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亚大部分国家(地区)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采取的是事实上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在危机期间,大部分国家(地区)都放弃了钉住汇率制,采取了浮动汇率制度。危机后,大多数国家(地区)又回归了钉住美元制。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东亚国家(地区)汇率制度陷入了两难选择的困境:一方面,各国(地区)事实上钉住美元汇率制存在许多弊端,难以长期维系;另一方面,浮动汇率制又不符合本国(地区)经济的实际。两难选择的困境表明,东亚货币合作必须进行区域汇率合作,建立东亚汇率稳定协调机制,推进东亚汇率制度一体化,最终实现亚洲单一货币区。  相似文献   

2.
1997年以泰铢贬值为标志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东亚地区的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害.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反映了东亚货币体系的严重缺陷,重建东亚货币体系对亚洲和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货币体系重建的核心是建立东亚汇率稳定机制,以避免外部冲击所产生的恶性贬值行为,防范危机在本地区的重演.在亚洲经济不断一体化的情况下,研究如何选择最优的汇率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汇率日交易数据,通过构建VAR-GARCH-BEEK模型分阶段实证研究了人民币对东亚货币汇率波动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前、金融危机期间和二次汇改后三个时期,人民币与菲律宾比索、港币、新加坡元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最为显著;相比金融危机期间,二次汇改后人民币与东亚货币汇率波动溢出效应有明显增强.文章最后对人民币参与东亚汇率合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汇率制度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经历了从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到钉住美元汇率制度,而后又从钉住美元汇率制度转变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变迁。这构成了汇率制度的帕累托改进。由于目前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状况基本健康,货币当局对汇率监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外汇储备充裕,以及在清迈倡议框架下中国与马来西亚于2009年初建立了高额货币互换协议,这些构成了未来马来西亚汇率稳定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汇率制度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末以来,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增加,破坏性也更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汇率制度也是引发金融的重要原因之一。本从一般意义上分析了不同汇率制度下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汇率制度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机制及汇率制度在防范金融危机中的作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汇率制度的问题和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最后,对甸汇率制度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汇率制度安排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的一个重大抉择,其安排的适当与否与一国政治经济情况息息相关。中国作为一个日渐强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当前面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实际上是陷入一种汇率制度选择的两难困境。在此情况下,兼顾灵活性与稳定性的中间汇率制度不失为解决这一两难困境的有效方法。爬行盯住汇率制度作为中间汇率制度的一种,由于其偏重于稳定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比较适合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
新兴经济强国必然会面对汇率制度选择的两难困境,即如何处理币值稳定与化解升值压力之间的矛盾。从长期来看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必然,但在近期则需要通过一些中间性的汇率制度,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逐渐向浮动汇率过渡。  相似文献   

