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国家统计局11月13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指标同比增速都小幅回落,表明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环比依然保持增长,前10月平均增速也运行在合理区间,表明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数据显示,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7%,比9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6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5%,增速比9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1至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40616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5.9%,增速比1至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技术竞争,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主要取决于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规模、范围和效果。就企业而言,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全球新一轮经济技术革命的大背景下,占据产业链优势和主导地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5.
本文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含能源研发的经济增长模型,借助动态优化的方法,分析能源研发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能源研发活动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点,对能源供应源的扩张具有特殊贡献,有助于经济摆脱能源的约束,实现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6.
7.
中国人民银行最近一次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10月末,全国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1.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8.4%,占企业贷款余额52.8%. 相似文献
8.
9.
10.
研究因地制宜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对研发强度的关注。通过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有机结合,创新性地利用K-R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认为地区研发强度的提高与每有效工人资本存量的大小有关,所以欠发达地区在选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时应谨慎考虑以提高研发强度为手段,可利用自身资源与地理等优势条件成为新质生产力应用的丰沃土壤。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应用统计分析方法,按东、中、西部地区划分,对我国不同区域的R&D经费总量和R&D经费投入强度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我国不同区域R&D资源分布及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14.
科技研发人员肩负着科技兴国的重任,越来越多的企业研发人员作为股权激励对象为科技创新和研发产出创造价值。但现行对研发人员股权激励的税收政策却不尽完善。梳理我国股权激励情况及现行股权激励税收政策和规定,发现对研发人员股权激励适用税收政策并未体现对研发人员股权激励税收优惠政策,同时现有税收规定不甚合理,难以发挥长期激励作用。鉴于此,应建立健全研发人员股权激励税收政策体系,合理设计针对研发人员的股权激励税收政策,以列举以及实质推演的方式,按照持有时间长短等设定个人所得税税率等,发挥股权激励税收优惠政策对研发人员的长期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5.
3ZP-0.8型甘蔗中耕培土机是广西贵港动力有限公司新研发的机型。文章叙述3ZP-0.8型甘蔗中耕培土机关键部件的结构特点,并通过试验表明:该机适用于在行距为0.9~1.2 m的甘蔗行内进行中耕作业,达到碎土除草、起垄培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高校在我国区域创新系统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R&D研发主体,其研发活动能否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形成良好的知识溢出和转移机制将成为该创新系统建构成败的关键。本文以高校R&D研发活动为对象,从知识溢出的地理空间效应出发,考虑不同研发支出的特点,测度其R&D活动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以及溢出效应。得到的结论是:高校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活动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产出产生了显著的正溢出,而试验与发展研究活动则没有明显的溢出效应。另外,科研机构虽然在R&D投入大于高校R&D投入,但是对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则没有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关于R&D活动与企业规模的关系之前已做过不少的研究。本文从新的视角重新检验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个非线性函数研究R&D与企业规模的关系。企业规模变量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解释变量,而是作为调节变量。2001-2008年沪深两市上市的制造业公司数据为研究面板数据。研究结果表明,R&D与企业规模呈现一个近似“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总结2009年苏州市R&D资源清查工作,指出了清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区域R&D投入水平差异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入R&D投入强度、R&D经费相对规模、R&D人员相对规模等测度指标,根据《2009年山东科技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对山东省各地市R&D投入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R&D投入水平差异,对山东省各地市进行科学分类。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企业对标准化工作的不断重视,研发与标准化同步正成为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文章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开展研发与标准化同步的意义,开展该项工作的资源保障,主要开展的内容以及开展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企业有效开展研发与标准化同步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