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汪晓兵 《科技与企业》2014,(15):150-150
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快速发展,城市对能源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特别是气温较低的地方,对于热能的需求非常迫切。为此人们建设了大量的热电站及相关热力供应系统来满足这种需求。但是对于大规模供热系统的管理是一个难题,传统人工操作的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失误也较多,因此现在已经大部分使用热网监控系统。本文通过介绍热网监控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对其在供热管理应用中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李志强  刘剑 《科技与企业》2014,(12):347-347
随着热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在热望供热系统中自动化控制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其中,主要在供热系统数据信息平台、供热体系结构以及供热系统控制原理等领域广泛的使用。因此可以看出,热网供热系统数据传输是否能够具有时效性等优势与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改善有着紧密的关系,另一方面以电脑操作为基础的电力控制系统以灵活性和便于集成等优势收到众多的关注度和使用度。本文通过对自动化控制在热网在热网供热系统中应用,以及热网系统中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进行阐述,并对自动化控制在热网供热系统中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姜兆林 《科技与企业》2014,(11):180-180
在热力供热技术管理中特别是东北冬天的热网运行中经常出现同一个热网下的用热单元温度差别很大,用户意见大、也造成很大的浪费和经济损失。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组织技术人员对一个供热系统作了大量的分析工作和试验测试,找出了热网水力失调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为热网管理工作者提供参考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4.
王秀红 《活力》2005,(2):106-106
热网计算机集散监控系统是整个热网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公司的热网监控方案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先进性、成熟性和可靠性以及性能价格比。系统以高性能现场控制站作为现场机组成性能价格比较高的热网监控系统,以实现用户要求的热网运行过程监控和报警记录,从而提高热网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区集中供热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供热系统是集中供热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某城区集中供热系统改造为例,利用该市区的发电厂进行热电联产,从提高能源利用率出发,满足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参数的同时,在换热站采用不同的热网管道运行方式,通过GPRS技术采集用户端的信息反馈到计算机智能监控中心,通过对温度、压力、流量的调整,实现供热系统优化控制,取得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6.
刘昕 《民营科技》2009,(5):175-175
随着我国的供热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热源和集中供热系统的平衡运行及节能问题越来越关心,根据辽宁抚顺石油一厂住宅区供热系统的可研、设计、施工和运行的经验,总结出热源、热网、热力站及二级网的平衡运行及节能几方面。简明阐述了小区集中供热系统平衡运行及节能中应重点掌握几点,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7.
热网集中监控系统是一整套软件和硬件平台。上位监控中心是热网运行和管理软件HOMS2.0,现场控制设备为嵌入式控制器。该控制系统能可靠的完成对热源、热网及热力站的数据采集及监控。  相似文献   

8.
热网集中监控系统是一整套软件和硬件平台。上位监控中心是热网运行和管理软件HOMS20,现场控制设备为嵌入式控制器。该控制系统能可靠的完成对热源、热网及热力站的数据采集及监控。该热网监控系统采用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结构,即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监控中心与热力站控制相互独立,互相协调。热力站控制完成现场控制所需的全部功能:包括采集、分析计算、控制输出、报警、显示操作等。监控中心进行集中监测,重要事件报警处理、调度指令发布,为各热力站的现场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北方地区供热方式主要有四种:城市热网供热、区域锅炉房供热(含燃煤、燃气、燃油、电锅炉)、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天然气壁挂炉、电采暖)和小火炉取暖。其中主要供暖方式是燃煤、热力和燃气供暖。为保证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大力推广和使用了清洁能源。北方地区有的城市正在将燃煤锅炉改为燃气锅炉。北方地区燃煤锅炉供热已有几十年历史,而燃气锅炉供热自开始启动,实际运行只有几年的历史,在设计和运行等方面皆缺乏经验,问题较多。供热锅炉房节能系统的气候补偿器、烟气冷凝热回收装置、分时控制等燃气供热节能新技术。列举了应用燃气供热锅炉房节能系统的典型工程,对其投入节能系统前后进行了对比试验,并做了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0.
200MW级机组供热改造方案主要包括抽汽供热和低真空供热两个方向,抽汽供热改造方案总体上具有机组冷源损失少、能源利用率高、调控灵活等特点,但改造涉及热网系统、凝结水系统、循环水系统、回热系统等多个热力系统;低真空供热改造方案改造涉及系统少、管道布置简单,但其供热调控不够灵活。文章对200MW级机组供热改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供暖需求的不断增长,市场上对于供暖行业中的热能来源和集中供热系统的节能方法越来越重视、对于在实际的供热系统中采取新颖的设计方案来解决供热的能量节约越来越敢兴趣,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经验等有关方面来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并从热网的能耗节约、能量的损耗节约、热力电站的节约三个方面进行论证。简单明了介绍了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节能效果和重点。  相似文献   

