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东省城市发展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勇 《城市问题》2001,(4):40-42
广东省作为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重要省份 ,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在中国处于前列。但在广东省内部 ,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区位交通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国家政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发展差异 ,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北部山区和东西两翼四个经济区。作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的大中城市 ,也存在着显著的发展差异。客观准确地评价广东省各大中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找出各大中城市发展差异的主要方面 ,对于制定广东省各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根据广东省 2 1个地级市近年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较快,经济的发展带动体系的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作为我国基础保险类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农村地区也开始重视养老保险.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地区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经济效率的视角来解释和衡量两型经济,结果发现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两型经济发展模式追求的是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的统一和“双赢”。根据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的差异,可以将两型经济建设的路径划分为高经济效率高生态效率模式、高经济效率低生态效率模式、低经济效率高生态效率模式三种基本类型。但是,生态经济效率在解释两型社会...  相似文献   

4.
合理的城市人口密度关系着城市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在2000年、2005年、2011年三个时间断面数据的支持下,以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市辖区人口密度为对象,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的变化进行了统计描述,分析了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格局及变化类型,并探讨了影响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十余年间全国的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呈波动下降趋势,但不同地区、不同人口规模、不同行政划分的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均存在差异;黄河下游流域与长三角是城市人口高度集聚的主要区域;人口密度变化类型包括五类,其中"一直升"型的城市数量最多,且在中部地区、四川盆地成片状分布。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镇密集地区新农村建设类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我国城镇密集地区农村发展特点为基础,将城市发展、自然环境保护、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及产业发展作为该地区农村分类的主要依据,分别就其对农村发展的影响进行评定,同时结合现有农村分类研究内容及特点,形成体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农村建设分类标准,提出保护型、发展型、综合型、外迁型及整治型农村建设类型及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6.
余得生  刘俊 《企业经济》2015,(2):101-104
通过对我国内陆各省市区的发展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将居民生活状况、各地区经济作为细分维度指标,建立模型。分析了各细分维度指标对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划分通讯业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潜力地区和有待发展地区4个层次。同时,通过分析影响该地区的主要因子,提出了地区通讯业发展出现的问题以及存在的机会。最后,根据各地区的主要影响因子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提出营销建议,以期为提升区域竞争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水患变水利——江汉平原湖泊湿地型村镇聚落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湖泊众多,江汉交织。文章在研究江汉平原地区特有的农村聚落特点,社会生活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低湖平原地区农村聚落如何适应洪涝灾害的影响,并变水患为水利,从而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经济、旅游的发展,为华中湖泊湿地型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豫东地区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农村地区的家庭婚育道德情况却存在很严峻的问题,比较全面的揭示了当前豫东地区农村家庭婚育道德所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进行婚育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对豫东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农村水和环境卫生对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水和环境卫生服务供给有着短缺和不均的现象.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同东部地区比较有着明显地差距.基于公共财政视角,利用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分析了造成其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何家理 《价值工程》2011,30(24):10-11
以我国四个主体功能区划分为参考依据,探讨湿润山区(以秦巴山区为例)经济生态发展目标模式。即在生态平衡目标和经济平衡目标矛盾统一的过程中,抉择最优化的经济生态良性互动发展模式。从区域特色出发,将秦巴山区按坡度划分为高山区、浅山区、河流区等三个区域单元,参照国家在该区域功能划分上的现有扶持政策(自然区保护政策、退耕还林政策、南水北调政策),在区域特色与扶持政策相结合的基础上探寻经济发展途径(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旅游业—茶、桑与富硒食品加工业—水电与水产业),凝练秦巴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方向(特色产业—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最终建立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圈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山东省烟台地区为例,对农村城镇化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了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就农村城镇化对城乡发展的积极效应及其负面影响进行研究,并探讨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刘佳伟 《价值工程》2010,29(14):247-248
农村城镇化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推进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的一项战略措施。本文分析了甘肃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探讨了加快甘肃省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基本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产生了大量的农地非农化问题,进而导致了农地功能变异、生态和粮食安全问题以及粗放的发展方式等累积负面效应。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构建可持续的城镇化融资机制,注重私权和公权相互制衡下的土地资产开发,从而实现农地非农化向正常态的回归。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心将转移至郊区和乡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乡村进行更新建设和对城镇进行棕地再开发将成为农地非农化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李培 《城市问题》2007,(6):86-91
20世纪60年代以来,泰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城市化的进程却相对滞后.由于历史、政策以及政治体制等多方面原因,泰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乡发展不协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畸形化、贫民窟等严重的城市问题.泰国城市化过程的经验和教训对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而言,政府更应该重视优化城市层级,赋予城市一定的自治权,尊重农民的地方性知识并努力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镇化必须走集约型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城协调发展,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必须继续推进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城镇化必须更加重视集约发展,不断提高城镇经济容积率、人口容积率和公共基础设施利用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城市规划和完善行政区划结构等手段促进城镇化集约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选取江苏13市2005~2017年的统计数据,建立PVAR模型,重点分析了流通业发展、城镇化及其控制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城镇化与流通业总值和结构之间存在持续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城镇化、流通业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控制变量中,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影响显著。因此,在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流通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外资引进力度、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7.
张翼  吕斌 《城市问题》2008,(3):30-34
传统"苏南模式"促进了苏南地区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但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制度缺陷使得传统模式面临空间和效率的多重困境,城乡统筹的需求和动力愈发显著.以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利益主体能动性发挥为切入点,分析了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具体思路,并以无锡市滨湖区为例,提出基于统筹城乡产业与空间的现代农村发展策略及其具体的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心城区不断向外扩张,加上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与社会联系加强,都市区逐渐形成并发展。对京津冀都市区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都市区统计和当前城市统计进行对比,发现都市区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聚集地,是真正具备城市功能的地域;都市区代表了区域内更高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都市区统计能够更好地反映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状况。最后总结了中国建立规范的都市区统计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从都市区的视角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9.
常亮  贾金荣 《城市问题》2011,(4):97-100
通过总结在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对比分析邻国日本、韩国乡村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农村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新农村建设策略应该是以建立在区域差异性基础上的城市化水平为轴线,通过区域功能分工实现城市功能延续,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的农村,认真分析和审视我国农村目前的法律意识现状,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市场经济、加强农村立法改革、确保执法、司法的公正,为农村树立良好的法律形象,形成良好法律意识,推动农村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