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建设被广泛采用,公路养护中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问题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沥青混合料再生技术是适用于沥青路面面层连续修复的一种经济的现代沥青路面维修技术,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规范和完善,已经被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2.
年度发布     
<正>《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细则》4月1日起,《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细则》开始实施。技术细则总结了2003版施工规范以来所使用的新材料、新结构和新经验,开展了广泛的工程建设需求和工程实践调研,注重吸收西部项目实用成果,对原规范中不适应或需要更改的部分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修订。《公路水运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4月9日起,修订后的《公路水运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正式开始实施。新规定对交通运输部和地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行政许可权力,以  相似文献   

3.
正7月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沥青路面养护与再生技术交流会在辽宁省鞍山市隆重召开。本次技术交流会由辽宁省交通厅和辽宁省公路学会主办,由鞍山森远路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鞍山森远公司")承办,多位行业领导和企业高管出席会议并讲话。"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行业已经从建设阶段转变成建养并重,重视养护的阶段。"鞍山市交通局局长杜兴保表示,"以废旧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为代表的新型道路养护设备,已经成为我们建设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化道路养护事业的首选。"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周期性养护的高峰期。而在道路养护的过程中,再生循环是未来道路维护的主流趋势。会上还分享了沈大高速公路在建设中充分运用热再生技术的实例,在此过程中,鞍山森远公司研发生产的"时代再生列车"——SY4500沥青路面热再生重铺机组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正>截至2014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46.39万公里,随着通车年限的延长,全国公路已逐渐进入养护时代,每年将产生巨大的路面废旧材料,养护任务愈加严峻。据测算,我国高速公路平均每年产生废旧沥青混合料达4000万吨,而干线公路大中修工程每年产生的沥青路面旧料达1.6亿吨,水泥路面废旧材料达3000万吨。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旧沥青混合料的价值,使其重新满足路用性能要求,节省大量资源和资金。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是采用专用机械设备,是对旧沥青路面或者回收沥青路  相似文献   

5.
正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自2003年起,引进加拿大大型就地热再生机组开始进行沥青再生技术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完成多项再生技术攻关,形成全面的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应用体系。施工总面积已达1000多万平方米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是一种以"绿色环保"为理念的新型道路养护施工技术。该技术针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非结构性破坏,应用就地热再生系列机组,就地将旧路面加热、铣刨、收料、添加适量再生剂、沥青,以及连续级配或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南方地区某公路采用热再生工艺的大修工程,介绍了就地热再生前期的调查取样工作,分析了原路面沥青及矿料的性能,并以此确定了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的可行配比。  相似文献   

7.
正到2017年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近470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跃居世界第一,路面科学养护与管理越来越重要,而沥青路面再生不仅可以大幅节约资源,还能涵养生态,保护环境,符合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然而,当沥青路面再生进入黄金发展期,仍然面对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比如成本因素的制约、市场化  相似文献   

8.
正年均2亿多吨沥青可再生我国的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曾在轻交通道路、人行道及道路垫层中,不同程度利用过旧沥青材料,但尚且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沥青混合料再生技术。进入20世纪80年代,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开始真正意义提上公路维修养护的工作日程,在江  相似文献   

9.
作为体量巨大的带状构造物,公路路面维修养护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是实现绿色循环利用的必由之路,沥青再生技术也由此得到重视。近年来,围绕沥青再生技术,又衍生出了就地热再生、厂拌冷再生等技术。为进一步了解沥青路面材料再生技术,本刊特邀请行业内的专家,详细分析了废旧沥青路面回收料的技术性能、各类再生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关键,并就再生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将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运至沥青拌和厂(场、站),经破碎、筛分,以一定的比例与新集料、新沥青、再生剂(必要时)等拌制成热拌再生混合料铺筑路面的技术,称为厂拌热再生技术。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是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正>2012年10月,由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公路路面材料循环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到"十二五"末,全国基本实现公路路面旧料"零废弃",路面旧料回收率(含回收和就地利用)达95%以上,循环利用率(含回收后利用和就地利用)达到50%以上。到2020年,全国公路路面旧料循环利用率到90%以上。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可以说是公路逐步实现再生、可循环的过程。公路再生,实质上就是在公路破坏之前,实施干预,保证公路不发生质的损伤。眼下,公路再生已经在全国各地展开一场路演,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现场冷再生技术的特性与施工控制要点,依托某二级公路旧路改造工程,对旧沥青路面现场冷再生施工进行控制,并对再生基层的再生厚度、水泥剂量、压实度及抗压强度等指标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现场冷再生施工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成型的水泥稳定再生基层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可满足车辆通行需求。  相似文献   

13.
要览     
正交通运输部发布新版沥青路面技术规范日前,交通运输部发布了新版《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JTG/T5521-2019),作为公路工程行业推荐性标准,并明确自2019年11月1日起施行。据了解,此次新版规范放宽了旧料掺配比例的限制;推荐将厂拌热再生用于中下面层和柔性基层;细化  相似文献   

14.
正自2008年公路行业实施税费改革以来,分流安置收费站人员成为交通系统特定时期内的重要工作。2011年7月1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公路管理站这个基层公路部门,参照"一个地区只有一个公路管理机构"的规定,将之前成立的超限检测站和公路应急处置管理中心两个事业单位的人员合并,实行统一的绩效管理,并在过去的两年间积累了诸多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15.
正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是指通过铣刨、挖掘等方式将旧沥青混合料回收入厂,并向其中按比例添加新料、沥青和外加剂等,然后经过拌和、加热等加工处理,重新将其摊铺为新的沥青路面形式。该过程可以将废弃混合料充分利用,避免其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结合某工程实际情况,深入探讨厂拌热再生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为厂拌热再生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具有积极意义。原材料沥青为提高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本文向再生料中  相似文献   

16.
2018年11月19日,公路工程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的发布,逐步规范了公路沥青路面的养护设计流程及设计方法等关键技术。落实规范要求,让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技术更加的系统化,成为未来公路沥青路面养护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为此,本刊特邀该规范的主要参编人员,从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的定义、设计流程、关键技术、实际案例等不同层面,分析什么才是规范化的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方法,以期为行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项目名称:江苏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获奖等级:二等奖提出了全新的质量控制要求该项目通过对江苏省已完成的就地热再生工程使用现状的大规模调查,系统总结评价了就地热再生工程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就地热再生工程全面量化的质量控制体系。项目选取了120公里就地热再生路段进行了国内现有最大规模的现场调查,调查路段包括不同施工时间、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11月19日,公路工程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的发布,逐步规范了公路沥青路面的养护设计流程及设计方法等关键技术。落实规范要求,让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技术更加的系统化,成为未来公路沥青路面养护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为此,本刊特邀该规范的主要参编人员,从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的定义、设计流程、关键技术、实际案例等不同层面,分析什么才是规范化的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方法,以期为行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省级重视狠抓前期规范管理2015年,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贵州省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实施安防工程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单位,并要求各地人民政府把公路安防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相继启动实施了"美丽乡村小康路行动计划""公路安防工程建设三年会战"。各市(州)政府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实施细则,为安防工程实施奠定了基础。规范工程管理,确保发挥效益。  相似文献   

20.
<正>10月17日下午,京昆高速公路山西省运城市河津段上,一套就地热再生机组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无烟无焰中,原本受损的沥青路面焕然一新,参观者赞不绝口。现场施工的机组是江苏奥新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奥新公司")最新研发的CRA7000型就地热再生机组。近年来,随着中国高速公路养护工程量的不断增加,环保要求逐渐严格,就地热再生工艺及设备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公路事业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