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以经济网络中的某一节点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对该企业外部经济网络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合并企业关系的不同,分别研究企业外部经济网络的合并模式,并利用我国上市公司大样本数据来验证企业外部经济网络合并的规律性变化,结论是:横向合并后,并购方与供应商或客户的关系更加集中;纵向合并后,并购方与供应商或客户的关系更加分散;混合合并后,并购方与供应商或客户的关系没有显著变化。文章将经济网络理论与企业并购相结合,扩展了企业并购理论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
企业并购作为有效整合优势资源的发展战略,众多企业开始尝试利用并购来降低成本开支、扩展经营产业、提升行业竞争水平。但从企业并购情况来看,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会存在人力、财务、战略等危机效应,尤其是财务危机成为企业并购成功所面对的难点。通过对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进行研究,能系统分析其所面对的融资风险、税务风险、整合风险、监管风险,提出有效控制财务问题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企业并购纳税筹划的作用点与实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企业并购作为重新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形式,当前在我国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不过不同的并购方式使得并购过程中税负不同,导致并购后纳税格局的差异。合理的税务筹划不仅可以降低企业并购的成本,实现并购的最大效益,甚至可以影响企业并购后的兴衰存亡。文章以此为立足点,对企业并购中的纳税筹划问题进行研究,旨在帮助企业合法利用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近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情况,分析了中国企业大规模并购外国企业的动因。寻求国内无法获得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并利用东道国的区位优势,为获取核心竞争力从外部寻求竞争优势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导动因,并提出相应建议,使之更好地参与跨国并购。  相似文献   

5.
程宝元  高嵩  闫钊 《价值工程》2013,(30):153-154
本文通过企业集团实施并购的动因进行分析,力图在充分吸收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近年来的我国企业集团典型并购案例对整合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提出企业集团并购后有效实施整合的思路,为企业管理者和相关领域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企业并购纳税筹划的作用点与实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并购作为重新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形式,当前在我国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不过不同的并购方式使得并购过程中税负不同,导致并购后纳税格局的差异.合理的税务筹划不仅可以降低企业并购的成本,实现并购的最大效益,甚至可以影响企业并购后的兴衰存亡.文章以此为立足点,对企业并购中的纳税筹划问题进行研究,旨在帮助企业合法利用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7.
<正>一、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越来越重视利用并购这种手段来拓展经营,使企业在外部增长的情况下扩大规模。当前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围绕上市公司开展的并购活动日益普遍。  相似文献   

8.
企业并购行为发生时,并购方不外乎以银行存款、其他资产或负债等形式来获得并购企业的控制权。前一种用资产或负债形式获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的方法称之为“购买法”。而后一种通过换发股票,增加并购方权益来获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的方法称之为“权益联营法”,因此,在并购行为发生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会计处理方法也相应地分为“购买法”和“联营法”。并且,并购企业一旦采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法,则不能采用另一种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有两个:一是最大化现有股东持有股权的市场价值;二是最大化现有管理者的财富。企业并购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高风险投资活动,它是社会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企业如何获得并购成功,如何利用并购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对并购的研究多集中在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对并购绩效的研究多采用财务指标、股票市场指标,研究并购带来的财务效果和市场效果。但这些研究难以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尤其是当前并购多是战略并购,目的是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从并购后能否带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增强和价值的增值的角度来研究并购。价值链管理理论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购活动是企业增强竞争优势的战略活动,从价值链的层次分析并购的动因、决策、整合和绩效评价,更能反映并购  相似文献   

11.
一般而言,并购绩效的评估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二级市场股价数据来考察并购的绩效,目的在于确定并购引起企业市场价值的变化;另一类是用会计数据考察并购的经营绩效,重点在于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分析,进而评估并购的经济影响。而事件研究主要是指运用金融市场的数据资料来测定某一特定经济事件对一公司价值的影响。对于并购绩效研究,这一方法是基于效率市场理论假设之上,通过分析并购宣布前后股票价格的变化,来评价并购的绩效。本文在系统介绍事件研究法的基础上,指出该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一般而言,并购绩效的评估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二级市场股价数据来考察并购的绩效,目的在于确定并购引起企业市场价值的变化;另一类是用会计数据考察并购的经营绩效,重点在于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分析,进而评估并购的经济影响。而事件研究主要是指运用金融市场的数据资料来测定某一特定经济事件对一公司价值的影响。对于并购绩效研究,这一方法是基于效率市场理论假设之上,通过分析并购宣布前后股票价格的变化,来评价并购的绩效。本文在系统介绍事件研究法的基础上,指出该方法的不  相似文献   

