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知识经济时代,隐性知识成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优势的源泉。本文首先结合SECI模型对建筑企业的隐性知识及其转移特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然后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ISM)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到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结构层次关系,最后对关键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该研究将有助于建筑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隐性知识转移,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集群已成为企业主要的合作模式,而隐性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隐性知识主体作为隐性知识依附的载体,必然引起产业集群内组织对隐性知识主体的激烈争夺企业应从保持组织竞争力的角度实行一种补偿机制,吸引隐性知识主体留在组织中以实现隐性知识的获得、转移和有效整合,从而促进个人隐性知识向组织层面隐性知识的转移,维持组织的持续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4.
基于管理创新的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企业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移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隐性知识的特性、知识共享与转移主体的多层次性以及企业的环境共同构成了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障碍.要消除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障碍需要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5.
6.
由于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大多是个体层次的,策略性地建立和利用人际关系,能有效的促进员工隐性知识转移、共享创新。 相似文献
7.
面对新经济时期高等学校大发展的现实,本文以耗散结构为理论基础,以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为对象,从耗散结构视角构建了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旨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前,从微观层面,研究个体的隐性知识获取与工作结构的关系比较少,但是从组织层面,关于组织的知识管理与组织流程管理的关系、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与组织业务流程的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多,这些研究可以对本文的研究起到借鉴的作用,本文将进而研究知识员工个体层面隐性知识获取与工作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指出知识转移绩效模型研究的必要性;其次,对知识转移绩效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同时进行问卷设计和调查;再次,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后,通过统计分析指出知识转移绩效的二阶四因子模型。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各种资源要素在城市快速聚集,带来人口职业、产业结构、土地及地域空间利用等转变.但快速城市化也使得城市逐渐产生悖逆于自然界诸多问题,给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带来诸多问题.从城市危机、城市风险、城市病以及风险城市等概念入手,对城市风险的基本内涵进行梳理.随后,将城市定义为一个复杂的热力学系统,通过分析“城市压强”、“城市温度”以及“城市体积”的逻辑关系,对城市风险问题的形成和演化机理进行总结.此外,还利用热力学领域的“耗散结构理论”,建立城市的耗散结构模型,对城市风险问题的形成和演化机理进行建模分析. 相似文献
11.
由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I.prigogine)针对非平衡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发展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不仅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而且广泛地适用于企业,尤其是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企业产品技术创新和建立创新模型,对指导企业产品技术创新中实现突变与跃升有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入手,分析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障碍,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竞争逐渐转向知识之争。对工程咨询类知识型企业而言,企业知识的流动及共享较为普遍,其中隐性知识无可厚非是知识竞争的关键。文章根据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能力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合理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某工程咨询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能力水平,并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提出提升共享能力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4.
显性知识仅仅代表了知识整体的冰山一顶,而隐性知识则占据冰山的大部。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更具体、更大量。研究隐性知识对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将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论文全面、系统的阐释了隐性知识概念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合肥旅游协作系统可以通过发展成为耗散结构系统。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对合肥旅游协作圈的建立进行研究,指出合肥旅游协作圈的建立要遵循开放性原则、负熵流原则、非平衡原则、非线性原则和驾驭涨落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人们对隐性知识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一理论也作了相关的研究。本文围绕隐性知识的内涵、分类、测量、获取以及转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隐性知识的多角度研究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和生活物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铁路物流市场的发展。铁路物流系统时时刻刻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换,通过开放性、非平衡性、涨落和非线性四个方面,使用熵变模型对铁路物流系统的耗散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铁路物流发展应注重结合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加强科学管理,培养专业人才等,实现铁路物流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隐性知识的概念,分析了隐性知识挖掘的基本步骤,深入分析了任务回顾法(AAR)隐性知识挖掘技术,并探讨了装备安全管理中如何应用AAR法进行隐性知识挖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