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倩 《物流科技》2021,(2):180-182
1+X证书制度作为"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任务,对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校企合作和加强社会服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广东省高职院校积极推行并实施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有效进行书证融通,不断创新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为粤港澳大湾区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韩语+方向"复合型大学生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高校培养人才的趋势,各高校的韩语专业复合型大学生人才设有多种专业培养方向,其中主要培养方向有"韩语+第二外语"、"韩语+专业技能"。对于不同专业方向的韩语专业复合型大学生人才,有多种途径的不同人才走向。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15,(26):191-193
西北地区校企合作培养外包人才在现实中存在合作和方式单一、企业合作积极性低等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校企双方长期有效的合作。为此,学校需要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等中间机构的协调下,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深化合作机制,通过"2+1+1"等模式来实现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服务外包人才。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本文分析了高校英语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探索了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推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企校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是企业和高校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我国现阶段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有关问题,分析了企校继续教育合作培养人才的必要性和动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种企校继续教育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并指出校企合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学科建设问题。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我国也意识到拥有多学科的综合性院校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在"共建、调整、合并、合作"八字方针的指导下,掀起了高校合并的浪潮,其重要的目的就是整合学科资源,打破原有学科单一局面,实现学科之间的优化融合,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同时也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综合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本文首先分析学科融合的含义;其次探讨学科融合的意义;最后提出多学科融合的机制和方式,从学科建设的角度为提升高校办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硬实力,也涉及文化、人才等软实力。"一带一路"愿景与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各类人才的支撑和保障,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支点和关键。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针对非建筑类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从完善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开放式动态培养机制、构建多层次综合培养体系、整合教育资源和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却面临着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供不应求、管理会计的培养仍落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局面。而高校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中坚力量,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努力加快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本文结合当前经济新形式下的发展需要,针对我国高校目前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提出对我国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模式的优化建议,以促进我国会计人才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创新型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学校与企业互动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更适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基于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等理论,依托汽车服务行业现状,提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概念及校企合作发展的保障因素。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相继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和产业加速发展。在新的技术与产业变革驱动下,中国工程人才培养需要与世界工程图景融合相通趋势愈加强烈,教育部适时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理念,高校工程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成为高校工科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结合通识素养、专业素养、实践素养、创新素养和职业素养等五个维度探究工程人才培养管理问题现状,按照"五维"素质模型建构起适合新工科建设的工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管理作出有益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江西省围绕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创新引领、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发展方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到新高度.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本文针对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用工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对接合作的情况进行了调研,梳理当前园区用工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对接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深化园区与高校对接合作的建议,以期带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办学模式的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有会计专业知识的会计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复合型会计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而我国对于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高校承担着会计人才的培养工作,这就要求高校把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上来。本文立足于区位经济发展的需求,对高校会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并辅以案例分析,以期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目前企业现状入手,阐述管理、技术、操作等人才的需要,对现代企业的人才培养提出要求,结合企业现状就如何培养三类人才提出几点建议。同时,指出复合型人才也是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7,(22):195-197
进一步深化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构建"合格+卓越"土木工程师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能力、项目和职业为导向的土木工程教育回归工程,以卓越实验班为载体,构建针对性的教学体系、搭建专业基础、工程应用、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平台,构建"预就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立足工程实际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懂技术、精管理、善沟通、敢创新、重责任"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整个社会对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作为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高等院校,目前还未建立起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体系,甚至很多高校对此人才培养模式还未提到议事日程上。基于以上原因,文章就高校培养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逐年攀高,尤其是生产制造一线的高级技能人才。然而,由于受办学条件的限制,高校培养具有高水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能力亟待提高。校企双方通过深入开展合作,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同时为企业输送满足其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校企的共同发展。发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必然性,高校可根据自身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是现代企业资源的一种整合管理与优化措施.其目的在于使企业的资源得到最为高效的利用。以实现最大化的企业效益。随着ERP在企业中的大范围推广.社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高。这就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与新的要求。ERP对人才的要求是既能对企业的运营与管理有清楚的掌握与了解,还要熟悉相关的信息技术,而在我国高校的传统人才教育模式下,人才的培养始终存在过于片面化或是理论化的问题,这就使得高校人才培养不能完全满足ERP的推广与实践需要。ERP实验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主观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过于理论化、过于片面化的困境.有效地培养出经营管理与信息技术素质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进一步提高我国ERP人才教育培养质量.笔者基于实际教学经验.对高校ERP课程实验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复合型高素质ERP人才。  相似文献   

18.
培养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技能应用型人才应当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必须关注"技能"。"班组长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19.
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和谐发展,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析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问题,对实现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组织创新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人才"要想取得实质性的效果,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密切配合,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校、学生、企业和社会各方协同参与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应用型办学理念的深入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校企紧密型合作有效地推动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在当前校企紧密合作的强大驱动下,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合作的深度拓展为依托,努力探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共育模式的革新,具体创新措施包括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人才共育平台建设,提升人才社会服务能力,探索校企双轨双导师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多导育师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