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资讯     
五亿人信用记录在案征信管理实现全国联网在中国国际金融(银行)技术暨设备展览会会上,央行征信管理局副局长万存知披露:五亿人信用记录实现全国联网。万存知说:最近几年中国征信体系建设应该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我们在全社会范围之内为每一个有经济活动能力的个人建立了一套信用档案,为每一个跟银行有信贷往来的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我们建成了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分别于今年1月份和7月份正式运行。目前在个人数据库里面采集了超过5亿人的自然…  相似文献   

2.
汪颖 《企业经济》2002,(2):135-136
中间业务是银行在办理信用业务基础上,为满足客户的多种金融服务需求,为客户办理的各种非信用形式的委托性业务或代理业务.人们对中间业务所下定义表述不尽相同,但有两点必须明确,第一,中间业务中银行与客户之间没有债权债务关系;第二,中间业务是没有固定界限的,凡是客户委托银行办理,而银行又可以办得到的业务,都可以界定在中间业务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正>征信是指为了满足从事信用活动的机构对信用信息的需要,专业化的征信机构依法采集、调查、保存、整理、提供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活动。而征信业又称信用信息服务业务,包括信用记录、信用调查、信用评分和信用评  相似文献   

4.
王信川 《现代企业》2011,(9):I0001-I0001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7月底,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又称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为7.9亿自然人和1790多万户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其中,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和企业分别达到2.5亿人和820多万户。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产市场》2006,(10):37-37
中行日前发布消息称,个人客户可通过登录该行网上银行(WWW.boc.cn)的方式.直接申请房贷、车贷等消费类贷款。此前.中行客户只有通过银行柜台才能申请办理个人贷款。  相似文献   

6.
商业银行是我国征信体系的主体,也是征信体系的主要受益者。由于我国社会征信体系缺陷.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信用情况难以做到全面了解,在信用不对称的前提下进行授信决策.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加强现代商业银行的征信管理.既是商业银行的社会义务,也是商业银行实施稳健经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小王在向中国银行某分行申请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时,该行查询个人征信系统发现,他在2002年4月向中国银行另一分行贷了12万元用于购买汽车,贷款期限3年,截止日期为2005年2月。但是直到目前,小王由于种种原因都还没还清这笔贷款,贷款余额为8.1万元;同时个人征信系统还显示该笔贷款累计逾期26次。在贷前调查过程中,小王得知该行已了解到他的信用记录,为了使此次贷款申请能够得到审批,2005年3月初,小王只有将其在另一分行的贷款提前还清。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商业银行掌握的信息与征信系统提供的信息是结合起来的,这对银行和接受银行服务的消费者来说…  相似文献   

8.
一、征信体系的概念 信用信息是指企业和消费者个人在其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与信用行为有关的记录,以及有关评价其信用价值的各项信息。依据信用主体的不同,信用信息可分为企业信用信息与个人信用信息。企业信用信息主要包括企业的注册信息、财务报表、付款记录、企业发展史、经营状况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我国信用危机现象日益突出,对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是我国当前征信业发展的基础,但我国征信管理法规不够健全,理论滞后,银行为主导的征信体系发展经历了逐步壮大的发展历程,并在市场经济交易中发挥重要作用,下一步要继续完善银行征信系统的建设,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据了解,按照央行2005年的工作规划,2005年底前,实现个人征信系统的全国联网运行。届时,所有获得资格的商业银行和部分农村信用社,都将实现联网查询个人的信用信息。与此同时,根据征信法制建设、征信市场发展以及商业银行防范和管理信用风险的需要,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将逐步扩大数据采集范围,更加完整地记录个人信用信息。  相似文献   

11.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每个个人或企业都有一个伴随其终身的社会诚信号码,个人和企业的名字可以改变,但社会诚信号码是不能改变的,个人和企业的所有信用表现,都会永远记录在这个社会诚信号码底下。而这些号码都纳入到公共信用征信管理数据库,便于企业和社会公众迅速获取信用资信信息。  相似文献   

