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的起源,在于解决因城市人口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城市已经从单一的人口聚集单元向复合化、多元化的城市群演变。城市群的超大规模和高密集度,更易诱发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次生灾害,城市群在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时体现的防御举措值得我们思考。笔者对国内外韧性城市建设发展的经验和历程着手,提出从自检韧性、空间韧性、信息韧性、经济韧性和治理韧性五个维度来加强超大城市群的韧性建设。  相似文献   

2.
贝克认为,工业社会以后,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以风险为本质特征的风险社会。在风险社会语境下,韧性社区建设对于应对重大城市危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文中以韧性理论及现有研究基础为指导,以西安市老旧小区改造实践为例,寻找公共空间环境韧性提升的可能性并提供设计策略,以期为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城市韧性系统发展测度——基于中国288个城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韧性建设是城市发展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的体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在研究文献基础上,提出城市韧性发展指数框架,并对全国288个城市的韧性系统建设进行了测评.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发展韧性发展存在系统建设及地区间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特别是文化韧性和社会韧性成为短板,西北、东北地区以及中小城市成为我国城市韧性建设的薄弱地带.结合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影响和挑战,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韧性系统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激活文化价值、提升城市文化韧性,聚焦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优化社会治理、增强城市社会韧性,筑牢底线保障、增强城市环境韧性,深化品牌思维、建设城市形象韧性等.  相似文献   

4.
以长三角41个城市为对象,综合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和面板回归模型考察长三角城市韧性水平的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韧性水平总体在不断提升,呈现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区域格局;区域间差异是造成长三角城市韧性水平区域差异的主因,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扮演着次要作用;长三角城市韧性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空间集聚模式相对稳定;财政分权、人口密度及市场力的提升对城市韧性水平有促进作用,不同影响因素对城市多维韧性和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群韧性能力的作用有所差异。因此,未来可以通过扩大财政自主度、提高公众受教育水平、适时扩大城市人口规模等方式强化长三角城市韧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0—2015年城区人口数据,运用城市规模分布的结构分析方法和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进特征。结果显示: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呈橄榄形,城市规模结构分布出现断层现象,小城市发育不够,规模偏小、数量偏低;在不同规模城市转移的过程中,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转移的概率较高,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特大城市向超大城市转移的概率较低;城市群城市体系符合位序—规模分布,高位序城市规模集聚逐步增强,首位城市郑州仍需要提高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构建鱼骨驱动模型分析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进机理,提出加强首位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发展现代中小城市、完善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等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6.
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的定量评估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国际基础设施韧性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阐释了基础设施韧性的概念内涵,梳理总结了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研究的框架与定量评估方法,并对主要评估方法的特征和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现有研究集中于特定环境下单一基础设施韧性的评估,针对性较强。此外,国内相关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寻求适合的基础设施韧性评估的方法对国内韧性城市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面临的冲击和压力日益复杂,城市亟需转型发展。增强城市韧性是城市转型和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韧性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之一。以四川德阳市为例,系统介绍了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100RC)的韧性城市定义特性、分析框架、战略编制方法及工具,并在100RC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基础上提出未来韧性城市研究方法亟需本土化。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自然环境及安全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韧性城市环境建设成为近年来全球城市发展的重点要求之一.以当代信息通讯技术为核心推动力的数字城市进程,一方面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为城市系统韧性带来一系列潜在的冲击与挑战.我国的韧性城市的研究和建设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数字化背景下的防灾系统构建迫切需要理念与技术的变革创新.归纳了近年来德国学术界对于韧性思维融入城市规划本土化路径的理解和建议,以达姆施塔特市为例,介绍了结合本土数字技术的韧性城市建设措施,包括跨学科和跨部门界限的整体规划方案和韧性技术研究项目、结合评估和监测的项目分类实施模式、以及多方督导的公私合作组织架构,旨在为我国的韧性城市研究和实践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9.
陈碧琳  孙一民  李颖龙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6):封2,101-111,封3
针对当前韧性概念相对模糊而导致的中微观尺度城市形态层面研究的缺失、城市转型的适应性规划实证研究不足的问题,首先通过综述城市韧性和适应性转型构建韧性城市形态理论框架,进而选取4个韧性特征,即多样性、连通性、模块化、冗余度,针对生态空间、土地利用、街道网络、街区地块、建筑足迹运用城市形态分析方法进行中微观城市空间物理要素韧性评价;最后通过适应性循环的城市转型叙事方式,运用上述评估方法对1979~2019年规划干预下的深圳蛇口工业区进行实证分析,该片区通过生态系统的重构、土地的复合紧凑利用和街道网络的高效整合实现了韧性城市形态的适应性转型.由此在城市扩张与气候变化背景下,探索城市片区的韧性演进规律,提供适应性转型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凸显了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也应体现韧性城市理念。因此,在准确理解和把握韧性城市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评价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筛选了包括综合服务、网络枢纽、科技创新、开放交流、人文交流、生态宜居等六大国家中心城市功能韧性建设方面的38项表征指标。优化后的指标体系从绝对值、相对值、人均值等角度反映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协调性、成长性、共享性,不仅保证了各项指标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同时能够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的韧性建设状况进行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