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自英国首次提出"低碳经济"这一全新的理念,"低碳城市"的概念也应用而生,融合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理想.文章综述"低碳"的有关理念,结合英国和日本等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适宜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并彰显低碳城市理念的道路,重点以能源结构低碳化、经济结构低碳化、社会发展低碳化以及技术发展低碳化为突破口来探索未来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杨若谦 《价值工程》2015,(3):183-184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的变化,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其发展模式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的载体、更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施路径。本文简单介绍了低碳城市的构建途径:新能源技术应用、清洁技术应用等。并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原城市群构建低碳城市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关于构建低碳城市群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与体系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低碳城市建设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为中国城市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低碳城市包含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两个层面,本文通过分析低碳城市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机理,阐述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及制约因素,构建了低碳城市的五大支撑体系框架,即低碳理念、低碳技术、低碳金融、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提出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市民多主体参与,共同推动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作为新犁的绿色经济模式,已在世界上部分国家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经济对资源依赖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和探索已然兴起,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5.
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   总被引:75,自引:10,他引:65  
全球气候变化使我国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快速城市化面临巨大挑战.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引下,融合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成为理想选择.首先综述低碳发展的有关理念和策略,提出适应于中国国情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低碳城市"理念和模式.总结了英国和日本等国发展低碳城市的实践经验,并分析了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认为国内建设低碳城市必须走中国特色之路:发展和减碳结合、经济与社会并行、政-企-民共治.  相似文献   

6.
丁文珺 《企业导报》2012,(7):140-141
武汉作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中心城市,有必要且有条件在低碳经济发展上先行先试,为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发挥示范作用。本文结合武汉城市特色,探索构建了以经济结构、能源消费、碳排放、森林碳汇、绿色消费五个维度为基础,以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个理念为指导的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并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武汉低碳经济发展基本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孙晓宇  宋丽丽 《民营科技》2014,(11):152-152
建筑能够客观反映城市文化及生活状态,随着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建设绿色低碳住宅,不断创新发展低碳节能技术对建筑设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低碳建筑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较深入地探讨了发展低碳建筑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8.
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社会等,并采取行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候,伴随着世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又飘来了低碳经济,大家感觉到很茫然.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它和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是什么样的关系,到底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有哪些.正如一些学者讲到的,在高碳化难以为继的大背景下,全球低碳化发展已呼之欲出,低碳经济将是全球经济发展"第四次浪潮"的起爆点.因此说,低碳经济既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又是必须认真做好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发展低碳金融 促进低碳城市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城市建设热潮在全国掀起,普遍面临资金缺口和减排机制创新问题,这就需要低碳金融业加快发展提供支持.国际社会在低碳金融发展方面已积累较多经验,如英国创设了碳信托和节能信托基金,欧盟设计了碳排放交易体系,世界银行设立各型碳基金等.国内低碳金融业发展现状是:银行业低碳绿色信贷业务增长迅速;碳权市场中项目市场发展较快,配额市...  相似文献   

10.
在绿色经济的框架下,推动包括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合理消费等在各领域的发展.把低碳经济的概念落实在节能减排、环保、能源效率提高上.  相似文献   

11.
低碳城市建设涉及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和形成有着深层的驱动力和发展机制。本文从低碳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入手,通过对东中西东北四个区域发展低碳城市的难点进行分析,提出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试论低碳城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在对低碳城市相关文献梳理把握的基础上,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深入研究了低碳城市的含义、构成低碳城市系统的基本空间单元、支撑低碳城市运转的体系、低碳城市的生态系统及社会系统等内容,并基于案例分析的结论,提出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本文从回顾我国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历程入手,进而提出了正确的发展观和城市应对之道,即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必须从两个层次——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态城建设——同时入手。文章将低碳生态城分为四种主要类型,总结了我国在天津中新生态城、唐山曹妃甸等地进行的生态城建设初步探索与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低碳生态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规划建设的具体要求,以及最具潜力的低碳生态城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尹凡  刘华  崔研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2):130-132
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城市低碳化发展趋势下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力,列举了发达国家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运行机制的实践经验及实施效果,提出了发展河北省城市低碳化产业结构调整运行机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能源约束愈来愈强、碳排放制约日益刚性化、微观创新能力不足的当前,从低碳经济发展而非规模扩大的角度来衡量资本配置效率更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以节约能源、减少排放、促进绿色技术的进步为经济低碳化基本内涵,建立了低碳经济发展与资本流动之间的联系,探讨了中国资本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工业整体上已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从低碳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中国工业资本的流向是有效的,但2005年以后配置效率有所降低;高技术行业对中国工业低碳式增长的贡献较大,但资本流入增速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城市规模逐步扩张对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制约,使人们逐步认识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在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节约意识欠缺,制约了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想达到城市的低碳运行和生态循环,必须不断地完善城市能源消耗的相关法规、开发低碳技术、转变城市产业结构以及改变城市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低碳房地产发展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房地产作为中国低碳经济的突破口必将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中国发展低碳房地产面临着众多障碍与困难,本文通过剖析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碳审计在总体规划中的角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有国家地区都会受气候变化影响,无一例外.全世界需要要走向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低碳经济"一概念被提出.低碳经济是指一种发展模式,在经济增长中排放最少之温室气体,以高能源效率产出,推动可持续之社会发展.目前我国把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体系作为单元出计量碳排放量之实施经验不多,更没有具体项目把碳审计概念融进我们之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内.城市规划建设作为直接影响城市碳排放之决策环节,这缺口必须通过把规划编制过程和手法扩展.最基本任务是把"碳排放审计"概念实施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本文笔者就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流程和规划管理提出建议,深化我国城市规划决策流程,应对气候变化之挑战.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应对全球气候问题、能源危机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我国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受地理位置和发展理念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因此,选择低碳经济模式,通过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城市和碳汇减碳,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周敏  高泽金 《价值工程》2012,31(33):165-166
近年来,如何化解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如何跨越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成为国际社会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获得国际社会的共识,成为一股新的世界潮流。发展低碳经济能促使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低碳与无碳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符合生态文明的经济模式。那么,如何认识低碳经济与我国两型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国内社会科学界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