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自上世纪末以来,在劳动力供给总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却日益弱化,就业艰难和失业危机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实施什么样的产业路线以促进就业?这个战略选择至关重要.当前占据主流的观点认为,我国劳动力丰富廉价,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吸收更多的人口就业,因此应推行比较优势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当前应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2.
结构调整与就业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就业问题的特殊性 我国的就业问题有三大特殊性,这是我国解决就业问题必须考虑的基本国情. 一是资源赋存的特殊性.经济发展有赖于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也离不开技术、管理和信息的介入.现阶段,我国人均资源或资本的占有量都不是丰富的,不具有优势;而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却是最突出的.由于劳动力资源较丰富,使我国自然资源和资本的人均占有量与总量之间在国际比较中出现反差,使非物质要素投入的作用更加依赖于人力资本投入的作用.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从极其富裕、近乎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这一基本特点出发,选择有效的发展途径.对这一基本国情的任何偏离,都有可能导致经济发展内在的结构性扭曲,最终会损害效益和竞争力,甚至有可能加剧社会矛盾.我国劳动力多,就业压力大,这是最大的国情,利用得好有可能成为财富;反之,则可能形成"资源性失业".  相似文献   

3.
冯凤玲 《价值工程》2009,28(6):44-47
区域劳务合作中大量劳动力、科技人员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对发达地区,这种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流入,缓解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矛盾,对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流出,减少了就业竞争的压力,为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和就业压力等方面分析了区域劳务合作产生及发展趋势;从合作的经济效益、非经济效益、合作成本角度对合作效益进行了分析,认为区域劳务合作模式分为四种。最后提出了推进我国区域劳务合作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影响中国就业问题的结构和制度因素分析就业结构的变化是受其内在规律与外在条件制约的。内在规律从动态上看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产业转移,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同时要求就业结构的各个方面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从外在的制约看,在经济正常发展的条件下,影响就业结构的主要因素有:社会需求、资源供给和经济发展的技术选择。如果推广到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则必须首先考虑社会经济体制方面的因素。后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社会经济体制的影响更为直接。制度因素成为影响当前中国…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形势变化早于其他地区,就业形势变化也是如此。以天津、上海的就业形势和趋势为例,从劳动力需求视角看,两市第二产业就业岗位将逐渐减量化、技能化,而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将承载大多数劳动力;从劳动力供给视角看,两市劳动力供给数量难以再现以前的大幅增长,结构性矛盾也将长期存在。因此,扩大就业必须在劳动力需求侧、供给侧、供需衔接等方面综合施策。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推动就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三次产业的特性及其与数字经济发展的适配度决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就业决策和就业流向。本文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使用广义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抑制了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促进了劳动力从事包括第二、三产业在内的非农工作。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对第二产业就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制造业,而对第三产业就业的促进作用同时体现在传统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2)第二产业数字化具有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特征,倾向于吸纳高技能劳动力;(3)第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发挥降门槛和稳就业的关键性作用,能够同时吸纳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进入;(4)数字经济发展主要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年轻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拓展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赋能农户增收,且有助于提升非农就业质量。因此,持续深挖数字就业红利,对于新时期促进就业增长、保障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来的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我国中西部地区各省市开始逐步取代传统的东部地区各省市,成为"新常态"下培育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西部地区拥有土地、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加之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潜力很大,近几年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福利差距已经呈现逐渐缩小的态势。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进程中,在其内在的增收机制作用下,即中西部承接产业转入引致需求增长、居民就业增加,中西部承接产业转入促进财政增长、居民社保增收,中西部劳动力供给下降导致用工成本增加、职工工资增长,在总体上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居民就业的较大增加、收入的较快提高,产生了明显的区域收入效应。在"十三五"时期,应进一步促进所需的产业尤其是产业集群,由东部向中西部顺利转移,而后促进区域收入效应的影响因子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在政策层面上发挥合理、有序的引导作用,并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同时坚决避免将损害区域环境福利的产业引入本地区。  相似文献   

8.
孙剑 《经济界》2009,(5):78-82
当前我国的捉业发展面临着农产品供给不足与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矛盾。数据检验表明,劳动力投入和财政支农力度与农产品供给存在高度相关关系,在我国农业生产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条件下,必要的劳动力投入和财政支农力度一方面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另一方面有助于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9.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供给人口不断扩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型,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人口、失业率不断攀升,所以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对国家稳定和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力合理就业,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而产业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尤其是决定就业结构的状况,不同的产业构成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劳动力的构成。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状况也逐渐演变,而劳动力要素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关键。因而,就业结构成为衡量和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广西经济发展状况与就业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何平 《中国就业》2006,(7):12-16
工业化、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过程必然要求农村劳动力即农民工向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就业。大量农民工离开乡村跨区域流动,一方面增加了自身的收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找到了出路,避免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的极大浪费,同时,也为城市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急需的劳动力,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从统筹城乡就业、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角度看,必须解决往返于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以建立统一的市场秩序、促进农民工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素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更是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促进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将劳动力素质问题提到了经济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保定市西部山区县是保定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但拥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农副产品资源、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工业西进"战略实施近三年,各县纷纷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工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了一些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建设的发展方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工业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充分认识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明确政府定位,加大公共要素的投入,强化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必将有效推动西部山区县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促进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促进东部发达地区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是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协调区域关系的重要举措,是减轻中西部地区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保证,是提高中西部地区资源转换能力、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要求,是优化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加快东部产业结构升级进程的大趋势,是缓解东部地区资源和环境压力的根本选择.  相似文献   

1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和风向标,同时也是河南省"十三五"规划改革发展的主线。本文首先解读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以及实施供给侧改革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结合河南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河南服装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河南省服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内容,最后从"推进服装产业信息化、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产能、走品牌道路引导消费回流"三个方面凝练出河南服装产业供给侧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逐步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产品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臼益重要的作用.而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结算难"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资源现状与主导产业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茜 《企业经济》2004,(1):38-4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产业格局面临调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进行主导产业规划时,应当根据本地区产业优势和劳动力资源的特点,选择那些能够“促进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才能实现充分就业,保证产业结构的均衡成长。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地大范围出现"民工荒",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危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关键问题.这需要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特别需要在法学视野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研究.以利益为理论基点,在对"民工荒"现象有所诠释和成因剖析,并进而构建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邹良群 《中国就业》2014,(10):26-27
湖北省夷陵区委、区政府立足"小城区、大农村"区情,提出建设"幸福夷陵"的奋斗目标。为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这个当务之急,该区就业部门创新思路,主动作为,为农村劳动者架"桥"铺"路",搭"台"送"技",在政策、资金、工作投入上对农村给予重点倾斜,农村劳动力转移之路越走越宽,劳务经济活力迸发,有力助推了区域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6万人,其中出省就业3.3万人,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1621元、11011元,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五。  相似文献   

20.
最近超过8%的失业率,在香港各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香港在保持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出现了连续两年的就业弹性为负值的情况。其原因既有劳动力供给的五个方面问题,也有劳动力需求的四个方面问题。其实,香港的就业问题需要从香港在与中国及其他周边地区的区域分工定位和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加以分析和解决。文章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