有良好的市场形象;双边初步具备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条件。中国应与东盟各国海关合作,提高零关税利用率以及开展国家营销,提升产品形象。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中国对东盟的进出口货物贸易迅速增长,中国主要向东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源密集型产品,双方在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存在产业内贸易。双方的贸易结构必然影响到双方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通过对中国-东盟货物贸易的出口总额、进口总额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得出结论,即中国对东盟的进口和出口均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且进口比出口更能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中国与东盟五国的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分别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角度对中国与东盟五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和比较分析,指出了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低于泰国、马来西亚等国,最后就中国如何在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提升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作为东盟成员国的新加坡之间贸易总量进一步扩大。对中国与新加坡贸易总额与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利用G-L指数分析其与中国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产业内贸易水平变化的原因,提出优化产业内贸易水平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从2010年1月1日开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全面建成,这意味着我国将全面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按照《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规定,双方应逐步取消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与非减税壁垒,逐步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根据我国与东盟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东盟自由区的建立与施行,将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货币周边化效应、地缘经济效应、产业提升效应、壁垒缓冲效应,然而我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在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水平的趋同,将成为阻碍相互之间深层次合作的主要因素,为此,我国必须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大力提高我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合作的水平和层次。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中国东盟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与中国GDP的协整分析及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得出中国东盟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的结论,在分析原因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推进中国和东盟的深度和更加广泛的合作,交通与信息高速通道的建立势在必行,因此应该把和东盟接壤的我国门户省份作为战略枢纽布局的中心,合理布局我国面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枢纽。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作为东盟成员国的新加坡之间贸易总量进一步扩大.对中国与新加坡贸易总额与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利用G-L指数分析其与中国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产业内贸易水平变化的原因,提出优化产业内贸易水平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东盟矿产资源合作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之际,原油、铁矿石、铜、铝等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中国与东盟的矿产资源合作将成为我国破解矿产资源瓶颈制约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与东盟的矿产资源合作以矿产品贸易为主,中国对东盟存在较大逆差,双方的矿业既有互补性也存在竞争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双方矿业发展有深远影响,在矿产资源日渐稀缺的今天,更应扩大我国与东盟的矿产资源合作,一方面继续发展一般贸易,另一方面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双边贸易规模较大,增长迅速,尤其是2010年自贸区建立以后,机电产品贸易额更是取得了飞速的增长。本文利用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东盟六国机电产品的贸易影响因素和贸易潜力进行估计,结果显示中国与东盟在机电产品贸易领域仍具有较大的潜力,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东盟和中国的双边贸易突飞猛进,各自成为对方重要的贸易伙伴国.由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导致了贸易关系中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由此文章研究了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的现状,分析了经济贸易合作中互补性和竞争性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双边贸易的重要影响,并提出了未来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国内说法     
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尚在“起步阶段”2月6日,中国东盟经济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专家陆建人,在“第四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研讨会”上表示:中国和东盟的服务贸易尚处在较低的起步阶段,数量少、起点低,服务贸易是促进未来双方经贸合作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合作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当今世界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类型和中国与东盟“1十10”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合作概况,从贸易优势的角度将东盟国家进行了分类研究,提出使中国在“1十10”自由贸易区内的经济合作地位达到与美国、日本在东盟经济中的地位的同等水平,对东盟经济能够发挥出与美国和日本同等重要作用的总体战略目标以及四个具体目标,分析实现目标的制约因素,并根据具体目标和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贸易合作战略。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的中泰贸易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中泰贸易效应进行分析,证明了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框架下,中泰贸易体现出贸易创造效应远大于贸易转移效应,并有助于修正贸易扭曲,动态效应明显;通过对2005-008年度中泰两国进出口的主要商品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中泰两国的出口结构特征。上述分析和结论有利于反思中国在参与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的收益与不足,从而更好地展开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和国内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