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笔三篇     
存在就是“胃”感知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的著名短语,也是他的哲学意见。这当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换个角度去看,他的话其实比较近情近理呢。或者说比较近中国人的心思。王阳明的《传习录》中有这样一段: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进了组织后,人格就“分裂”为个人和组织的“双重”人格。个人人格追求绝对自由;而组织人格要求必须让渡一部分个人自由。上个月的一个星期天,我去学校给工程硕士班上课,路上接到一个朋友打来的电话,问我能不能马上帮他讲一门课,他定好的外地老师因故没来,让我去救场。我说,校内有课,我去不了啊。他问我,能不能  相似文献   

3.
《劳动月刊》2012,(2):50-52
“有这样一种人,别人对他说,知识改变命运,他就去努力学习,可是有知识和有智慧是两码事。又有人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就努力去和现实抗争,可现实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改变的。多惨多悲剧!我就是这个悲剧的人。”尤欣态度很悲观地说。一个家暴老公、一个迷信加无作为的婆婆和一个手脚不干净的大姑子,就连亲生父母也有几分“极品”,这些...  相似文献   

4.
老亢 《企业标准化》2006,(1):116-116
记得有一个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两个人同时向窗外看,一个人看到的是地上的污泥,另一个人看到的是天上的星星。”其实.在生活当中,对于一个人或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得出不同的结论,是一种颇为常见的现象;即使是一个人,由于其所站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会对同一事物得出不同的结论。国人时前不久发生的美国“问题捐赠”事件的种种反响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邓羊格 《中外管理》2001,(11):10-14
对于一位充满争议的企业家,想去“全面地”描述、评价,本身就是不现实,也是无价值的。不妨追求“片面的深刻”,不妨追求“学其所长”。潘石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关于他的事,关于他的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与其劳心脸红去考据一个事实,不如抛开个人,看看他的思想有无火花,有无借鉴。毕竟,个人,是只属于他自己的;而思想,才是大家可以分享的。毕竟,行为,只能去判断;而头脑,才可以有启发。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语言很丰富,中国的文字也很复杂。但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是谁都清楚的。音同率不同,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可一些人就钻字的同音这个空子,本来“A”字的本意是这个,可经他一“同意”,“A”字就变成了那个,变质了、变味了、变调了、变歪了。例如,“一切朝前看”,本来讲的是不去计较、纠缠过去,而朝长远的目标上看、去努力、去拼搏、去争取、去竞争。可有人只用了一个同音字,把“前”改为“钱”,意义、意思就全变了,一切朝钱看,一切为钱,一切都要钱,今天想钱,明天想钱。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领导、各级党…  相似文献   

7.
有色眼镜     
《人力资源》2008,(4):76-76
从前有一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头,他怀疑被隔壁的小孩偷走了。于是,他就暗中观察小孩的行动,不论是言语与动作,或是神态与举止,怎么看都觉得小孩像偷斧头的人。由于没有证据,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揭发。隔了几天,他在后山找到了遗失的斧头,原来是自己弄丢了。从此之后,他再去观察隔壁的小孩,再怎么看也不像是会偷斧头的人。  相似文献   

8.
傻人做老板     
行走商界多年,我一直纳闷:为什么傻人都做了老板,许多聪明人却为傻老板打工?这不仅是几个人的难题,恐怕也是所有“诸葛亮”们的难题。翻开《二十四史》,从姜太公一路数下来:商鞅、孙武、苏秦、张良、诸葛亮、刘伯温,一个个聪明人,却没有一个做成老板,按照他们的智商、情商,绝对超过他们的“老板”,为什么他们没有脱胎换骨,从“职业经理人”转成老板呢?在我的身边,就有几个活生生的案例:潘老板,河南人,过去是一个赌徒,为了还债,去一家五金厂当业务员,不到一个月,他发现承包市场更赚钱,就找老板谈,要承包市场,老板看他傻乎乎的,不知天高地厚,…  相似文献   

9.
邻人遗斧     
从前有一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头,他怀疑被隔壁的小孩偷走了。于是,他就暗中观察小孩的行动,不论是言语与动作,或是神态与举止,怎么看,都觉得小孩像是偷斧头的人。由于没有证据,所以也没有办法揭发。隔了几天,他在后山找到了遗失的斧头,原来是自己弄丢了。从此之后,他再去观察隔壁的小孩,再怎么看也不像是会偷斧头的人。  相似文献   

10.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一晃三年过去了。三年前的今天,我因年事已高,在机构改革的浪潮中从县委办公室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被安排到宜丰县审计局任调研员。昔日的“大忙人”,大院“总管”,一下子变成无职无权的“闲人”,多少有些伤感。“门外汉”进审计专业,插不上手,帮不上忙,心里总不是滋味。按“理”说象我这样年纪的人应逍遣逍遣,去钓鱼、去打牌、去搓麻将。但我爱学习、爱思考、爱观察。三年来仍天天坚持上班,人家干我就看,在看中学,在学中观察。在与审计人言谈时我领悟了他们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一个笑话,是有关不同国别之间办事风格差异的: 有一个人,丢了一根针,如果这是一个法国人,他会聚众到街上游行示威,高呼口号:“我们一定要找到这根针。”如果这是个英国人,他会不动  相似文献   

