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致使城市或局部区域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已成普遍现象,识别并分析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对于城市规划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研究聚焦于经济、交通等多个方面,本文以100m街道层级尺度下聚居人口栅格为基础,分析济南市及其中心城区的多中心空间结构。结果证明:一是济南市存在多中心结构,Poly指数为0.225724,主要人口分布在主中心区域;二是中心城区范围内不存在局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分布情况与人口栅格数据有局部差异,城市规划虽然中心城区为东西带向,但是人口聚居仍然呈现点状集群态势。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居住区的规划提供参考,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区域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在构造了包含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与城市三个子系统的区域中心城市非线性经济系统的基础上,运用非线性系统协同度模型对珠三角双中心城市各自的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定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深圳与广州发展的可持续性均主要得益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城市的协同发展,其中现代服务业均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最后,提出了优化珠三角双中心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方式和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北京城市功能综合化的深层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中心是北京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北京发展战略研究中,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是两大难题,规划指标反复被突破,原因是对政治中心的强大后续效应估计不足,对政治中心城市功能综合化估计不足.政治中心有直接后续效应,也有通过制度、文化、心理等因素延伸的间接后续效应.间接后续效应是城市发展的超经济动力.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们攀枝花财政在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进程中,尤其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必要资金保障、全面提供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新的挑战。如经济总量规模较小、经济发展速度趋缓: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社会事业发展不够;资金需求矛盾突出、财政面临巨大压力;财政管理不够、管理措施有待创新等等。为此,本文拟就攀枝花财政在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中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问题谈些看法。我们认为,应当在运用管理措施,提高建设实效的前提下,注重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5.
面对21世纪前20年国际社会的重要发展机遇期,面对中国第一次现代化进展的时间约束,面对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中国城市经济规模化的中长期目标追求,客观分析我国城市经济规模化的现实格局、目标价值、历史趋势,以求区域中心城市发现机遇、创造机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扩展规模,努力追求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联动效应的最大化,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区域中心城市的国内外竞争能力,实现科学发展,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更为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6.
城市功能从缘起上就是人类聚居的一种聚落形态。城市体现了多种功能。它可以是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等,更加具体的,还可以是金融中心、高技术产业中心等。有些城市的主要功能还会随同历史变迁和城市规划等变化或者衰落。一般来说,大城市均为多功能城市;较小的城市,有可能是单一功能城市。比如英国的剑桥、牛津为教育中心,  相似文献   

7.
合理的城市格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经济社会改革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在区域经济学中,城市首位度是关于城市规模分布的重要理论,特别是对于大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首位度是较为权威的衡量标准。本文通过引入首位度这一概念,建立非线性的门槛回归模型,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城市首位度在不同阶段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贡献效应,从而确定江西中心城市的最优规模,提出江西应坚持一体化、多核化的城市发展模式,要打破区域壁垒促进省域中心城市合作,并在城市创新能力、城市发展环境方面实现城市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8.
本文构建了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系统指标体系,并采用全局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定量测算了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三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总体来看:生态治理指标层对生态系统的贡献度较大,人口概况指标层对社会系统的贡献度较大,创新能力指标层对经济系统的贡献度较大;黄河流域9座中心城市生态系统、社会系统以及经济系统整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流域内各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差异明显,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均呈现出中下游城市优于上游城市的特点;部分城市(太原、郑州、兰州、西宁)存在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的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适应我省工业化发展阶段变化,走有浙江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应对入世挑战,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战略机遇,培育浙江制造业优势,推动我省产业升级,提升我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如何加快培育产业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集群(区域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10.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作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果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将生产性服务业细分为基础性生产服务业和支持性生产服务,不同城市规模条件下,两种类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果表现为:(1)目前,协同集聚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仍以降低中间品投入成本和劳动力共享为主,知识共享和技术溢出为辅;(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效果受城市规模的影响,规模较大的城市支持性生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果明显强于中小规模城市;反之中小规模城市基础性生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效果更大。  相似文献   

11.
王雪芹 《价值工程》2023,(20):166-168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区域经济增长能力也排在前列。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有助于解决全国范围内其他城市群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增长均衡发展问题。文章以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城市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同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创新基础设施和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本城市创新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本市的经济增长水平,对其经济、地理相邻城市的经济增长也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城市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开始逐渐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而这种带动作用则源于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建立国际经济联系的纽带,也代表着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重点工业企业上规模、上台阶,市委、市政府决定,继续对工业50强企业实行扶持奖励政策。现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4.
中心城市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的角度看,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现代物流业应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同时,物流业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的发展对物流业尤其是现代物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仓储、配送、物流信息等成为大中城市必不可少的系统。物流业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新的利润源泉,如扩大就业、增加出口、加强城际联系等。  相似文献   

15.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地理格局从产业集群转向创新集群,传统以地理距离为边界的区域发展格局被逐渐打破,中心与外围城市之间技术互补关系逐渐成为主导。本文运用技术复杂度和城市间技术互补指数对创新集群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进行重新识别,并对互补性技术体系下创新集群中心—外围的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创新集群中心—外围经济发展差异呈现不断缩小的特征;中心与外围城市间技术互补促进了创新集群经济增长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并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创新集群中心—外围技术结构呈现从技术竞争向技术互补的转变,中心与外围城市技术竞争对创新集群经济增长收敛具有抑制作用;外围城市协同式创新水平和倾向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创新集群中心—外围技术互补程度。这些经验证据的政策含义是转变区域发展思路,实现从以地理半径为导向到以技术半径为导向的逐渐转变,增强城市间、都市圈与城市群内外部城市的技术互补,赋能创新集群中心城市,在更大地理范围内实现城市间技术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机制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内外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转型、我国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动力机制、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模式与经验、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成功标志4个方面,进行了文献回顾、梳理与总结,认为在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时机、度、势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理论化和强化。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心-外围的研究框架,采用基准计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地方与省会城市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均会显著提升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且省会城市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对邻近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金融资源配置在地方与省会城市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扮演中介角色;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分布区域下,地方与省会城市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特征。据此,提出以“硬科技”突破产业链短板与痛点、基于宏观视野合理规划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中心空间布局等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统筹城乡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规模上和结构上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本文探讨了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如何统筹城乡发展。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几个月以前丰田生产模式还是全球制造业的圣经。 通过数十年对日本经济的密切观察,日本经济崛起的两大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好奇心和谦卑心。日本在二战战败后,美国对日本的占领目标主要是寻求重建日本经济,尤其是鉴于日本劳动力过剩的情况,将日本建设成国际制造业中心和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出口中心。  相似文献   

20.
陈伟  邹万丹 《价值工程》2023,(27):166-168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利用新信息技术对制造业进行数智化改造,是强化区域经济韧性,提升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的必由之路。为探索制造业数智化转型与区域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对两者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制造业数智化发展能力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制造业数智化发展能力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主要通过创新作为媒介产生间接效应。(3)制造业数智化发展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呈现显著的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