8.
汇率制度的选择与通货膨胀之间表现为复杂的关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考察汇率制度是否会引发金融危机,需要结合汇率制度的特征和特定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来分析。中国在钉住汇率制下保持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在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增强时仍可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9.
汇率制度的选择与通货膨胀之间表现为复杂的关系.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及其向更具弹性的方向转变过程中,并不一定引发高通胀.汇率制度的选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中国在盯住汇率制下保持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在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增强时仍可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考察汇率制度会否引发金融危机,需要结合汇率制度形式的特征和特定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两极汇率制度论是近年来兴起的汇率制度理论,它认为唯一持久的汇率制度是自由浮动制或固定汇率制,任何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汇率制度都正在消失或应当消失。本文通过解评两极汇率制度的内涵,结合对“两极”与“中间道路”汇率选择制度的关键因素分析,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中长期选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汇率制度选择一直是国际金融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文章对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方法及视角进行了总结,并对传统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和汇率制度的新进展进行了论述,进而对未来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进行了展望.认为:由于存在"恐浮",应该依据实际实行的汇率制度而不是官方宣布的汇率制度进行研究;从动态角度进行汇率制度转换的研究也是很重要的发展方向;应该对中间与两极汇率制度进行统一的界定,建立支持或反对"中空论"的严格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空前发展,货币危机此起彼伏,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货币更容易受到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1997年东亚货币危机爆发前,东亚各经济体实行盯住美元的相对固定汇率制.东亚各经济体对日本和美国的特定贸易结构决定了当日元对美元汇率大幅度波动时,严格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造成了盯住国家真实汇率的不稳定,继而造成对国际收支的不良影响.国际收支的恶化会破坏投资者对于盯住汇率水平的信心,在资本自由流动背景下,货币投机行为造成了盯住汇率体制的崩溃.因此,资本流动、货币危机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资本流动和汇率制度是货币危机爆发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东亚金融危机后,在该地区出现了多样化的汇率制度安排,而自2000年以来,多数国家或地区出现了正式或非正式地向钉住美元复归的趋势.但是,日元与美元之间的过度波动严重影响了东亚其他经济体实体经济的稳定.内生于东亚生产网络的巨大生产能力带来了出口扩大以及“三角经贸结构”的形成,这种经贸结构内含着巨大不平衡,而且这种不平衡态势眼下似乎愈加严峻.东亚地区近年来兴起了缔结FTA的热潮,而FTA的运行客观上要求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货币稳定.  相似文献   

14.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频频发生,尤其是最近东南亚金融危机更与汇率制度的安排密切相关,从而使得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成为一个各国所需面对的极其重要的问题。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新成员,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深,金融业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将在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过程。对此,提出了在此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今后的选择趋势。  相似文献   

15.
国际资本流动与东亚金融危机:原因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详细地分析论证了东亚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作者认为 ,东亚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中的“高速病”和不适当的国际资本流动等方面原因造成的。它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必须采取稳健和谐的经济发展战略 ,及时地纠正宏观经济失衡现象 ,健全和完善融资制度 ,选择灵活的汇率制度 ,审慎地对待金融国际化和金融自由化 ,全面地防范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6.
对全球汇率制度的描述,主要是基于IMF有关汇率制度的分类方法。由于分类方法的不同,得出的全球汇率制度演变趋势也不尽相同。本文根据5种分类方法,对全球汇率制度特征做进一步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不应选择“两极”。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四种汇率波动模型进行简要介绍与说明,指出中国渐进式的改革和开放决定了入世后人民币汇率的制度调整也应是渐进式的,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应实行目标区汇率制。  相似文献   

18.
符海涛 《现代经济》2007,6(11):17-19
2005年7月21日,中国进行了外汇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自此以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由原来盯住美元汇率制转变为由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具体来说,就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文主要探讨汇率制度选择或转换问题,全文共分为六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了汇率的概念及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当前的汇率制度种类;再次。分析了国外汇率制度的利弊;之后,分析了汇率制度对于经济的影响;然后,分析了我国汇率制度的转换历程;最后。预测了我国未来汇率制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东欧地区的欧盟新成员国已经深爱金融危机的影响,通过与1997年东南亚国家汇率制度的比较可以发现.欧盟新成员国发生区域性货币危机的可能性较小,但部分国家的汇率制度在防范货币危机方面处于被动地位.在经常账户方面,欧盟新成员国的贸易赤字主要集中在欧盟内部,经常账户引发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同样较小.从这两方面来看,中东欧的欧盟新成员国不会发生区域性货币危机,但需要欧盟给予强有力的外部支持.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东欧地区的欧盟新成员国已经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通过与1997年东南亚国家汇率制度的比较可以发现,欧盟新成员国发生区域性货币危机的可能性较小,但部分国家的汇率制度在防范货币危机方面处于被动地位。在经常账户方面,欧盟新成员国的贸易赤字主要集中在欧盟内部,经常账户引发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同样较小。从这两方面来看,中东欧的欧盟新成员国不会发生区域性货币危机,但需要欧盟给予强有力的外部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