12.
记得有一个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两个人同时向窗外看,一个人看到的是地上的污泥,另一个人看到的是天上的星星。”其实,在生活当中,对于一个人或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得出不同的结论,是一种颇为常见的现象;即使是一个人,由于其所站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会对同一事物得出不同的结论。国人对前不久发生的美国“问题捐赠”事件的种种反响就是如此。有媒体报道,去年五月,一批运抵北京的美国慈善机构捐赠的医疗物品被查出有严重问题,其中一些医疗用品超过保质期和使用期,部分医疗器械是重复使用的二手货,大量带有污渍、霉点以及破损掉色…  相似文献   

13.
记得有一个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两个人同时向窗外看,一个人看到的是地上的污泥,另一个人看到的是天上的星星.“其实,在生活当中,对于一个人或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得出不同的结论,是一种颇为常见的现象;即使是一个人,由于其所站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会对同一事物得出不同的结论.国人对前不久发生的美国“问题捐赠“事件的种种反响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不才之才     
两千多年前,洞明世事而又懒散无为的庄子,向人们讲了这样一个寓言式的哲理故事:在一片树林子里,凡是长得高大笔直的树,都被人砍了去做梁做栋了,只剩一棵枝杈横生的“散木”,因其不才,以得天年。表面看,这是个教唆人不成材的故事。庄老夫了不仅言传,而且身教:当局请他出来做官,他说我宁可做一只在泥塘中拖着尾巴爬的龟,也不愿去受那份儿罪。庄子在当时就已是个有  相似文献   

15.
笑口常开     
为了什么一个有钱人对尘在青草地上晒太阳的游手好闲的人说:’‘你为什么不卖力工作呢’!’”“为什么要卖力工作’!”“为了赚钱呀“赚钱做什么?”’“有钱就能够享受呀,就能过悠闲的日子呀!”’“何必那样麻烦,我这样不是在过悠闲的日子吗’!”学了一手一个人来到天津,见一个饭铺里挤得水泄不通,一看牌子上写着:“狗不理包子铺”他略有所悟地点点头:“难怪人这么多,谁不吃便被骂戌狗!’他学了这一手,非常高兴,回到家里,就在自己地头上写了个大牌子:“王八不干”.搬个凳子,坐在树荫下,等着怕骂的人来给他间苗、锄草。…  相似文献   

16.
小幽默     
酒的功用一个医生为了说明饮酒的坏处,把两条小虫分别放在一个装着酒的瓶子和一个装着水的瓶子里。放在酒里的那条小虫很快就死了,而放在水里的那条还在挣扎。医生对周围的人说:“你们看,这就是饮酒的害处。”这时,人群中有一个酒徒大声喊道:“这就对了,喝酒人的肚子里就不会长虫子啦。”绝招一家大公司的保安经常将手枪带回家,每逢妻子发脾气,他总二话不说,到旁边擦枪去了。妻子便吓得面容失色,一场内战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同事忍不住问他:“嫂子怕你拿枪打她?”那人很得意地说:“哪里,她是怕我自杀。”做梦某人临睡时说:…  相似文献   

17.
经济幽默     
我不干有个懒汉什么都不愿干,谁也不愿雇他。他只好求告亲友替他介绍一份最轻松的工作。这人考虑了一下,说:“那你就去看坟地吧!说实在的,没有比这更轻松的事了。”懒汉愉快地走了,但没过多久就回来了,并且愤愤不平地对介绍人说:“我不干了,这活太不公平了!他们都躺着,却让我一个人站着!”  相似文献   

18.
《英才》2003,(5)
时下很多中国企业家喜欢玩一种叫“扮上帝”的游戏。这些人在创业早期时,往往天不怕地不怕,高呼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冲破一切规则、打破一切神像、用尽一切办法,去取得自己的位置。当终于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时,使开始不把自己当人看,他以为自己是神!于是在自己的鼓动或默许下,躁动的幕僚、无耻的媒体、盲从的员工,开始一场造神运动——幻化自己的生平、升华自己的不同、神话自己的命定,把偶然总结成必然,把冒险演绎成胆识,把偶有灵验的平常人吹捧成无所不能的“上帝”。曾在一个电视对话节目中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很成功的企业家被他的一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社会正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切企业和一切企业的员工都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知识已成为首要的产业,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当今社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最根本是靠开发知识资源。企业的一切靠有知识的人来筹划和运作……因此,我们企业的员工都应尊重知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变成有知识的员工。人过30不学艺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敢于“人过30也学艺”,敢于用“知耻而后勇”的精神去学知识,敢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终于在而立之年之后,经过拼搏考上了大学,成为有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员工。不要说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就是从市场经济竞争上岗的角度来说,为了适者生存也应努力学习知识,掌握新技能,否则就会“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就得努力找工作。”这其中关键是学习,不要以为工人就可以没文化,就可以凭老本吃饭,就可以轻视学习、轻视知识,这样到头来就会被企业所淘汰,再上岗也难。因此,现代企业的一切员工,切记:“人过30要学艺”,做一个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工人,不然的话,如果你没有准备,上帝也救不了你。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有这样一种说法很有趣:看一个人生活是否具有现代观念,请看他带着多少张“卡”;看一个城市运行内容是否丰富多彩,请看城市发行多少种“卡”……不管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总之在中国的大都市中,不经意间都市人身边出现了许多印制精良、式样美观的又小又薄的硬片——卡。这些形形色色、用途各异的卡,以其特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