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十一五"时期,河南始终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着力点,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产业同构、高端要素积累缓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及发展观念路径依赖尚未打破等问题依旧存在。"十二五"期间,为加快河南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及推进"两化融合"。  相似文献   

2.
胡星 《企业活力》2015,(2):77-84
基于CES函数模型及综合区位商的方法,选取1998—2013年相关数据,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集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2009年以后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已经显现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及集群态势。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产业集聚效应却出现下降趋势,而且在装备制造、化工和汽车及零部件等主导产业领域尚未形成明显的集聚优势。据此在产业承接、产业布局、产业关联及产业集群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区是促进产业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一种方式。结合河南省文化、人口、交通等特点,通过调研和因子分析,提出河南省体育产业集聚区形成的主要原因为基础支持因素、市场因素和资源禀赋。一、产业集聚区的含义和形成1.产业集聚区的含义波特在研究竞争问题的因素时,提到地理区位选择问题(波特,1998),从而引发了区位理论和产业集群的研究。产业集群的含义可以从两个维度  相似文献   

4.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是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中心工作和综合性举措。通过建设产业集聚区,抢抓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机遇,深入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平台支撑,对加快我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建设产业集聚区,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实现产城互动发展,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与产业集聚区发展紧密结合,强化人力资源保障,以高素质产业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为重点,增创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新优势。  相似文献   

5.
2013年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显著,日益成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自主创新体系的载体,推动了河南省经济与社会的稳步发展。目前集聚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这需要从多方面优化集聚区发展环境,提高其服务能力,增强产业集聚区的竞争力,加大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2012年河南省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指出,集群发展是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具有集聚性、网络化、创新性等基本特征,可以使用产业集群度作为衡量和判断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指标,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演进分为五个阶段,并具有各自的发展特征。当前河南省应从产业集聚区的科学规划、产业政策、龙头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着手,以产业集聚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演进的不同阶段制定适应性政策,如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等,推动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7.
纺织产业是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对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很大作用。近年来,由于受到国内外纺织品服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民币持续升值和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等因素影响,河南省纺织产业发展受到了很大挑战。加快转型升级是河南省纺织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本文在分析了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后,指出了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乔虹 《现代企业》2011,(5):27-28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重点发挥产业集聚在拉动地方发展中作用,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河南全省各地的产业集聚区建立时间不长,自主创新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影响了产业集聚区的健康发展。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现状近年来,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少雄 《价值工程》2010,29(25):27-29
本文通过对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促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若干建议,如坚持以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大园区科技和财政投入,完善产业集聚区的支持体系等。尤其是明确提出实施人才自主培训战略,为集聚区的更好发展奠定后备力量,为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聚区资金筹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区是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双载体;是加快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最基础、最核心的手段或模式;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发展产业集聚区中最大的难题是资金筹集,因此资金筹集对发展产业集聚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产业集聚区资金筹集渠道的研究以及各种筹集方式的利弊分析,结合中国国情,指出创新发展产业集聚区资金筹集的几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从需求侧、供给侧两个方面分析农村经济发展动能的内在构成要素,测算1992—2018年农村经济发展动能指数,分析各阶段形成农村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内在驱动力;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与科技创新驱动,提出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实现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六个子动能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促进动能转换和新动能培育,需要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结合、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支农财政投入。  相似文献   

12.
盛洪昌 《价值工程》2010,29(29):24-25
通过对长春、吉林、延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的研究和分析,以推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视角,带动三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提升和发展,进一步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出了长春、吉林、延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节能减排,一方面制约着我国沿海一些产业类型的发展,给整体沿海经济发展带来全面压力,但另一方面又给沿海经济带来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契机.通过我国沿海和广东省的工业实践,印证了世界工业发展深化的一般规律,即工业深化能够推进节能减排的原理.  相似文献   

14.
从生产企业内部职能中逐渐分离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推进器",它的快速发展能带动区域产业的发展。江西正处于产业转型和产业能级提升的关键时刻,必须立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和推动。发挥后发优势,是欠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综合江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探索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径,对于转变江西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河南物流业和制造业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但这与旧有产业结构有关。河南要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就必须大力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通过提高认识、健全规划、完善机制、改革税收、共享信息来加快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创新驱动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第一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通过创新提升经济效率。河南全要素生产率代表的经济发展质量与多层面区域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基础条件、创新投入、产出与创新制度等)的相互影响关系实证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质量间存在较为显著的长期因果关系,河南创新能力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发展质量相应提升0.6976%。同时还发现区域创新基础条件改善、制度创新能力提升与经济发展质量间存在的正向效应关系最为明显,而区域创新投入因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并不明显表现为同步关系,使其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基于上述研究,促进区域发展质量提升应该强调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对产业优化的引领导向,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促进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持续强化区域创新活动的高水平人才支撑,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有效配置资源的实现途径,正不断地上升为国家、区域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处于国家城镇体系顶端的中心城市,其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遵循一般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在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逐渐成为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时,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应以区域分工为基础,在时间上注重主导产业的更迭,在空间上强调产业的对接,而原有经济发展状态及潜力则是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南宁市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具有政策、经济规模和区位产业定位、先导产业的优势,但也存在经济规模亟待扩大、基础产业发展不均衡、增长缓慢、与经济区其他城市产业不协调,城市群产业链条薄弱等问题.文章提出南宁市应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拓展经济规模,科学规划和引导区域产业集群,增强集群驱动力,转变角色定位,促成城市产业链形成,发挥税收激励作用,实现产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吴国琴 《企业经济》2012,(4):108-111
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创新业态。河南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农业大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中部地区的重要区域,要在旅游产业大融合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加大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深度、扩大旅游业与工业融合的广度、加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创新度,打造旅游强省,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20.
宋歌 《企业经济》2012,(12):99-103
近年来,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尤其是郑州、洛阳等地在传统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过程中激发培育出新兴产业,带动了地方工业结构的调整,给予了一些基于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与启示。在实践过程中,基于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必须找准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明确产业发展中的难点,围绕重点解决难点。同时,政府、企业应当从整体上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着力在产业延伸度、产业新型度、产业集中度及产业支持度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