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乡镇论坛》2011,(19):41-41
江苏省徐州市一位姓刘的老同志来信说:我年轻时因为读书离开家乡,后来在外地工作,成为一位城市居民。由于年龄关系,我已经于去年正式离开工作岗位,办理了退休手续。退休以后,我和老伴商量了一下,准备将城市里的房子卖给子女,回乡居住。因为我父母均已过世,在老家还有一处闲置的宅基地,我想问的是,我可否申请在我原来的宅基地上建房居住?  相似文献   

2.
《企业导报》2004,(11):40-41
有朋友说,“眼前最迫切的,是要买结婚用的房子”!我奇怪,房子就那么重要吗?他说,让心爱的她窝在租来的房子里,哪有幸福可言?买房如同买衣服,不仅要看它的质地和样式,更要看它是否适合自己,自己是否需要它,喜欢它。其实,谁也说不准幸福的概念。可是,幸福与房子就在一念之间,安定与漂浮的转移也就那么的简单;没有房子,扎不了根;有了房子,生活才有一个恒久的根源。我想,在这样一个物质丰富的年代,理该让幸福住上宽敞的房子,让房子畅流深深的情感故事。在此,笔通过对身边几位好友的畅谈,把他(她)们房子里的故事说来与各位共享。  相似文献   

3.
张焰平 《东南置业》2003,(73):52-53
“第二城”之所以命名为“城”,不仅因为这是一个占地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O万平方米的超大型房地产项目,更重要的是她更全面地关注居住与生活的关系,注重创造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城区空间,从而超越了厦门传统房地产“楼盘”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吴定则 《英才》2008,(11):126-127
为什么支持佩琳,因为她身上内化了我的因素,选择就是选择了自我,都是自恋。  相似文献   

5.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来加拿大不到六年,却搬了四、五次家。我几乎很少租过房子住.每次都是买下新房子,再将旧房子卖掉,倒来倒去,赚点小钱。我知道。在国内这不算个标准的“房虫”,撑死算个“住虫”。在加拿大呢,严格地说其实也不能算。在这里.一个标准的“房虫”有个很文明的称呼“BROKER”——“经纪人”。我也不是.我只给自己做“房虫”。  相似文献   

6.
冯海宁 《江苏楼市》2005,(11):19-19
在调查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清楚什么是好房子。有人说,中国最好的房子在中南海和故宫.这是从地段和房子品质来说.也有人说.好房子最重要的标准是居住健康——国家住宅中心主任刘燕辉10月20日发表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微时评     
10月底至11月初,365地产家居网开展了以“我们的好房子”为主题的街访和在线调查。最终调查显示,62.96%的网友认为“自己目前住的房子不是好房子”,对于自己现居住房最不满意的地方,在众多网友眼中,物业管理存在问题以29.89%的票数稍稍领先其他因素。街访中,不少市民也透露出对目前住房物业管理的不满,而困扰他们的无非是一些细节问题。与此同时,房屋质量差、开发商缺乏后续服务、交通不便以及配套不健全也是困扰市民居住“幸福指数”的几大因素,这也催生了很多市民“换房”的想法。对于好房子最大价值体现,近8成网友都选择了居住舒适。  相似文献   

8.
因为工作地点的原因,我和父母只看东二环和五四北这两个地段的楼盘,金山虽然盘多,居住环境也不错,但距离太远,父母觉得不方便。  相似文献   

9.
起初。我对房子只是观望,对爱情也只是守望。因为我相信只要我好好奋斗,房子会有的,爱情也会有的。并且我还有一套“拒买房”宣言:如果人人不买房,房价就不会涨起来。而且房子是考量爱情的试金石,她是看上我的房,还是看上我的人?  相似文献   

10.
《江苏楼市》2005,(2):40-41
过渡性房子,顾名思义就是用以过渡的房子,就是在人们看中更好,更合适自己的房子后,把之前一套卖出或出租而居住在前一套房子的时间相对较短,并且在出售或出租前一套房子时都希望能有较高的回报,这个“前一套”就属于过渡性房子。过渡性房子既可以是人们购买的第一套房子,也可以是第二套房子,只要是为自住的购房行为不断过渡性房子就不断。  相似文献   

