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竞争力包括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基本组成要素,两者的有机组合构成区域核心竞争力。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并不仅仅在于竞争优势缺乏,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破坏了当地的环境、浪费了当地的资源,使欠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渐渐削弱。因此欠发达地区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以不断增强自身比较优势为基础,利用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实现地区竞争力提升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培养竞争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在理论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仅具有比较优势还不是以使一国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一国或地区必须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文章对此进行了比较,指出竞争优势最好是建立在不断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当代,指导各国发展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然而按比较优势理论的原则,发展中国家应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及资源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生产并出口技术及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这一国际贸易格局中,发展中国家无法赢得长远的经济发展优势。只有在国际竞争中真正拥有竞争优势的国家才能不断地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长足发展。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发展、行业结构等多个方面。不同国家的竞争优势的形成、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过程各有不同。当代中国正面临着如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该如何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李鸣 《活力》2014,(10):40-41
依托资源环境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着力发育和充分借助资源禀赋的选择优势、生态条件的成本优势、后发地区的比较优势、生态建设的研发优势,科学利用资源、环境、产业、科技等关键要素,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非对称优势,打造黑龙江省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四省在资源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和在产业、贸易方面的竞争优势,并就四省如何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来建立和扩大产业、贸易的竞争优势,提出主要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郭晓华 《活力》2013,(10):120-12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广东、浙江、深圳等地区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实践证明,一个地区能否客观分析、合理把握自身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天然禀赋类的比较优势,是区域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共牡丹江市十一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报告提出了“放大比较优势,提高区域发展竞争力”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7.
加快发展河南优势产业的着力点和综合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国 《企业活力》2005,(12):34-36
<正>优势产业是指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综合体现。比较优势是指产业中要素禀赋的优势,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等内在有利条件。竞争优势是指把技术、管理、资源和市场等因素有效组合而表现出来的后发优势。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区  相似文献   

8.
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能游离于国家经济大环境之外,有效配置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平衡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从西部地区来看,要在激烈的市场中赢得发展的主动,必须要充分利用、挖掘、提升比较优势,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这有利于从整体上增强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一、西部地区从比较优势出发构筑竞争优势的必要性有比较优势不一定真正有竞争优势,但有比较优势有利于培育、创造出竞争优势。对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来说,要提高产业竞争力,形成产业优势,争取在国际国内分工中取得有利的地位,必须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地区…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资本要素匮乏,但文化底蕴厚重、人文资源鲜活的永州地区而言,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是永州发展文化产业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根据静态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劳动力、土地资源丰富,在对外贸易中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同时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按这个原则发展起来的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层次低,贸易条件恶化,各产业出现不同的困境.利用动态的比较优势原则分析,中国各类产业只有形成以技术、品牌为核心优势,完成从自然禀赋到后天禀赋的转换,才能真正获取国际贸易的持续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夏金宝 《价值工程》2006,25(2):79-82
比较优势,绝对优势,竞争优势理论在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各有不同,它们之间决非简单的替代关系。从一国出口产业获利能力的角度,可简单概括为:比较优势是保证一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利的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绝对优势是一国获利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而竞争优势则是保证一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获利的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王明益 《价值工程》2007,26(3):23-25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论假设在当今经济大环境下已经不再存在,因此它对发展中国家的适应性也就值得怀疑。文中较深刻地剖析了其不适应的一些方面,并提出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In a market with hidden product details and systematic consumer biases, firms have the possibility to unshroud and thereby to rectify such market obliquities. While the classical view was that firms will have an incentive to unshroud, Gabaix and Laibson (2006) show that there exist constellations in which firms prefer to leave the market shrouded. Building on that model I introduce a more strategic and long‐term dimension of unshrouding which turns out to fundamentally alter the underlying incentives to unshroud. In particular, I show that there exists an incentive to unshroud that stems from differences in add‐on profitability and that it is dependent on parameter constellations whether a more profitable or a less profitable firm will want to unshroud.  相似文献   

14.
竞争优势与物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把物流管理纳入战略管理的范围,一个主要原因是物流作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的观念,长期不为人们所认识。本文尝试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出发,阐述物流是企业的资源。它也可以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道理,为理论界研究物流开辟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5.
詹春燕 《物流科技》2002,25(6):23-28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自诞生以来,接受了二十余年的实践检验,越来越被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和实践的指导性,正显示出其无穷的魅力,也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本文依据竞争优化理论对我国的外贸实际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得出结论,我国的外贸发展战略应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从比较优势战略较为竞争优势战略。  相似文献   

16.
影响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比较优势、交易效率和制度安排是影响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并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交易效率、制度对各国经济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易效率和制度是经济主体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文中在分析了保理的本质的基础上,阐述物流保理融资具有的风险降低、融资快速方便、货物易于变现这三点优势。文中运用风险理论分析了物流保理融资风险较低;运用融资的综合评价指标法,分析物流保理融资的快速方便;结合实际物流保理实际运作过程和物流物流企业的实际业务情况,得出了货物易于变现这三点优势。最后总结出物流保理融资具备其他融资方式不具备的优势,从物流业发展和保理业务本身的发展来看,物流业与保理业务相结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创新:进攻者的优势>-书的中译文,终于在2008年10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对我国企业界来说,无疑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  相似文献   

19.
何恒波 《价值工程》2013,(27):166-167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我国企业持续发展必然走出国门,开展海外直接投资。自2000年中国正式提出"走出去"的战略后,我国企业拥有规模优势、技术相对优势、资源优势、制度优势等传统海外投资优势,投资发展迅速;然而,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曾经依赖的"传统优势"已发生改变。在国内市场国际化、信息全球化、资源全球化的新投资环境下,我国企业必须转变FDI优势,开展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大股东选择侵占而不是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国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权益的普遍现象,通过建立一个理论框架,对大股东与经理合谋共同侵占少数股东权益的机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大股东的选择机制进行了计量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大股东确实通过牟取控制权收益而侵害了少数股东的权益,对经理的监督和激励存在非对称性;公司内部治理状况、监督程度和信息披露水平对大股东和经理的行为模式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