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7 毫秒
1.
阿Q的性格包括国民劣根性与自我超越性两个层面,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本文从自我超越性的角度重读阿Q,使读者看到在激烈动荡的社会大环境中,阿Q自身已开始解体、衍变,并流露出弱者的生命意识,显示着自我的尊严与价值。如果说把阿Q作为国民劣根性的典型来批判是为了反思中国文化传统,那么,提出阿Q性格中的自我超越性便是为了引发我们思考中华民族超越停滞、重新树立民族信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已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阿Q性格的主要特点是"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它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内容,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已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阿Q性格的主要特点是"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它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内容,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阿Q正传》是一部内涵丰富的经典作品,具有多义性,因而其艺术魅力是长久的。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都能发现它与我们当代人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今天再读这部作品,我们仍能获得很多启示,引发很多思考。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个大画家,他用白描或细描的手法为我们描摹出许多典型的人物。其著名小说《阿Q正传》刻画了旧时代中国人的人生,剖析了中国人的魂灵。其小说主人公阿Q就是一个典型的落后农民代表,蕴含着深广的精神意义,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6.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经典作之一,主人公阿Q则是这篇小说所创造出来的经典人物。尽管阿Q是一名农村落后的雇农,仅代表农民阶级,可是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却超出了本阶级,他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各阶层的共性,反映出了当时国人的劣根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核心内容,这一精神使得"阿Q精神者"在思想、行为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同时暴露出了其弊端:懦弱性与麻木性和狭隘性与盲目性,以及自欺性与奴役性。古老民族的"大丈夫"法则和弱者生存的智慧,以及精神补偿机制是"精神胜利法"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其著名小说《阿Q正传》刻画了旧时代中国人的人生,剖析了中国人的魂灵。其小说主人公阿Q就是一个典型的落后农民代表,蕴含着深广的精神意义,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的代表作<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么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使这篇小说成为我国新文学史上的光辉里程碑式的杰作.随着历史车轮的向前,新的"阿Q"又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创作独具艺术魅力与文学效应。他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使这篇小说成为我国新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而且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小说《阿Q正传》最充分、最完整地体现了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揭出疾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阿Q正传》的四个译本各有特色,但威廉·莱尔的译本更能够根据本土读者的需求、文化背景等来将源语文本的信息充分而详细地体现在目的语文本中。以目的论为指导从词汇层面、句式的改变、注释等几个方面来解析莱尔对《阿Q正传》序的翻译,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启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中历来有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傻瓜"形象,文章即是通过对《傻瓜吉姆佩尔》与《阿Q正传》中的两个"傻瓜"形象吉姆佩尔和阿Q的比较,意在发掘人物身上的丰富内涵,以此突出辛格与鲁迅两位作家不同的精神特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一朵小云》和《阿Q正传》两部小说中主人公性格特征的深入分析,来探究两部作品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主题:作者试图通过对两国国民性的深刻批判,以唤醒人们沉睡、麻木的民族魂,从而推动人类的精神解放和道德复苏。  相似文献   

13.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信息转换活动,在其过程中难免会面临文化缺省的存在。译者因此要采取一些适当的文化补偿策略以使译文读者能够欣赏到不同的文化。论文从翻译的文化功能角度出发,以《阿Q正传》的英文译本为例来探讨汉英翻译过程中文化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14.
关联理论是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把交际和认知结合起来,为言语交际中的话语理解提供更好的解释。本文就关联理论下的交际模式做进一步研究,重点论述和分析关联原则对人类言语交际行为的导向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是关联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说话人期望的最大关联语境与听话人答语中的最佳关联语境不关联和不重叠时,常常产生幽默。东北小品产生幽默的手段很多,运用语音、语义和语用等手段造成话题突转是比较突出和有效的。理解这种幽默的关键在于理解理解交际中说话人话语和听话人话语之间的语境反差。  相似文献   

16.
关于阿Q形象宽泛的涵盖性的再认识周承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发表至今已七十余年了。在这漫长的时间内,中外文坛的众多评论一方面为阿Q形象所具有的宽泛的涵盖性探索着、争论着,另一方面也由衷地为这个形象所具有的超越阶级,超越国度,超越时代的深广蕴含所叹服。...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怎样利用关联理论通过语境推理更好地理解话语。一方面,关联理论既能解释明示话语,又能解释暗含话语,有利与话语交际的顺利进行。但另一方面,它忽视了受话人的接受心理,忽视了话语对受话人的心理关联,有其局限性,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论述阿Q基本特征就在于他作为阶级地位的人和思想观念上的人一种不合理的分离,即命运、肉体上的阿Q与精神、行动上的阿Q之间的矛盾。鲁迅先生借这位雇农阿Q扭曲、悲惨的一生,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典型,勾画了一个未经革新的“民魂”的代表形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关联理论分析关联对语言交际的实际作用,主要从解歧、修辞效果、语言的使用等方面,论述了在交际会话中如何利用关联理论正确理解话语。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关联理论分析关联对语言交际的实际作用,主要从解歧、修辞效果、语言的使用等方面,论述了在交际会话中如何利用关联理论正确理解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