11.
发现老广州     
木白 《房地产导刊》2005,(21):84-85
最近租房子.在海珠老城区.房改房.一梯三户,我的房子居中.东边住一阿婆,晚上子女轮流跟她一起吃饭,平时两个孙子跟她一起住;西边住着一家三代.这两户人家让我对“老广州”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原来“老广州”也可以这么“八卦”,这么有人情味的。  相似文献   

12.
刘瑾 《东南置业》2005,(1):22-23
因为给老年人住的房子必须舒适、实用性强,所以规划档次不必很高,选址不必处于繁华地段,可以保证总价适合,居住环境安静。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笑话说明了信用消费对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位中国人与一位美国人死后在天堂相遇,中国人说:“我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钱,昨天终于买了一套房子,住了一天。”美国人说:“我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昨天终于把买房子的贷款还清了。”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现在已越来越有条件过上美国人那种“借钱享福”的好日子了。  相似文献   

14.
《东南置业》2007,(8):72-72
孙先生问:我是家里的独子,父母年初因意外双双去世,爷爷、外公、外婆此前已不在人世,现在剩我和奶奶一起生活。父母留下了两套房子.我因为心情不好一直没去办过户手续。最近想去办理,请问要如何办理,奶奶说她不要房子,只要我供养她终老就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muffin 《东南置业》2008,(5):I0011-I0012
约访黄毓勉的那个下午,他比预定时间早来了15分钟,一见面就快乐地打起招呼。他告诉我们他刚从码头过来。准备了一个下午不受打扰的时间要同我们认真地聊天。黄毓勉从事厦金航运已有七八年时间,是第一个加入厦金航线航运的台商,现在厦门长期居住的他已经将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厦金直航这条两岸交通动脉上。但他跟我们说,他对房地产也很有发言权,“因为我从踏出社会后就一直在房地产业里哦”。  相似文献   

16.
声音     
地震后,在重庆市南岸区高速桥下的6层楼里居住多年的张乾寿之子小张敬了父母一杯酒:“以后,我要给你们买套好房子,不会被拆掉,更不在桥底下。”  相似文献   

17.
郝明丽:感受     
田子 《英才》1998,(12)
如同采访毛氏家族的每个成员,(因为打出路上塞车的时间)提前半小时赶到毛家大院门口,等待毛新字的夫人郝明丽。急匆匆赶来的郝明丽说,“刚刚从公司回来。”到指定的采访地点需过一个严格的军岗,哨兵例行公事,问她要证件和姓名,她只说我姓郝。“我这人怎么说呢,本来就是老百姓嘛,踏踏实实  相似文献   

18.
《楼市》2006,(Z2)
那个曾经家喻户晓的故事是这样说的:一个美国老太年轻时贷款买了套房子,住了半辈子,直到临死前终于把房贷还清了;而一个中国老太为了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辛辛苦苦工作了半辈子,直到临死前才终于存到了足够买一套房子的钱。这是一个关于“超前消赞”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中的中国老太显然是生活在多年前的中国社会。众所周知,如今绝大多数的购房者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贷款来支付目前对于普通人说根本无法一次性付清的  相似文献   

19.
什么样的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不同的楼盘设计和开发背后蕴涵着怎样的价值理念和时代精神?哪一种居住方式更加符合业主自身社会身份的自我认同?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市民居住条件的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以往一直被忽视的房地产的文化内涵。的确,就像一般的吃饭与美食不同、一般的穿衣与时装不同一样,普通的房子与建筑文化之间、普通的住与居住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诸如“香港上班,深圳居住”等观点,无一不在说明深圳与香港物业的可替代性,但到底存不存在这个可替代性呢?或说这个替代性是以怎样一个价格阶梯为基础呢?类似的“深圳上班,东莞居住”是否成立呢?有无一套准则来判断物业是属于同一供求圈是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