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桂华  王云 《财会通讯》2021,(16):60-64
文章选取2008—2018年间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并购事件为样本,基于多个大股东的公司治理效应理论,从企业并购决策和并购绩效的双重视角深入考察了多个大股东对企业并购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单一大股东控制,多个大股东并存能够显著降低企业发起并购的可能性,同时显著提高了并购绩效,并且大股东数量越多,企业的并购绩效越好.进一步研究发现,多个大股东并存对于企业并购绩效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外部制度环境较差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数量与公司绩效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外部治理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大股东作为一个重要的内部控制角色,对经理人员起到了监督作用。大股东持有的大量公司股份,一方面对激励大股东监督经理人员起到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在外部治理市场不能有效监督条件下,使大股东有机会通过内部控制、关联交易,剥削中小股东财富,导致公司绩效下滑。在两种不同力量作用下,大股东数量与公司绩效呈现一定关系。本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数量与公司绩效关系加以研究,探寻适合中国的公司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股权高度集中的背景下,大股东侵占公司利益已成为一种常态,导致了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在此情形下,探讨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提高上市企业盈余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基于公司治理机制中的独立董事制度视角,利用2011—2015年我国中小板上市企业的样本,探讨独立董事声誉能否有效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结论表明:独立董事声誉可以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相较学者独立董事声誉,实务独立董事声誉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更显著;外部审计机构会为大股东掏空行为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因而在治理大股东掏空具有一定效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配置有两个特征,第一是股权集中,第二是大股东虚位。股权集中形成了一股独大的格局,股权虚位又形成了强管理层、弱董事会格局,我国上市公司更容易出现问题。我国公司治理既要解决一股独大问题,还要解决大股东虚位的问题。监事会制度的初衷是扶助董事会制衡管理层,由于监事制度安排不合理,致使我国公司治理出现了"缺环"。为此,完善监事会制度是公司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配置有两个特征,第一是股权集中,第二是大股东虚位。股权集中形成了一股独大的格局,股权虚位又形成了强管理层、弱董事会格局,我国上市公司更容易出现问题。我国公司治理既要解决一股独大问题,还要解决大股东虚位的问题。监事会制度的初衷是扶助董事会制衡管理层,由于监事制度安排不合理,致使我国公司治理出现了“缺环”。为此,完善监事会制度是公司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定向增发对象主要是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大股东参与认购表明大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看好,定向增发方案更加具有可行性,募集资金在外部市场环境变化不大时,不会轻易变更。在公司治理较差时,大股东为了私利改变募集资金投向,投资更利于大股东利益的项目,相比较只有外部投资者认购的定向增发,大股东参与认购的公司募集资金变更比例更高,变更次数多且变更较快。  相似文献   

7.
在股权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公司治理中,会计治理功能对投资者保护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作用显而易见,会计治理功能是在特定制度环境与市场环境下产生的财务会计信息,利用其基础性信息与基础化制度角色,借助市场化作用机制,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与代理问题,所发挥的有效克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因此,基于投资者保护作用下的会计治理功能分析变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随着公司治理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大股东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将关注的重点己经从传统的置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上转移到如何处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关系"。因此,在大多数国家里,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上市公司做大做强的重要制度基础,就目前而言,公司治理结构仍是一个全球性的难点问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具体到近期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讨论,更多的还是纠缠于独立董事个人行为,较少涉及制度层面的分析。在美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突出作用的独董制度为何会在我国走到今天如此尴尬的境地,这不仅仅是文化差异等就能完全解释的。美国独董不受制于大股东在美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公司机构设置上没有专门的监事会,  相似文献   