12.
财经速览     
一切为了抗震救灾! 银行不得向灾区借款人催贷央行和银监会5月19日紧急下发《关于全力做好地震灾区金融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银行对灾区不能按时偿还各类贷款的单位和个人,不催收催缴、不罚息,不作不良记录。又要求,对于持有效存款凭证的受灾群众,银行应及时办理。对于有效存款凭证缺失,但存款人可以提供其他有  相似文献   

13.
商业赊销活动是企业营销的一种手段,有利于企业长远经济利益,维护持久的客户合作关系,但也存在现实的财务风险。在中国,大量的赊销出现在90年代,至今仍尚未建立良好的商业征信体系。主要表现为,赊销的合理回报率没有保证,常见被动信用行为;支持信用的资本资源不够充分,经常需要自身和银行融资来保持还款等待期;信用记录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信用监督和惩罚系统(包括商业手段和法律手段)不完善等。因此,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避免赊销坏账就成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资讯     
原计划今年年底在全国实现联网运行的个人征信系统,目前已大跨步向前运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7月16日在工业经济联合会举办的论坛上透露,截至今年上半年,个人征信系统已经实现了在全国25家商业银行的全国联网运行,这25家商业银行93%的个人消费贷款都已经进入系统。而央行下一步的工作将是扩大个人征信系统信息的采集范围,逐步做到大部分有经济活动的个人,在该系统中都有个人信用记录。据了解,个人征信系统所记录的信息主要是贷款信息和贷款性信息,具体包括个人消费信贷、住房信贷、汽车贷款、个人的信用卡、准贷记卡信息。根据苏宁给出的权威统计,到今年6月底,个人征信系统收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商业银行中基于信用评估的个人综合授信业务由于具有一次办理,循环使用,随用随借,利率优惠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广大客户的青睐,而这一信贷产品更加突出了信用的重要作用。通过结合当前的现实状况和现实环境,分析设置了个人综合授信客户信用评级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客户的信用进行定量的多因素综合评价,并用此模型进行了实例研究,为个人综合授信业务客户信用评级提供一套科学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据悉,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由上海市信息中心、上海信投公司等4家机构联合投资.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专门开展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的中介机构,该公司现在征信的方式是采集记录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及已申办可透支信用卡的市民在银行贷款与透支的情况,并据此做出分析.他们的首批客户总数超过180万人次.  相似文献   

17.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多家银行已经针对存量房贷客户推出了七折优惠利率,如民生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以及其他中小商业银行。 2009年新年第一天,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四大行关于存量房贷优惠利率措施:只要2008年10月27日前执行基准利率0.85倍优惠、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优质客户,原则上都可以申请七折优惠利率。 一时间.“你的房贷七折了吗?”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一、什么是个 人存款账户实名 制?实行实名制后 对广大群众储蓄存 款有何影响? 个人存款账户 实名制,是指个人 到银行、城乡信用 合作社、邮政储蓄 机构开立账户办理 储蓄存款时,应当 出示个人法定身份 证件(居民身份证 等),使用身份证件 上的姓名;不得使 用化名、笔名等,也 不得不记名。银行 等金融机构要按照 规定进行核对,并 登记身份证件上的姓名和号码。实行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后,对广大群众办理储蓄存款不但不会带来不便和影响,反而更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款人遗失存单时,可以切…  相似文献   

19.
美国信用体系的总体构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美国是一个征信国家。所谓征信国家,就是说一个国家的信用管理体系比较健全,形成了独立、公正且市场化运作的征信服务企业主体,从而保证以信用交易为主要交易手段的成熟市场经济能健康发展。在这样的国度,可以快速取得资本市场、商业市场上任何一家企业和消费个人真实的资信背景调查报告,企业和消费已经形成自觉培育和维护自己良好信用的习惯。在征信国家做生意和生活,信用的缺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不少企业和个人因此断送了事业或生活中应有的便利。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明确我国个人信用管理模式 西方个人信用制度具有成熟的制度体系.实施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一是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为主体的信用管理体系。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二是由几个商业性个人信用机构组成信用局而形成的信用管理体系。如:美国的全美信用管理协会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有偿服务,包括资信调查、资信评估、资信咨询和账款追收等;三是以银行协会建立的会员制征信机构和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组成的信用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