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企业经济》2016,(12):146-150
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民转型和城市化进程,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路线,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有利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失地农民群体规模越来越大,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迫在眉睫。在转变观念、创新理念的基础上,还权赋能,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既是解决好失地农民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安微省滁州市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增强劳动者就业竞争力,稳定就业。积极作为,引导失地农民向市民转变。为失地农民再就业提供职业培训服务,通过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帮助失地农民在城市实现就业,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助力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不少农民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变为了失地农民.户口原来的农业户口变成了城镇户口,融入了城市.在这个融入的过程中,失地农民由于再就业困难、 与当地居民收入差距大、 征地补偿不合理等问题造成失地农民经济基础薄弱,经济融合困难.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让失地农民首先实现经济融合,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从开展技能培训、 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及完善征地补偿几个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日益增加,他们的生活面临着危机,失去了土地对于农民来说相当于失去了经济来源,为了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亟待解块.  相似文献   

5.
对城郊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思考--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并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失业,缺乏社会保障,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针对这一问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失地农民的出路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6.
从1998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开始,湖州市再就业工程全面实施。十年来,湖州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围绕再就业工程,使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层次实现了四个转变,有力地促进了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的就业再就业,为湖州市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正在迈入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新的历史时期。城市化为广大农民变为市民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成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和重要途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城市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比较突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像解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一样来抓,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制订政策,扎实措施,认真做好失地农民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8.
土地的征收补偿方式直接关系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等多方面问题,关系失地农民转变观念融入城镇化发展之中。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目前所采用的各种征收补偿方式后,提出了对我国土地征收补偿方式的完善,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民生保障中的文化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志昂 《城市问题》2011,(12):56-60
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在国家城市化战略大力推进的历史进程中,失地农民是这一社会变迁的代价承受者和利益关注者。在这一进程中,政府不仅需要给予失地农民经济方面的民生关怀,更要妥善构建旨在关怀失地农民的文化民生体系,从文化和心理方面帮助失地农民顺利地实现居所、身份和观念上的转变,以确保城镇化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失地农民数量急剧增加。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保障,生活质量下降,未来生活担忧。如果不能正确地面对和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就会阻碍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为失地农民建立以就业、养老、医疗等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失地农民社区安置模式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失地农民问题日益凸显了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的实质就是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城市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失地农民的居住、就业问题。另外,失地农民身份转化也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借助社区理论来探讨失地农民安置模式,以求在失地农民安置理论方面有新的发展,为保护失地农民利益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陈俭 《企业导报》2012,(10):13-14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失地农民。当前,我国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不理想,失地农民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而且就业的层次比较低;造成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缺乏社会保障、失地农民再就业机制还未有效建立;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必须要拓宽失地农民就业渠道、加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服务、加强劳动力培训体系的建设以及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3.
康丽霞 《中国就业》2013,(12):28-29
随着城镇进程的加快,一部分失地农民将完成由农业户向城镇居民的身份转变。如何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就业是摆在各级劳动就业服务部门面前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与我国失地农民的再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加快推进,造成大量失地的农民。同时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及观念的落后,农民在失地之后出现了就业危机。解决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生活,更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文章从失地农民再就业困境入手,阐述解决我国农民再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提出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转变就业观念、培养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强化就业培训制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失地农民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性群体,已受到广泛关注,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其市民化.影响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经济、社会、制度以及其自身因素等,而就业问题又与各个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为失地农民提供生存空间,切实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征地部门面临的一大课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强  李明元 《中外企业家》2009,(20):176-176
失地农民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随着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案例的出现,其权利状态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征地补偿权与社会保障权是失地农民权利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保障失地农民征地补偿权与社会保障权,关系着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关系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对失地农民的集中安置模式虽然能够高效地推进安置工作,但其所引发的居住空间分异,却带来了城市内部新的"城乡"分裂以及城市居民与失地农民之间新的隔阂.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大混居、小聚居"的安置模式既能促进失地农民社会网络的再构与生长,又能促使各群体共同生活背景的形成,加快失地农民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被大量征用,许多农民成为失地农民,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已为政界和学界所关注.笔者在对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进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上,以江苏、浙江两个典型省份为例,总结两省在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从而为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障失地农民权益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统筹城乡就业 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市委、市政府心系群众生活冷暖,始终高度重视城乡居民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把统筹城乡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任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基础着手,源头抓起,标本兼治,规范劳动力市场”的总体思路,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以解决好失地农民就业为关键,加大开发、培训和劳务输出力度,努力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截至2004年底,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177.6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45%;2004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为158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