12.
热水供热管网发生水击现象是热网运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一旦发生,不仅对管道及设备有一定的破坏能力,严重时还会危及到人身安全。所以水击是热网运行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对水击的概念、产生原因及传播过程进行了相应的论述,给出了水击强度的计算公式,就热网运行中水击的防护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田宁 《民营科技》2011,(2):12-12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集中供热事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集中供热工程中各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也在不断推广,热网工程是集中供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约占总投资的30%~40%,影响面较大,因此选择热网敷设方式是影响供热工程的重要因素,预制保温管直埋技术的应用以其投资低,施工周期短,占地少等优点逐步在供热工程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北方城市冬季供热,选取辽宁省抚顺市城区供热作为典型案例,从热源和热网两个方面,论述热网结构优化及热网运行调节。分析不同热源、不同热网之间互联互备,进一步实现不同热源同时运行及自动控制,发挥热电联产的规模优势,形成双热源大热网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5.
根据哈尔滨市松江热源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的管网水力变化情况和运行的实际工况,分析了供热系统运行调度所采用的多种方法中存在的一些优缺点,以单片计算机与计算换热站所需流量用超生波流量计计量及人工测量为手段,根据摸索和积累的运行数据,提出了一种从理论到实际可操作的从热源——一级网——换热站——二级网的管网水力平衡综合跟踪调节法。建立的供热系统自动化控制可升级控制,并编制了供热管网运行调度调节的PLC程序,使换热站控制单元模块化,将水力失调、水力平衡、阻力特性数、压差等涉及复杂运算到应用过程产品化,使得供热系统运行调度调节更经济、方便。  相似文献   

16.
王焰 《活力》2013,(13):63-63
供热企业是电耗大户,各种水泵、风机、照明都用电。如果设备选型不当,系统设计不合理。很容易造成电能的大量浪费。一些先进的供热企业热网循环水泵每平方米面积的电耗只有0.7元-1.2元。但许多企业却超过了先进企业的3-4倍,电能浪费非常严重。这样的供热系统很普遍。甚至一些相当大的供热企业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价值工程》2019,(30):202-203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规模呈现出迅猛上涨的趋势,而伴随着建筑规模的上涨导致能源消耗的速度也随之增加。现有的市政热网供热能力已经满足不了建筑供热的需求了,所以基于供热能力有限的条件,本文分析了多能互补的集中供热系统。互补集热热量主要是来源于太阳能和空气,通过太阳能热泵技术、集热技术以及市政热网这三方使其形成能量互补关系,从而解决当前存在的市政热网供热能力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守智 《活力》2005,(10):181-181
小区住宅的供热系统有时出现热力不足的现象,给广大住户带来诸多不便和烦恼,而散热器的不热是供热系统运行中常见的故障。散热器的不热首先在热源(锅炉)方面寻找原因,再在用户系统寻找不热原因。  相似文献   

19.
泵站的自动化主要指把泵站中的计算机监控、计算机保护等诸多设备借助通信网络技术集合成为一体化的自动化系统,其特征是把站内的信号采集、控制、监控系统等远动功能及泵站信号系统、计算机保护信息、泵站设备运行状况等整合起来,使二次回路十分简洁,极大地避免了过度控制电缆,在运行过程中不但实现了少人值班,甚至也能无人值守而只需远方监控。本文主要探讨将当代计算机技术在泵站运行、调度领域的具体应用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物业管理》2009,(8):80-81
从2002年开始创业,华通热力集团在北京市首创"合同能源管理一供热运营托管"和"按需供热节能运行"的商业模式.经过7年的发展,集团迅速发展成为北京地区民营供热领域的领军企业,年产值达到3.5亿多元.那么,华通热力是如何取得这样快速的发展和辉煌的威就呢?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华通热力集团总裁赵长春先生,探寻到华通热力快速发展的三个"法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