10.
股权结构安排对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具有重要影响。以2007—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多个大股东这一股权结构安排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仅存在单一大股东的公司,存在多个大股东的上市公司会被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机制检验表明,多个大股东通过强化外部审计需求与降低内部控制质量的途径增加了客户公司的审计费用。截面分析发现多个大股东并存对审计费用的正向影响在国有企业以及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客户公司样本中更显著。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审计费用与多个大股东领域的相关文献,还为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多个大股东并存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明泉  丁锋  谢睿 《会计之友》2021,(15):17-23
研究多个大股东并存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对优化公司资本结构、完善公司内部股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标准部分调整模型为基础,利用2010—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多个大股东并存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研究发现,多个大股东并存显著促进了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存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和处于投资者保护程度较低地区的公司,多个大股东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这也间接证明了多个大股东对控股股东产生的监督作用.将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多个大股东这一股权结构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相联系,不仅拓展了多个大股东对公司治理影响的认识,而且丰富了资本结构动态调整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公司治理面临着代理型治理与剥夺型治理并存的问题,我国目前设立的独立董事制度尚未完全具备其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条件。从长远看,需要建立一套与独立董事相呼应的运行机制,创建独立董事制度功能释放的基础条件和环境,通过独立董事与其他制度的有机衔接与互补,逐渐解决我国公司治理中内部人控制及大股东侵犯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邹颖  祖玉涛 《财会月刊》2020,(10):44-50
以多个大股东的公司治理机制为理论研究出发点,选取2008~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多个大股东与股权资本成本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存在何种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拥有多个大股东的公司具有更低的股权资本成本,结论在排除样本选择偏差、遗漏变量以及逆向因果等内生性问题之后依然成立.同时,在大股东间持股较为集中、非控股大股东数量较多的公司中股权资本成本较低,进而证明了多个大股东间监督假说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适用性.据此,提出优化股权结构以及完善外部股东利益保护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中国的制度背景,以伊利股份的"独立董事风波"事件为案例研究素材,分析了资本市场对"独立董事风波"的市场反应以及是否存在独立董事的声誉机制.案例分析表明,目前中国的制度环境和公司治理机制限制了独立董事监督作用的发挥;机构投资者在保护中小投资者方面没有发挥积极作用;固定的薪酬制度对独立董事缺乏激励效应,这些必然导致大股东因为不一致的利益而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尽管中国是全球使用外资最多的国家,但关于外资大股东在上市公司治理中所扮演角色的研究还非常有限。使用2003-2012年476个持股比例5%以上的外资大股东数据,研究发现,外资大股东相比于内资民营大股东更可能在董事会中派驻董事,其所在公司也更可能聘请国际四大审计师。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外资大股东面临的信息问题更为严重时,上述治理机制得到了更多的强调。研究还表明,熟悉本土商业环境的回流外资大股东,其公司价值表现格外优秀。研究认为,回流外资大股东相比于真实外资大股东的信息优势和相比于民营大股东的身份优势可能有助于解释上述现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02年沪深股市117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大股东控制的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行为,以及公司治理结构是否能够遏制大股东的偏好。结果发现,资产负债率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负相关,即大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会更多地选择权益资本融资而不是负债融资。在第一大股东治理结构下,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外部审计等公司治理机制均失去应有的监控功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更加全面的数据,采用更加规范的实证方法,研究了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绩效。研究结论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制度不够完善,董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等内部治理机制没有发挥相应作用,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也相对有限。同时发现,其它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的研究不同,第一大股东为国有的商业银行比非国有的市场绩效高;股权分置改革后,商业银行的市场绩效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相关问题时,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后进行区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中,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本文通过对宏盛科技短短数年里业绩从巅峰跌到谷底,以及上演争夺控制权的”婆媳大战”、公司易主、新老股东大战股东大会会场、“双头董事会”等事件的陈述,剖析上市公司大股东之争引发的公司治理问题.并分析其董事会制度不完善及其背后的根源,认为:  相似文献   

19.
独立董事制度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我国独立董事被戏称为“花瓶”,“不懂事”、不独立、不尽责。2021年爆出的康美药业独立董事天价判罚案,被学界称为推动独立董事制度发展的里程碑。通过对康美药业独立董事天价处罚事件的分析,本文认为天价处罚无法解决独立董事不独立、不尽责的问题。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应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立独立董事薪酬基金,从人事任命等方面分离独立董事与大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关系,使独立董事真正独立于公司大股东和管理层,进而提升其履职效果,并进一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20.
王雅金 《河北企业》2024,(2):113-115
近年在反腐高压态势下,腐败仍旧频发。法务会计具有预防职务侵占、有利于发现并终止违规资产操作的优势,为介入治理大股东掏空行为提供了依据。以康美药业大股东成功掏空公司为例,发现其原因,包括股权集中、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治理结构独立性不足的内部环境因素,以及审计监督的外部环境因素。其关键因素是康美药业未达到权力的真正制衡。当大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伤害中小股东利益时,若引入法务会计可起到帮助中小股东监督大股东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从而治理大股东掏空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