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的进城动机、居住状况、消费支出、交往人群等都与他们的父辈有着很大的差别,他们在积极改变自己来融入城市社区,但城市社区仍在经济、社会关系和制度方面排除他们,新生代农民工仍处在一个与其父辈相似的尴尬状态.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应从政府、企业、市民和农民工自身四方面努力来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建构出一个基于公平机会之上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制度,才能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阶层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多年,但他们仍然无法完全地融入城市社会。不易取得城市户口。不能和城市职工同工同酬,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各种福利待遇。农民工所遭遇的多重社会排斥不仅严重违背了社会公平原则,而且极大损害了农民工群体的权益,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文章对以往学者们关于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总结和评述,并提出进行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的内部出现了代际分化,青年农民工的队伍日渐壮大.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及生活经历,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也有自己的特色.本文通过对南京市的青年农民工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他们在乡土认同感、对城市的归属意识、生活方式的认同等方面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张本效 《城市发展研究》2006,13(3):107-110,126
置身于陌生人社会,农民工没有声望、形象等储蓄,"过路人"心态给予他们以危险的误导:越轨行为可以以较小的代价换取巨大收益.优化农民工的城市社会生态,构建城市和谐社会,是城市管理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不能享受产业工人的待遇,他们已经长期居住在城市却未被城市认同和接纳.他们目前仍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是当前中国经济与社会矛盾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尝试从在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的角度出发,用半城市化概念来分析他们现在甚至未来在城市的社会融合问题显然,在城市,农民工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他们的子女在教育机会上没有享受到平等的待遇,加上社会的歧视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民工子女并没有因为教育而改变其父母带给他们的弱势地位,相反,父母的弱势地位反而通过各种机制传递给他们,使其不能增强在城市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7.
张文霞 《民营科技》2014,(3):270-270
伴随着城市与乡镇的飞速前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量的向城市走去。因为国情既定的二元社会构造制度形成了农民工这种特别的人群。他们推动了城市社会以及经济的成长,不过他们所享有的权利利益并没有保证。怎样才能够更好的保护农民工权利以及义务,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应该享有的社会保险,需要我们认真的去考虑一下。  相似文献   

8.
张国栋 《科技与企业》2011,(9):75-76,78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这个漂移在城市与乡村的社会弱势群体包含了更加复杂的成分,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新诉求和新问题,这些诉求和问题的积累已经开始显露出对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工家庭及其个人发展的负面影响。因此,有针对性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已成为国家发展中事关大局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9.
由城市农民工群体引发的罢工抗议、集体上访及改选企业工会等社会冲突事件的数量在近年来呈现出持续性攀升的发展态势。不同于既有农民工社会冲突成因研究文献所形成的为薪酬而抗争的"经济观"和群体特征影响抗争动机的"代际观",汲取Ralf.Dahrendorf对于社会冲突产生机理的合理理论内核,基于城市场域中的现实案例提出了一种农民工社会冲突成因的新解释,即城市公共资源配置失衡,并进一步将构成这一解释性框架的基本要素分解为事实性诱因和情感性诱因,提出城市公共制度、政策执行、财政资源、资源质量等的配置失衡是引发农民工社会冲突的事实基础,而由此所累积习得的负面社会情感是特定矛盾情景中导致集体行动得以爆发或扩大的潜在要因。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城市农民工群体内部的代际分化已经形成,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这一群体在城市社会的融入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社会融入中表现最为积极,但也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对郑州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实地调研,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对策,以期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实现他们由城市"边缘人"向城市市民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