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从1998年4月7日,沪市、深市分别上市了第一批规范式的封闭式基金,包括开元、金泰等,我国基金业从此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到2003年1月1日止,我国证券市场上共有54家封闭式基金,17家开放式基金。在这近5年的发展中,基金经理的更换逐渐成为了热点问题,尤其是2001年以来,基金经理的变动趋于频繁。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现有基金种类及市场规模 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共有58家基金管理公司提供基金管理服务,其中18家为中外合资企业,他们管理着50只封闭式基金和272只开放式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约人民币10000亿元,比2006年末的人民币5408亿元有较大提高;在管理资产中,开放式基金约为人民币7000亿元,其余是封闭式基金。  相似文献   

3.
一、LOF基金概述LOF基金(Listed Open-Ended Fund),即上市型开放式基金,也就是上市型开放式基金发行结束后,投资者既可以在指定网点申购与赎回基金份额,也可以在交易所买卖该基金。LOF基金出台的目的是为了刺激当时萧条的封闭式基金市场,解决封闭式基金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回顾,然后以54只封闭式基金为研究样本,选取可能影响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因素,建立一个多因素模型,并用逐步回归法对系数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基金规模、前期净值增长率、基金分红、距离到期日时间和市场因素对基金折价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A股B股H股     
A、B股:A、B股同是国内企业于中国的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的股票,A股以人民币作报价结算,只供国内人士及企业自由买卖;B股则以外币结算,上海证交所上市的B股以美元报价,深圳证交所则用港元。配售对象只限于外国人及企业,目的是为国内企业吸纳外汇。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投资基金业的成长历程1991年中国第一只投资基金南山基金在深圳成立,随后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我国共设立了75家基金和48只信托受益券,总募集金额达76亿元,共设立基金管理人65家。这些基金及基金类证券都是属于封闭式契约型,其中25只在深沪证券交易所挂牌或联网上市,另有38只在天津、武汉、大连证券交易中心上市。1997年11月14日,证监会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这是中国第一个指导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律文件。1998年4月,是中国基金市场的重要里程碑。首批按规范化试点的20亿元大型基…  相似文献   

7.
庞遥  华一 《财会通讯》2008,(7):26-27
从规范类的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看,我国第一支规范动作的证券投资基金产生于1998年。1997年底,为了解决我国基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规范基金的运作,我国出台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取消了长期以来束缚投资基金业发展的法规限制,确定了开放式、封闭式并存的基金经营方式,加强了对基金的监管。1998年3月23日,按该办法要求设立的开元、金泰两家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公开发行上市,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新的机构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的出现,我国的投资基金开始了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时代。截至2000年底,我国已有基金管理公司14家,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34支,基金净值为847亿元,基金从业人员344人。  相似文献   

8.
对基金业绩持续性评价是投资者进行基金投资决策的依据之一.本文选用夏普指数和詹森指数两种基金业绩衡量指标来衡量基金业绩,运用横截面回归检验法和交叉积比率检验法分别对2004-2009年持续存在的26只沪深封闭式基金周回报率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所考察的封闭式基金业绩具有弱反转性.  相似文献   

9.
回顾整个过程不难发现,基金业的发展史即是开放式基金逐步取代封闭式基金主导地位的历史。以1868年英国成立海外及殖民地政府信托基金(Foreign and Colonial Government Trust)为诞生标志,世界基金业至今已发展了130余年。相比而言,我国的基金业起步较晚,直到1992年底才由深圳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推出了规模为5.8亿元人民币的第一个封闭式基金一天骥投资基金,截至2001年底,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封闭式基金业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引入在险价值(VaR)和基金折价率指标,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基金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封闭式基金收益率优于市场收益率,少数几只基金业绩相对突出,实现低风险高收益的目标。但封闭式基金折价幅度较大,基金内部收益水平与外部评价状况背离,反映了市场投资者的投资非理性现象。  相似文献   

