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区域。本文分析了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共同力量,即沿海的地理优势和中国经济改革的优惠政策。进而运用数据对比,挖掘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中差异化的主导力量,京津冀都市圈是政府干预主导下的经济发展;长三角都市圈是市场力量主导下的经济发展;珠三角都市圈是由政策引导和外向型经济等外在力量作用下政府干预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多个城市政府共同联合参与的都市圈或城市群作为基本单元融入国际竞争与分工成为我国大都市地区现阶段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本文以空间功能要素集聚与扩散特征为判据,将都市圈的演化过程分为四种状态、三个阶段,并依据于此对济南都市圈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和空间矛盾进行了量化分析,认为济南都市圈处于由“中心城市绝对集中的空间状态”向“中心城市相对集中的空间状态”转变的转型期,即都市圈发展雏形阶段的后期,并将进入都市圈成长阶段.最后针对济南都市圈核心都市区实力不强、都市圈功能不密、资源整合利用效率低等三大核心空间问题,提出了空间优化调控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对塑造都市圈空间形态、优化产业和人口格局、打造宜居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十四五"时期,应立足都市圈自身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同运输方式的适应性,聚焦都市圈差异化发展,加快相关规划编制、有序发展轨道交通、强化公路基础作用、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轨道交通在平衡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三大要素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轨道交通与城市形态如同树枝与树干一样,大都市区的空间扩张和要素集散需要高效率的轨道交通系统支持,轨道交通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城市空间发展.基于对都市圈的空间发展演化理论的研究定义了轨道交通、都市圈和耦合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都市圈发展阶段性划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都市圈轨道交通与空间体系的阶段性耦合规律;以定性分析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研究轨道交通网络、线路、站点与都市圈空间结构体系互馈关系.  相似文献   

5.
都市圈作为当前我国区域建设的重要场所,其内部合理的创新主体空间分布是都市圈创新提升的关键因素。从三类创新主体(科技型、知识型和服务型)的概念以及与都市圈的空间理论关系出发,以都市圈综合创新能力为评价标准,将都市圈分为四个发展阶段,通过数据分析了不同阶段都市圈内各类创新主体的空间集聚特征。在现状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和案例两个层面分析了影响创新主体空间集聚的主要因素,并指出我国都市圈创新主体空间分布的基本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空间引导建议,为进一步落实创新主体的空间规划,构建区域创新空间体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区域发展中,都市圈是重要单元,对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形态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郑州都市圈为例,在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空间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实证研究。首先,基于“三生”功能,结合县域统计年鉴数据选出21个指标,构建都市圈“三生”空间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熵权法和空间功能测度分析郑州都市圈“三生”空间的特征,利用空间功能比较优势指数、Ward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三生”空间功能值进行分区,进一步对郑州都市圈“三生”功能提出4类优化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7.
首先,对“双链”(即产业链和创新链)与生产空间的关系进行辨析,认为生产空间是承载“双链”的场所空间、具有场所属性,而“双链”不仅具有场所属性,还具有功能联系属性,并基于“功能—场所”关系来构建“双链”与生产空间耦合的研究思路。其次,以武汉都市圈为例,采用主导产业的企业点位、用地数据、企业总部—分支机构联系、专利合作等数据来审视成长型都市圈“双链”与生产空间的耦合特征;发现武汉都市圈“双链”与生产空间的场所关系高度耦合、并呈现“强核集聚”的空间格局特征,“功能—场所”关系虽然匹配、但是“双链”与生产空间组织还未从中心城市集聚走向城市区域网络建构。最后,从功能组织、场所组织两个方面出发,分别提出应推进武汉都市圈“双链”网络化功能关系的建构、构建“一核三廊、四新城三组团”的都市圈生产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8.
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研究对象,使用街道层面的人口数据,基于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区位熵揭示流动人口居住分异格局;运用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地理加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探讨流动人口居住分异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分布具有空间集聚性,城市近郊区是主要集聚地,深圳集聚效应最强;制度、市场经济、住房和个人及家庭特征4类影响因子作用存在差异,其中,广州、深圳影响机制相同,北京显著区别于其他城市;制度因子对上海、广州、深圳贡献程度最高,市场经济因子对北京贡献程度最高;影响因子在城市中存在非均衡性作用,发展滞后或行政区划较独立的区县,与其他城区相比,影响机制显著不同;制度和市场经济因子对居住分异交互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加快发展天津都市圈成为天津深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在阐述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天津都市圈建设的互动关系基础上,借鉴日本东京都市圈发展经验,依据“核心—边缘”理论,构建“禀赋差异—制度冲击—经济集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天津都市圈建设逻辑框架,分析天津都市圈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天津都市圈发展路径与对策:一是加快推进天津都市圈规划编制,完善都市圈协同治理机制;二是以优化产业分工推动产业链发展,提升转移产业对接能力;三是强化点对点交通与市郊铁路建设,提高都市圈空间通达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陕西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区位熵、人口集聚度、空间自相关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等分析方法,探究西安都市圈人户分离群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西安都市圈人户分离群体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向都市圈核心圈层集聚的特征,经济和交通是主要影响因素,住房、公共服务和制度是次要影响因素,其原因主要有中心外围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性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都市圈是城市群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是由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城市和和域共同组成的联系紧密的一体化区域。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发展的潮流。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都市圈的世纪,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将是都市圈间的竞争。南京都市圈是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也是全国九大都市圈之一。其空间结构大致可分为“一个核心”和“两个圈层”。“一个核心”指的是包括南京主城和以主城为核心、半径约30公里范围的城镇和潜在的城镇发展地区。“两个圈层”即核心圈层和紧密圈层,核心圈层是与核心城市联系紧密、接受核心城市强烈辐射,城市间相互作用最强、最广泛的区域,包括核心城市和距核心城市中心约5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镇)的区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和Im、Pesaran和Shin(1997)的方法,从时间序列分析角度入手,研究目标是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全国和三大都市圈),从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化规律。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三大都市圈区域经济不平衡程度的演化历程与变化趋势。主要结论:长三角和珠三角具有收敛趋势而环渤海都市圈内不存在收敛;三大都市圈之间不存在收敛趋势,在长期受两个共同冲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功能层次轨道网络的技术优势,重点推进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与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都市圈城镇发展模式和空间格局相适应,推动轨道交通建设与都市圈空间格局适配发展。目前,由于我国都市圈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需要、国铁集团参与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建设运营的意愿不强、土地管理政策尚未实现供需高效对接等原因,多数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结构不尽完善、效率不高、效益不佳。建议科学把握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和节奏,优化调整轨道交通布局,推动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融合发展,深化规划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和铁路、土地供应的市场化改革,形成轨道交通支撑都市圈发展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4部分研究了制造业与都市圈的互动关系,第一部他简单描述了都市圈的内函及其经济特征;第二、第三部分分别阐述了制造业在都市圈中的重要地位及都市圈的形成对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意义:第四部分提出了制造业与都市圈互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现有的关于都市圈的评价侧重于空间地理方面,将都市圈视为发展的"目的"。本文在归纳都市圈评价理论演化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视野限制,转而将都市圈视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或"手段",并对都市圈的经济涵义作了剖析,最后基于成长能力的内涵,构建了都市圈成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都市圈空间界定方法的应用研究——以成都都市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圈是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以成都平原为主体的地域空间上有条件形成一个都市圈.将成都与14个地级市之间的经济距离、引力和场强进行计算,最后综合划定成都都市圈的空间范围为成都、自贡、德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眉山、雅安、资阳等.根据指标划分,确定德阳、绵阳、眉山、资阳为内圈层城市,自贡、遂宁、内江...  相似文献   

