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车流、人流、物流均大幅度增长,导致道路供需矛盾日趋突出,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预测与预防,从而降低交通事故率,是构建和谐道路交通环境的重要课题。其中,采用GIS的道路交通事故分析系统是事故分析预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重庆市大力实施道路交通安全发展战略,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和驾驶人持续大幅增长,人、车、路矛盾日益突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面临着更多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因此,应当以与时俱进、务实创新的精神改进和加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营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下面,笔者结合重庆市实际,就如何深入推进全市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目前,提高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是当前每一个交通管理科研工作者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充分分析、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现状,笔者认为科学预防交通事故亟需开展深度交通事故调查分析。惟此,才能客观、全面地从人、车、路、环境等道路交通系统的各个环节分析交通事故成因。提出针对性强的预防改进措施,全面提升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2004年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开辟了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新纪元,确定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新模式.其中的变化之一就是将"交通事故责任"又称之为"当事人责任",二者除了称谓差异之外并无本质变化.与《道路交通安全法》同步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91条和第92条确立了我国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确定的新规则和新依据,二者分别成为当事人责任"认定"和"推定"的依据.科学、公正地确定交通事故责任或者当事人责任成为交通事故处理的关键内容和重要环节,为了使确定交通事故责任的途径和方法更具操作性和适用性,与《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配套实施的部门规章《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赋予了省级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确定细则或者标准"的权力.  相似文献   

5.
正事后分析的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方法对于事故突出的路口路段开展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整治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能做到事前客观评估道路交通存在的隐患,进而影响防治对策的效果。道路交通运行的主体即人与道路、车辆、环境的互动关系,分析交通事故发生的深层次成因,探讨从应用事前评估和事后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而提出事故预防的对策。一、道路交通事故深层致因因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设定项目的关系,从统计上看,我国90%以上的机动车交通事故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这下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强化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提升道路交通综合治理能力,河北省邯郸市决定在2020年全面实施道路交通事故防治“六项举措”,着力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全、畅通、文明、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7.
2008年9月19日,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在预防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会上指出,要认真吸取近期特大交通事故教训,总结推广云南等地的先进经验,全力预防特大交通事故发生。云南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边疆民族省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道路通行条件、基础设施薄弱等实际问题,决定了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高发的境地。而学习云南经验的核心是云南省公安机关、公安交管部门勇于自我加压、敢于向难题开刀、善于改革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人、车、路是构成道路交通系统的基本要素。研究表明,97%的道路交通事故是由于人、车、路的原因造成的。因此,无论是针对道路交通安全工程的各项研究,还是针对预防和遏制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所采取的各项措施,都是围绕人、车、路这三要素来开展的。但是,对负有道路交通安全主体责任的企业来讲,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道路交通事故是一个医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霞 《道路交通管理》2006,(8):20-21,19
汽车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文明,但随之而来的道路交通事故却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人数已超过120万;约一亿家庭有成员因道路交通事故致死、致残。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道路交通事故伤年死亡和致残人数将增加60%;在全球疾病负担中,道路交通致伤将会由1999年的第9位跃升至第3位。道路交通致伤已成为对社会发展有极大负面影响的全球性公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藉“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科学与技术发展前沿”研讨会在京召开之际,记者就医学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作用,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军医大学交通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创伤外科学教授王正国。  相似文献   

10.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定义的道路交通事故(以下简称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以下简称违章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有人不履行交通义务,侵犯了他人的交通权利,因而道路交通事故的本质是交通侵权案件。  相似文献   

11.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现已有1000万-1500万人因道路交通事故致伤致残。道路交通事故是当今社会人口非正常死亡及伤残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高邮市交警大队创新交通事故处理模式,以"便民、快捷、高效"为目标,建立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服务中心,形成交通事故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事故理赔、交通宣传于一体的"三方联动加保险和宣传"的"3+2"交通事故社会化处理模式,全面实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一站式"服务,有效提高了事故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3.
事故     
正问:我是一名安监人员,请问交通事故是怎么分类的,与生产安全事故是否一致?答:交通事故分类标准与生产安全事故不完全一致。按照公安部新颁布实施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及行业标准《道路交通事故信息调查》(GA/T 1082—2013)的规定,道路交通事故分为财产损失事故、伤人事故和死亡事故。财产损失事故是指造成财产损失,尚未造成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伤人事故是指造成人员受伤,尚未造成人员死亡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事故又根  相似文献   

14.
《道路交通管理》2005,(12):24-27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道路运输》2014,(4):25-27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围道路运输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6.
力学的研究对象是物体间或物体各部分相对位置的变动,即机械运动。道路交通事故是由于客体与客体在时空行驶权上发生矛盾而造成的,也是力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我们应该注重力学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应用。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50254起,造成98738人死亡,其中,江苏省共发生一般以上道路交通事故27690起,造成7603人死亡.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78起。更引人关注的是,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各类安全事故死亡总数的比例不断增加,公路与城市道路事故起数比为14:1,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是城市道路死亡人数的3倍,以致有人称交通事故多发地段为“死亡之路”,有媒体称肇事司机为“马路杀手”。  相似文献   

18.
人、车、路是构成道路交通的三个要素。人、车、路的聚合若造成交通流的不和谐就会引发道路交通事故。所以说,任何一起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都有其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发生交通事故,有驾驶人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违章严重等主观原因,还有车辆安全性能、车辆构成复杂、混合交通等客观原因。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公路上发生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明显多于城市道路。在2002年发生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中,只有7起发生在城市道路上,其余80起均发生在农村公路上,占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总数的91.95%。尽管其中不乏交通…  相似文献   

19.
道路交通事故是人、车、路、交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交通事故成因的的复杂性,决定了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必须实行综合治理。落实综合治理需要有一个运转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机制,关键是要依法确定各有关主体在预防事故中的权利和义务,使责、权、利相统一,形成道路安全隐患有部门治理,源头安全责任有部门落实,宣传教育有部门开展,严重违章有部门查处,发生事故有联动系统妥善快速处理的“五有”工作格局。 一是要实现源头管理的联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呈爆炸式增长的机动车、驾驶人、道路通车里程,以及相对滞后的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的交通安全意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任务依然繁重。目前而言,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