11.
王连华  吕学梁  黄蕊 《价值工程》2004,23(10):72-75
本文引入在险价值(VaR)和基金折价率指标,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基金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封闭式基金收益率优于市场收益率,少数几只基金业绩相对突出,实现低风险高收益的目标.但封闭式基金折价幅度较大,基金内部收益水平与外部评价状况背离,反映了市场投资者的投资非理性现象.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我国基金的短期和长期业绩持续性,所得结果表明我国基金的短期业绩持续性显著。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业绩持续性进行了实证对比,发现封闭式基金的短期和长期业绩都具有持续性,而开放式基金长期业绩持续性不显著。最后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自2001年9月以来,我国已推出了多个开放式基金。开放式基金的推出是我国设立证券市场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工具创新。开放式基金具有封闭式基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随着人们对开放式基金认识的逐步深入,开放式基金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必将对我国金融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封闭式基金研究的深入,国内许多学者将LST(1991)的投资者情绪理论引入我国,用我国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取得了许多成果。顾娟(2001)、张俊喜(2002)、许承明(2003)、马瑞(2006)的实证研究均对该理论表示支持。但是直接参照LST命题对我国市场进行验证存在诸多问题,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我国封闭式基金的投资者结构与LST的假设严重背离。在我国,机构投资者占了基金投资者的很大部分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而不是姗设的那样主要为散户所持有;同时,我国基金通过审批制度发行,从基金计划上市到正式上市存在相当长的间隔。上述两点特殊.陛使得LST的第二和第三个命题缺乏实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国内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状况自从1998年第一只改制封闭式基金上市交易以来,国内基金业已走过十年的历程。其间,在监管层的大力扶持下,国内证券投资基金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股改提高了市场预期,过去两年的牛市成为基金市场发展的强大推手。到2007年底,内地证券市场中共有58家基金管理公司,拥有346只证券投资基金,管理资产总额达32754.03亿元,平均每家基金管理公司的规模为564.7亿元。  相似文献   

16.
“华安创新证券投资基金”9月正式面世。作为中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它具有封闭式基金不可比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被视为中国“资本市场革命”和“投资理念革命”的新金融品种。投资盼望当然也可能会受到裨益,但是,奉劝大家在摩拳擦掌的时候切莫忘了:热豆腐还要悠着点吃!  相似文献   

17.
据统计,今年1月开盘到5月23日,上海基金指数仅上涨7.7%,深圳基金指数上涨也不过8.7%,远低于同期上海综合指数和上海180指数,也远低于深圳成份指数。由于2003年是基金创新和扩张年,开放式基金不断涌现,封闭式基金似乎遭到了机构投资者的抛售,以保险公司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今年也有明显的减仓现象,其他投资者也有跟风抛售迹象。进入5月,这种抛盘明显减弱。今年一季度末,54只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幅度平均达到了14.15%,较去年底的10.34%大幅度扩大,而同期基金净值却在稳步回升,由去年底的平均0.8691元上升到0.9381元,增幅达到6.77%。随着5月第一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封闭式基金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分别从基金净收益、风险收益及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三大方面进行。封闭式基金虽然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总体上我国的基金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和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封闭式基金转开放式基金存在的套利机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际市场封闭式基金转开放式基金的经验分析,我国封闭式基金转开放式基金可能存在套利空间《证券投资基金法》有关条文规定只要基金持有人持有的基金份额能够达到一定比例,就有可能要求封闭式基金转型。因此封转开可能性及可行性最大,一旦封闭式基金转开放式,其存在着的巨大的折价必定会被“无形的手”所修正。封闭式基金所投资持有的重仓股可能将出现巨大的波动。  相似文献   

20.
郭春林 《财会通讯》2009,(2):148-149
2000年10月12日,我国证监会发布《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标志着开放式基金在中国的发展正式启动。至2006年12底,开放式基金市场共发行了103只基金。基金已经和股票、债券、基金一起构成我国证券市场的三驾马车,基金的种类也由先前的封闭式转变为现在开放式为主的格局,市值占资本市场总市值的比例也不断上升,单只基金募集份额也不断攀高,开放式基金已成为广大投资者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