17.
鉴于地理上接壤的特殊性,江苏与安徽正联合酝酿“统筹区域发展先行示范区”。不久前结束的长三角南京都市圈建设论坛,传出这个消息。  相似文献   

18.
在超千万人口的都市圈中,东京在生活体验上一直广受赞誉,是全球各大宜居城市排行榜的“常客”。东京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面对内城拥挤加剧、生活成本增高、生态环境变差等问题,从居住、休闲、生态等方面构建美好生活圈。东京都市圈以生活圈建设缓解城市问题的主要做法包括建设职住平衡和适应老龄化的“宜居生活圈”、构筑便捷舒适的“休闲生活圈”、打造高效流通的“新鲜生活圈”、塑造生态美丽的“绿色生活圈”。借鉴东京的经验,中国都市圈建设应立足高质量发展,建设“非自立”新城、实施“交通+”策略、培育都市圈外围品质生活节点、以集约方式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力为重点推进生活圈建设。  相似文献   

19.
首先对都市圈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总结都市圈建设基本原则,在借鉴国外都市圈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国内都市圈特别是发展相对成熟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的优势和经验总结基础上,针对济南都市圈发展阶段提出发展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区域一体化逐渐强化的背景下,发达地区的都市圈已经成为区域创新协同的重要单元,都市圈层面的各类创新空间的格局特征成为新的专业化区域功能空间类型。以南京都市圈为案例,梳理出都市圈创新空间由"大空间"到专门性空间、再到企业类小微空间所呈现出的精细化与系统化发展脉络;将创新空间分为"知识型"和"产业型"两种类型,并对各类创新空间的承载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创新空间在都市圈层面的分布格局与相互联系特点,并提出其在空间组织、发展方向和行动重点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应的三个发展引导方向,为我国创新型都市圈研究提供案例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