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道德人"、"经济人"与"社会人"概念的演变 从社会经济与伦理道德发展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推崇道德至上,用伦理道德规范经济活动.当时社会的经济思想从属于伦理道德思想,"道德人"成为社会的主导,从商服务经济被社会所轻视.这就是中国古代社会"重农轻商"、"重农抑商"思想的道德根源.  相似文献   

2.
一、"重农抑商"方针的表现形式 (一)"劝赏"重农 早在夏商时期,农业就已经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  相似文献   

3.
过去,我国使学界虽曾以“重农抑商”的思路对秦汉时期的经济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讨论,但对其时的工商管理思想以及当时人们对农、工商各业的认识,国家所采取的政策等,尚未做深入探讨.本文通过对有关文献材料的整理、研究和分析,拟就秦汉时期工商业管理的基本思想及其发展脉络,作些尝试性的探讨.不当之处,请予批评指正.一、工商与农兼行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工商行政管理形成于奴隶社会,成熟于封建君主专制社会,其基本倾向一是重农抑商,二是官营工商业。这是制约当时经济政治结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历史上绝大多数统治者都重农抑商,但宋朝开国就对工商业经济十分重视,这也使宋代的社会经济文化获得了空前繁荣。宋神宗时任用王安石变法,将商业化社会的建设推向了高峰。  相似文献   

6.
作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当代道德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的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发端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经过长期的励炼后,形成于本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中华优秀道德文化传统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7.
李彦敏 《中外管理》2014,(12):102-103
中国当前商业道德的缺失,绝不是偶然现象。中国古代长期“重农抑商”,一提到商业或商人,首先蹦出来的词语不是“无商不奸”、“商场如战场”,就是短斤少两、以次充好、假冒伪劣、霸王条款、吃回扣等等。在学校教育中,商业伦理的教育也几乎是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8.
论会计诚信     
在自然经济和传统文化层面上,诚信是道德文化的核心,强调的是内在品德修养,追求的是人格高尚、境界崇高,更侧重于精神方面的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二字具有极其重要的分量。“忠义礼智信”是人们提倡并力求遵守的行为准则。在当时社会经济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条件下,市场交易不发达,诚信更多停留在“自省”、“自律”程度。因此,重农轻商,重义轻利是其主要特征,诚信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简单。但如今的情况截然不同了,会计诚信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现实物质利益联系如此紧密。  相似文献   

9.
说一说三哥     
个体和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力量,有人将其形象地称作为“三哥”。今天,“三哥”在改革大潮中击浪涌进,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第三支力量。“三哥”也是“哥”时至今日,对于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陈旧观念和偏见。但事实表明: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活跃了市场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就业门路,更新了就业观念;破除了重农、轻工和抑商的旧传统,新辟了一务劳动致富之路;锻炼了搞活经济的本领,造就了  相似文献   

10.
周霞 《集团经济研究》2006,(10):171-172
中国自秦汉以降,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洋务企业的带动下,民族资本经营的新式企业逐渐出现.在这种背景下,少数洋务官僚提出了"以商敌商"的主张,而不当权的洋务知识分子也提出了"商富即国富"、"恃商为国本"、"习商战"等主张.到了十九世纪末,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要求发展近代工商业的重商思潮席卷中国,清王朝的一些封疆大吏也开始高度重视商业的发展,袁世凯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历史上绝大多数统治者都重农抑商,但宋朝开国就对工商业经济十分重视,这也使宋代的社会经济文化获得了空前繁荣.宋神宗时任用王安石变法,将商业化社会的建设推向了高峰. 明代的财政经济政策具有连贯性,它由明代开国君主朱元璋一手设计,可称为"洪武型"财政经济政策.其特点是彻底放弃商业化的努力,财政经济退回到以广大小农经济为基础,可以说是宋朝政策的"大跃退".  相似文献   

12.
张锐 《企业导报》2010,(3):235-238
义利之辩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各种思想争论的焦点,也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根本问题之一。义利关系从根本上说是关于道德与利益、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关系问题。在中国传统社会,主流的思想是义大于利,并且这种思想被推崇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着眼点就是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非主流的义利观--功利学派的思想,探索中国古代功利思想的独特之处和发展的不足之处,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静 《中国审计》2003,(19):77-79
一、社会文化因素在我国,诚信源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中,诚信一直与忠孝仁义联系在一起,属于道德范畴。《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孔子主张为人诚实,讲信用,视诚信为立身处世的根本。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是建立在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重农轻商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强调的是诚实守信的个人品质而非商业原则。而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信用经济,诚信则是信用经济的基石。信用经济所需求的诚信不仅有个人的品质意义上的诚信,更主要的是作为商业原则的诚信,即商业诚…  相似文献   

14.
雷竞 《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2):232-233,236
李鸿章是晚清名臣更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核心力量。在洋务运动期间,他带领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核心指导思想对中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重农轻商的理念,利用官办工厂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文章通过简述洋务运动发展历程和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阐述了李鸿章利用当时的大政治环境而推行的比较先进的经济管理思想,并从李鸿章的经济管理思维中提炼出对现代企业应该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从历史上就一地存在着有城无市现象。为什么说它没市呢?因为中国一直是以物易物的。后来虽然有了货币,但货币在整个流通领域不占主导地位,市场经济或者从事商业经济在封建社会是不入流、不入册的。举个例子,商人不能当官,农民可以当官。古代中国一直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社会的发展又需要进行交换,于是不得不出现“市”。那什么是市呢?日中为市,一看太阳到了正上头了,大家便都去一个集中的地方,撂地推,到那儿去互相交换一下所需物品,这就是先秦时期的市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重本抑末思想政策的形成、演变及社会影响无疑是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界的研究与讨论重点.其时间起止、政策范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产生原因、性质和评价至今仍争论不一.本文从重本抑末的概念入手,着重讨论了其思想发展的社会条件与发展脉络,从上述两个角度考察了重本抑末思想的起源.  相似文献   

17.
一、"重农抑商"方针的表现形式 早在夏商时期,农业就已经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 西周灭商后,仍坚持以农业立国,强调务农以时,有失农时者治罪.《礼记?月令》有:"仲秋之月,乃劝种麦,毋或失时,其有失时者,行罪无赦."至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为了发展封建农业经济,保证国家的财源、兵源,规定凡"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相似文献   

18.
先泰时期,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重大的哲学命题,提出了各自鲜明的环境生态伦理思想.以儒道为互补结构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环境道德与生态智能,不仅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的环保思想资源,而且也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财富.  相似文献   

19.
杜广强  邓朦 《中外企业家》2012,(10):105-107
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总体和谐的基础.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状况总体上是和谐的,因追逐物质利益愈已成为诸多人的行动的直接动力,甚至将经济利益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追求,不惜抛弃了道德准绳,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文化向“陌生人社会”文化不断转变.针对这种状况可以从其本源——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义利统一”的思想去塑造当代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三代领导集体核心“德治”思想一脉相承,凸显与时俱进的历史特点。毛泽东“德治”思想发轫于中国传统道德与“五四”以来新文化、新道德相互碰撞、相互激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儒家德治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他对儒家德治主义进行“扬弃”,熔炼出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德治”观,强调在“三大革命实践”中加强道德建设。“德治”建设民族化,是毛泽东“德治”思想最突出的特点。邓小平“德治”思想产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他把道德建设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提出道德制度化、法律化等一系列新问题,主张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