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国的经济对外交流也更加频繁,从而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快。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人们对生活的物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活物质环境的要求,在现代的城市建设中加大了对园林建设的力度。在现代的园林建设中,古典文化对现代园林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古典文化不仅能够提高现代园林的形象,还能够满足人们对现代园林的要求。而随着古典文化在现代园林与环境中的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并且还为城市的发展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我国古典文化是我国以及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些古典文化对现代园林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为了促使古典文化与现代园林的融合,加大对传统城市元素在现代园林与环境中运用的分析研究力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古典文化和现代园林的研究,并对古典文化在现代园林与环境中的运用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现代园林以风格时代服务对象的不同,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本源局限性,任何单独的应用都已不能适应现代园林的发展,有必要研究两种园林的优势性和局限性。取两种园林的优势性,去其局限性,达到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现代园林适应现代园林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追求天人合一的传统风水学理论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不谋而合,渊源颇深.本文以新乡市百泉书院园林为例,通过对各造园要素的具体分析,探讨古典园林中的风水观在园林造园中的影响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武耀彩 《中外企业家》2013,(7S):251-252
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花木)的审美价值是古典园林魅力和特色的重要内容。它以其独特的形态、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文化背景,在物态的自然中复归人性的自然,从而使自然美与人性美通过艺术美而交融契合,其光辉成就已载入世界园林史册,成为我们时代文化和艺术宝库的一部分,当代园林工作者应在实践中加以继承和创新。因此,本文对苏州古典园林中花木景观审美要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纵观中国文学、绘画与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古典园林几乎是伴随着山水画不同时期的变化而发展的。同样,园林与文学的关系也是盘根错节、难分难离的,“园林是土木写成的文学,文学则是用语言材料砌成的一座园林”(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论》)。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园林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本文通过对古典园林营造过程进行些许剖析,从古典园林的文化发展、设计途径、后期休整等进行反思,得到几点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杨娜 《中外企业家》2013,(7S):260-261
江南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瑰宝,它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表现在园林之中,表达了以老庄为代表的先哲们的哲学理念,体现了中国美学最丰富的意境文化。对江南古典园林美学特征进行分析将对当代园林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独到的审美观念,是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产生的理论依据,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意境的追求由来己久.这种融和了客体的景物、主体的情感的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是中国园林美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中国古典建筑的意境美是建筑形式美诸要素的延伸与拓展.人类通过建筑使空间发生变化,借以传达某种基本的情感,象征某种意义.  相似文献   

9.
苏州古典园林在古城区的传统居住街区中占有一定规模的空间,是重要的空间资源.但是古典园林的这一价值在制定园林保护政策时并未得到重视.园林的保护资金主要依赖于旅游门票收入,这造成一些园林遭受过度的旅游开发.为促进对古典园林的保护性利用,建立可持续的园林保护模式,有必要重新确认园林在城市生活中的价值.本研究运用CVM价值评估法,以苏州古典园林之一的五峰因为例,评估园林作为街区开放空间的价值.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得到社区居民的支付意愿(WTP)的人均值为每月5.94元/户,中间值为每月5元/户,并且分析了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基于对园林作为街区开放空间价值的评估,对以五峰园为代表的中小型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孙秀英 《价值工程》2010,29(16):90-90
中国古典园林曾盛行一时,即使在艺术风格趋向多元化的今天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既然如此,我们就更应该从园林的产生及其发展的整个过程来探究中国现代园林艺术应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孙立卓  王冬 《价值工程》2014,(17):121-122
在中国建筑师不停的追寻传统民族形式的背景下,无论是老一辈建筑师还是年轻一辈的建筑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中国传统园林汲取养分,也以不同的方式与手段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当代演绎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本文把传统园林的当代演绎归结为园林符号化提取、再现园林和脱离传统园林形式再现园林精神的探索与实践三个部分,并加以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审美特征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立  齐冠宏 《价值工程》2010,29(11):242-243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别特别是在思想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中西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特征上的不同。本文采用对比方法,通过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的相比,从中找出了各自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及其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孙国慧 《价值工程》2010,29(4):151-151
屋顶花园作为增加城市绿化的新型手段,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休息场所方面具有很多优势。文中从对屋顶花园设计的原则方向入手,综合比较分析后,提出了在屋顶花园设计和施工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陆毅宾  陶改平 《价值工程》2010,29(27):83-83
踞人之上,置身花园,一揽远景,神清气爽,这样的感觉总是令人神往。自古以来,人们都未曾放弃过建造屋顶花园的可能,只要时机、技术、资金等条件许可,设计者总会想方设法满足人们对屋顶花园的渴望。随着当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区域中绿地面积不足的现象日益明显,建设屋顶花园,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园林景观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工程投资控制的重点。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园林景观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现状,然后指出了园林景观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性,在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现代生态园林景观建设分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玮 《价值工程》2010,29(36):97-97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它是一个有机综合自然整体。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文章就针对生态园林的建设作用和景观设计等作一下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17.
浅议别墅庭院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发伟 《价值工程》2014,(24):142-143
别墅与一般居住区最大的区别在于庭院,庭院的景观设计同时也是别墅设计当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从国外的庭院景观设计研究、庭院的景观设计原则以及庭院的植物配置等方面探讨庭院景观设计的一些方法,为以后的庭院景观设计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刘挺  肖鹤  刘宇波 《价值工程》2010,29(11):97-97
通过对庭园和庭院发展脉络和文化的分析,提炼出庭园和庭院的精髓:庭园和庭院都是人为化的自然空间,从气质上,再现了自然,又艺术化了自然,自然性是它的重要特性。  相似文献   

19.
李晋平 《价值工程》2011,30(1):91-91
通过对城市园林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园林城市的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从生态园林的概念,阐述生态园林的内涵,从生态园林的功能及近年来国内外出现的生态园林建设类型出发,来阐述现代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及生态园林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is research examines motivating work characteristics,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intention of knowledge workers and blue-collar workers in China and Japan. The differences in these three variables were, respectively, compared between knowledge workers and blue-collar workers in China and Japan. 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three variables was particularly proposed and investigated. Based on data from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workers were first compared with those of blue-collar workers in the same country, and then compared with those of knowledge workers in the other country. Finally, the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three variables' relationships was examined using a multi-sample analysis of the LISREL method across the countries. There were m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und between knowledge workers and blue-collar workers and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s fundamentally predicted, knowledge workers were found to have higher motivating work characteristics than blue-collar workers in each country. More importantly, a similar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variables was found across the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