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积极利用离岸服务外包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服务业转移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中,服务外包逐渐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目前,我国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传统的外国直接投资和新兴的服务外包业务。文章首先分析近年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然后通过对上述两种方式的比较,侧重分析离岸服务外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最后结合离岸服务外包在我国发展的新契机,得出我国应积极利用离岸服务外包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经济国际化的深入演进和全球服务业的加快转移,服务外包已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抢抓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重要发展机遇.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既是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转变经济贸易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开放型经济层次和水平、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课题.对增加出口收入、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在以服务业转移为标志的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中,服务外包成为新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正逐步成为全球现代信息服务外包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因此,对国际服务外包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以国际服务外包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我国的影响。论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应用SWOT分析法客观地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优势劣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长三角地区发展服务外包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浩 《经济界》2008,(6):31-34
当前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日益迅速。在服务业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而服务外包成为继制造业外包之后的新一轮产品内分工的重点内容的国际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想融入全球化,分享国际分工的好处,就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和发展服务外包。对于中国来说,中国要以比承接制造业外包更加积极、快速、坚决的态度来承接服务外包,抓住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我国政府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制定国家级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服务业、制定战略性承接策略、完善各种评价体系、大力培育本土品牌、完善知识产权环境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5.
印度软件外包的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是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佼佼者,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提供服务外包的国家。而印度提供的服务外包主要是软件外包,每年全球软件离岸项El外包,印度是最大的承接商。[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生产性服务业自20世纪以来己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最快、效益最显著的重要产业。例如,在OECD国家中,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30%;而在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制造业极为发达的国家,其制造业中间投入部分的生产性服务所占的增加值比重不断升高,且其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原材料等实物投入的增长速度。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趋势已成为世界经济转型调整的重要特征。加快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对于我国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增加产值和创造就业,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同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具有低成本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但同时,基于我国国情而言,我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必须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不能盲目的复制先进国家的服务外包发展道路,应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7.
提升和加快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和服务业的高速增长,全球服务业外包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以服务业外包和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及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通过对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现状、发展服务外包动因、承接服务外包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提升和加快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智力人才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具有信息技术承载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高素质人才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目前,国际间服务贸易的保护壁垒日益加剧,服务外包承接国数量增多,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接纳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频发,服务业务外包风险无处不在,人才培养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影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因此,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和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东道国视角,研究了中国制造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生产率效应.在分析跨国公司离岸外包影响东道国制造业生产率这一微观机理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服务外包承接率指标,利用2006~2010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承接国际外包服务对生产率的效应.Robust OLS和工具变量法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承接国际外包服务对制造业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金融业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较大,运输业和其他商业服务业的制造业生产率效应较小,但均在统计上显著.  相似文献   

11.
推进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凭借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入力资源,我国承接了大量的服务外包项目。但是,从总体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服务外包业与印度等其他发展水平较好的国家相比,在承接项目的规模水平和质量保证上还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是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以及在国际市场上尚未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等问题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演进和国际服务业的加快转移,服务外包已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抓住历史新机遇,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既是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也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出口收入、创造就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推动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连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最先是日资企业利用大连作为他们的一个办公后台.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近年来.大连明确了信息服务和软件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于“建成北亚的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中心”。2005年大连市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总产值102亿人民币.其中软件及信息技术外包出13超过3亿美元.企业数量超过500家.从业人员4万人。  相似文献   

14.
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一、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存在的主要问题1.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主要是软件和IT服务外包,在发展潜力更大的商务流程外包方面目前还仅有少数成功案例。另外,在软件和服务出口方面,也在相当程度得益于我国在硬件设备制造和出口方面的优势,通过自身服务的相对竞争力获得  相似文献   

15.
服务外包是当前服务业国际转移和国际服务贸易的一种新形式,它对发包和接包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尤其对承接国的经济影响日益明显,也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上海物流》2007,(4):6-6
市外经贸委提出将紧紧抓住CEPA补充协议(四)签署、商务部下放分销业务审批权等有利机遇,以物流、金融、信息、文化四大产业为重点加快推动本市服务贸易发展。重点是抓紧制定本市“十一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研究确定推进物流、金融、信息、文化四大产业服务贸易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抓住商务部实施服务外包“十百千”工程契机,按照共建协议做好服务外包基地的建设工作,加快培养承接服务外包的城市品牌;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服务贸易保护逐渐加剧,实施服务外包承接的国家逐渐增多,为了加强我国承接的竞争实力,文章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模式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模式分析、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给出了指导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正面临着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大好机遇。基于此,通过分析湖南省服务外包现状,认为服务外包势头良好,但还存在服务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利用钻石模型分析服务外包竞争力,以及提升竞争力面临的瓶颈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服务外包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为加快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规模,努力促进江苏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如下政策:  相似文献   

20.
《国有资产研究》2010,(6):12-12
6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上发布了《2010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产业规模达2033.8亿元,增长29.7%。从业务结构来看,ITO业务继续占据主导,BPO比重稳步上升。从地区市场来看,国内外包业务发展更加迅猛,业务收入为1749.6亿元人民币,增长31.2%,较国际业务收入增速高近1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