13.
着力积累并购知识和能力。有经验证明,那些不断取得并购成功的企业均将内部并购能力视为业务运营的关键部分并重点建设和提高,因此,企业需尽早进行内部并购能力评估,即便是尚未具备强大内部并购能力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总结其他企业的成败得失来提高并购的成功率。在跨国并购活动中,可选择与拥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合作,利用其已得到验证的方法和工具,加强并加快业务流程的熟悉。  相似文献   

14.
企业并购协同效应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并购是企业集团扩张的必由之路,其主要动因是追求并购后的协同效应。本文运用重庆太极集团购并案例,在分析并购协同效应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整合来实现协同效应,以及如何评价企业在并购后协同效应的大小。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不断涌入世界经济潮流,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和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化,国内企业将不断地走出国门,利用跨国并购来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竞争力.因此讨论和分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存的问题与对策,以促进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企业的并购是影响企业价值的重要经济活动,尤其是上市企业更是如此.研究以2006年发生的80起并购案例作为考察对象,首先通过计算差量来获取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并购后三年共计五年的财务时间序列数据;并采用差值分析方法分别对同业并购和混业并购所获得的财务协同效应进行比较,在通过有效性检验和主成分分析对财务协同效应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主成分综合模型.研究得到的结论是:短期来看,我国上市企业并购的的财务协同存在着一种放大效应,但长期则显现出了财务协同的紧缩效应;长期看来同业并购资本使用效率上的放大效应更加能明显地持续下去;在偿债能力的放大效应上,短期内混业并购要优于同业并购,但在后期同业并购仍然要好于混业并购.所以我国企业在采取并购时,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战略和并购目标,如果公司期望通过并购来提高自身的资本使用效率,采取混业并购战略更能达到这个目的;如果希望通过并购来进行业务的整合和扩张,那么企业应该采用同业并购的战略.  相似文献   

17.
企业并购是企业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企业并购也蕴藏着较大的风险。并购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参与企业并购的全过程,加强目标公司审计、并购方案及并购协议审计、并购后整合情况审计.使并购企业在并购活动中能趋利避害,为企业的并购活动保驾护航,确保并购后的协同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8.
并购重组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一种机制,对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有效利用规模经济效应、实现生产与资本的迅速扩张、促进国家现代化进程都是非常有效的手段。由于其协同效应对企业规模和业绩重构充满了悬念和憧憬,历来为各国政府及企业所关注。但并购重组本身却是一把双刃剑,在成就了当今世界一流企业的同时,也使众多企业陷入并购误区和陷阱。怎样认识国际并购重组的实质,确立正确的并购战略和途径,充分利用并购重组这一工具来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中国政府及企业正在探讨摸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成熟,众多企业通过强强联合来扩大企业规模;2000年以来,通过已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产生的新上市公司已经超过了企业IPO上市的数量,并购已然成为企业投资经营运作的日常。一个企业的成功并购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购是否真的能够提升企业业绩还有待研究。本文以中国南车并购中国北车为例,通过对比企业并购前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来分析判断企业并购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并针对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上市公司溢价并购形成巨额商誉隐藏减值风险,不少企业利用商誉处理的漏洞,在高溢价并购后又计提巨额商誉减值准备以操纵企业利润,最终高管套利、股价崩溃,并购商誉问题令人深思。本文以~*ST巴士为例,从经济本质、企业动机等角度剖析并购商誉的形成和后续计量,揭穿企业将并购商誉用于掏空动机的真实目的,接着论证了摊销法在经济结果上更为可靠、符合企业真实情况,最后对完善准则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