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职务犯罪是指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非法活动,或者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破坏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职能,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的总称。职务犯罪是腐败的表现,其核心是利用职务之便,实质是滥用权力和亵渎权力的行为。要减少甚至杜绝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就需要先弄清职务犯罪的特点,然后对症下药,研究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选择最佳方案、付诸具体行动。在此,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职务犯罪是指固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贪污、受贿、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侵犯公民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管理职能.依照刑法规定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犯罪行为。在新形势下,审计机关必须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扬审计监督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企业工作人员、其他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非法活动或者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破坏国家对职务的管理职能,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总称。在工程建设中,审批、招标、投标、材料采购、施工、监理、决算、结算、竣工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变成了一个个"黑洞",将有贪欲之心的人拉了进去,在他们"慷国家之慨"时,却以落马而告终。  相似文献   

4.
职务犯罪,是指行为人违背职责要求触犯刑律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既包括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从事非法活动,也包括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以及其他不正确行使职权的行为.国税系统职务犯罪主要出现在行使税收执法权和税收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其行为将给国家税收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危害.认真探讨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是制订防范措施不可缺少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一、什么是会计职务犯罪 会计职务犯罪是一个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的概念。它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会计职责时,严重危害职务规范,应该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其主要特征:一是犯罪的主体是会计人员,既包括从事会计工作的从业人员,也包括从事会计中介服务的注册会计师和在会计事务所从事  相似文献   

6.
税务职务犯罪,顾名思义,就是税务人员在税务岗位上履行职务时,故意或因过失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一种渎职行为。时下,税务职务犯罪尽管只是个别现象,发案率甚低,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形成,在新旧体制的交替转换之际,势必会有滋长和蔓延的可能,因而应重视事先防范,切实加强思想教育、行政监督和司法惩治,以利于税务部门的廉政、勤政建设。  相似文献   

7.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收受贿赂,不履行法定义务,侵犯职务行为的廉洁型、不可收买性的行为。在明确其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新型犯罪手段衍生出的新问题,并对国家工作人员"借用"财物进行刑法探讨。  相似文献   

8.
赵红霞 《西部财会》2007,(10):41-43
审计人员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审计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滥用职权或放弃行使职责从而危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及其公正、廉洁、高效的信誉,致使国家、集体、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近年来,审计人员职务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其社会公信力造成严重影响,如何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出发,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从源头上预防审计人员职务犯罪,成为摆在审计系统面前的重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段祥亮  戴天波 《活力》2011,(11):74-74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1.职务犯罪的概念: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牟取经济利益或者不履行职责,不正确履行职责,妨害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活动。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的总称。 2.法律特征:研究职务犯罪的法律特征应当同研究职务犯罪的构成结合起来.并力求从犯罪构成的角度来研究职务犯罪的特征.使职务犯罪的特征牢牢扎根于犯罪构成这一基础上,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10.
程鹏 《活力》2006,(5):171-173
挪用公款是犯罪较多的一类犯罪。我国刑法中规定了三种类型的挪用公款罪,挪用公款罪是从贪污罪或职务犯罪中分离出的一个独立罪名。本罪是特殊主体,实施了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行为,既有结果犯也有行为犯。  相似文献   

11.
高佳 《上海企业》2010,(4):72-74
国企“一把手”的职务犯罪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贪利性职务犯罪。即利用职权牟取不法经济利益的犯罪,如贪污罪、受贿罪、私分国有资产罪等。二是擅权性职务犯罪。即滥用职权,危害国企正常管理职能的犯罪,如滥用职权罪等。三是失职性职务犯罪。即在职务活动中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国有利益损失的犯罪,如玩忽职守罪等。  相似文献   

12.
防治职务犯罪、推进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职务犯罪在我国呈多发性,具有行为人职务高、权力大、经济犯罪居高不下、渎职犯罪呈上升趋势的特点,而且职务犯罪行为隐蔽性强、手段多样。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是预防和惩治职务犯罪的基本方针。仅2008年,恩施州在对91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查出违规金额4293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7.8亿元,审计移送大要案4起.  相似文献   

13.
职务犯罪,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不履行或不正当履行职责.破坏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活动.这不仅严重腐蚀国家肌体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败坏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风气.降低国家和政府的声誉信誉.而且直接危害各企事业单位的正常经济活动.削弱国家职能.干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的贯彻和实施,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危害国家的长治久安.阻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据报道,安徽省人大近日通过了《安徽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第一部预防职务犯罪的省级地方法规。引人瞩目的是,法规在第三章“监督保障”的第19条明确规定:新闻媒体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这一消息,令人欣喜。新闻媒体对预防职务犯罪有舆论监督的权力,并被纳入地方法规,这使我们看到新闻监督已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民主权利。近年来,在许多大案要案的侦破前期,都是由新闻媒体的记者们经过明察暗访,不畏重重阻力,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采访报道出来后,引起政府和执法部门的高…  相似文献   

15.
吴畏  王笑一 《活力》2012,(16):79-79
涉林职务犯罪,简单地理解,是指具备一定职务身份的人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与其职务之间具有必然联系且与林业有关、触犯刑律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总称。我院反渎职侵权局对多起涉及林业的渎职案件进行了立案侦查,通过分析涉林职务犯罪的特点.掌握其发案规律。努力做好涉林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加速四化建设必须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纵观当今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腐败问题,人们就不难发现,这些腐败问题与职务所占有的权力有着天然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一是职务犯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国家、集体或者个人的经济利益,以及正常的经济秩序;二是客观地表现为行为人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非法从事经济活动,严重侵犯国家、集体或个人经济利益的行为;三是主观上是故意且都具有牟取非法利益或者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等。职务犯罪,不仅数额越来越大,而且手段隐蔽、发案部位增多、涉及面广,以及案中有案等突出特点。近年来,审计机关始终注重对大…  相似文献   

17.
吴林江  朱孝东 《活力》2005,(10):146-146
职务犯罪预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各部门共同参与,而且需要通过法律的、机制的、体制的教育等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综合治理。如何预防职务犯罪。我认为要克服一个认识,做到一个具有,五个坚持。克服一个认识是:不贪污不受贿就不能犯罪的模糊认识。在工作中超越职权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也能犯罪。一个具有: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避免在工作中由于不认真履行职责而犯罪。  相似文献   

18.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执法主体及其执法人员有积极实施法定职责的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行为。审计不作为是指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有积极实施法定职责的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行为。 审计不作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是在审计过程中不做、少做或不予反映权限内该做的事,对违纪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的行为。由于审计不作为  相似文献   

19.
林卫 《广西审计》2001,(3):51-51
责任追究制度台湾审计机关的主要职责是依法完成对财政决算的审核向“立法院”提出审核报告,并具 有维护财务纪律的职责。为保障审计机关履行维护财务纪律职责,《审计法》第二条规定了 审计机关具有“稽察财物及财政上之不法或不忠于职务之行为”的职权,赋予审计人员在审 核各机关决算的过程中揭发各机关一切收支、营缮工程、财物购置定制变卖、一切财物管理 、运用等有关事项,以及各机关人员财务上违法、不忠于职务的行为,依法予以稽察,行使 财务司法监督的职权。《审计法》所称“不法或不忠于职务上之行为”是指“财物及财务上之行…  相似文献   

20.
一、掌握犯罪构成理论是发现和判断大案要案线索的基础   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要件:第一,犯罪的主体要件。在我国刑法中,犯罪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并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同时,根据刑法第 30条的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也构成犯罪主体。除此之外,对于某些犯罪来说,行为人的特定身份或职务,也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