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采用加权标准差椭圆方法,研究了2004—2013年北京市15—60岁居住人口的职住空间格局、动态演化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北京市15—60岁居住人口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有所加强,就业人口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则不断减弱,北京市职住空间分布格局差异程度在明显降低。分区域看,2004—2013年城市非核心区职住空间分离情况明显得到改善,并带动总体职住空间关系趋于平衡;从行业看,与居住人口空间格局变动呈相反方向,北京市绝大部分行业空间聚集度在逐渐降低,由城市核心向边缘区域扩散,促进职住空间关系逐渐趋向平衡。未来北京市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发展定位,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多中心的居住格局,通过多措并举优化城市的职住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2.
毛加强  刘晓燕 《价值工程》2012,31(17):134-136
本文选取区位熵法对陕西装备制造业集群集中度进行测量,揭示了陕西装备制造业七个子行业的集群现状,结合产业集群理论和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集群特点,选取装备制造业七个子行业的十个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除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制造业集中度比较高之外,其总体产业集群优势较低,且内部结构不合理;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为陕西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提出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行业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本文首次尝试运用灰色网格关联度模型测算中国2003—2013年制造业不同子行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两产业在时间演化趋势上总体呈现M型的波动形态,两者的关联度存在阶段性变化,整体关联度不高,各细分子行业间内部关联发展存在差异性。鉴于此,应积极调整和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结构,提高两行业关联度,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积极互动发展,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3,(6):1-3
本文从技术创新效率角度,采用CCR模型和BCC模型,基于2006-2010年中国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发展的面板数据,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使用效率进行评价和实证研究。通过DEA方法对2006-201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技术效率进行分析,然后对7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排序,并对各子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可能的原因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利用OECD2018版增加值数据库,就环境规制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GVC)地位升级的影响进行了系统GMM估计,发现中国制造业总体上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环境规制对制造业出口影响显著,但有利于中国制造业GVC升级。然后将制造业分为重污染行业、中等污染行业及低污染行业进行分组估计,发现环境规制对制造业重污染行业GVC升级影响显著,而对中等污染和低污染行业的影响不确定。最后,建议逐步完善环境规制政策,倒逼高污染行业转型升级;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遵循渐进性原则,调动各方面节能减排的内在积极性;加快突破清洁能源和低碳领域的关键技术,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制造业生产行为聚集所产生的各类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这些溢出包括知识的专业化溢出、多样化溢出和空间溢出。对我国医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知识的专业化溢出对两类制造业的区域创新存在积极影响;多样化溢出对医药制造业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为正,对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影响为负。实证结果表明,各类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行业间差异和国家间差异。  相似文献   

7.
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许多重大挑战都与经济的空间结构调整密切相关。本文提出了基于国土空间整体、以高端聚集为中心的中国经济空间发展战略。首先以美国为例阐述经济高端聚集这种空间发展模式在辽阔的国土地域上的实现过程;然后分析中国经济的高端聚集趋势以及所面临的空间分割和低端离散的局面。本文认为,中国目前应该实施无地域分割的空间发展政策,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和区域自由贸易,促使中国经济包括市场、人口和产业走向持续高端聚集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8.
本文把物流行业作为一个复杂系统.从系统的自组织角度出定。通过构造吸引力函数.给出了各地区物流行业投资吸引力的计算方法;同时.引用吸引子的概念描述了物流企业的空间聚集演化动力学系统建模方法;最后,本文分析了北京、天津、上海三地的物流投资吸引力厦聚集特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聚集度γi系数对我国18个制造行业1988~2005年的聚集度进行了精确测定,并考察了各制造行业聚集地的变化态势。结果表明,我国当前制造业聚集度的整体水平较高,产业聚集现象十分明显,特别是自然资源依赖度高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1988~2005年我国制造业的平均聚集度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从增长速度上看,呈现出U型曲线特征。制造业聚集地的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和上海5省市,中西部地区则远远落后,两极分化严重,并呈强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省级层面投入产出表测算得到的制造业服务化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匹配合并,得到2000—2013年省份-行业层面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讨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制造业行业就业规模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化会显著提升本区域的制造业就业规模,但对于空间关联区域的劳动力市场将产生“虹吸效应”,即降低空间关联区域的就业规模。机制分析发现,制造业服务化主要通过产品创新和市场规模两条渠道来影响制造业就业。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东部地区以及非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制造业服务化对就业规模的扩大作用与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并存;对于中部地区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制造业服务化只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制造业服务化带来的就业效应尚未显现。拓展性分析发现,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以及服务业的不断开放,均能显著增强制造业服务化对本区域就业带来的提升效应,同时弱化对空间关联区域劳动力市场的虹吸效应。  相似文献   

11.
依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对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16年中国239个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SEM和SAR),并且构建地理邻接与地理距离两种空间权重矩阵,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可以提升本地区的制造业效率,而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其邻近地区的制造业效率。各个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提升作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提升作用最小,并且中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产业协同集聚与融合发展已成为带动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测度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度与城市专利质量水平,并实证检验了协同集聚带来的城市专利质量提升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能提升城市专利质量水平。产业协同集聚是促进地区创新的空间前提条件。主要影响机制的探讨表明,知识外部性溢出与分工深化是导致城市专利质量提升的主要中介渠道,但创新成果转化加速的中介提升机制尚不明晰。分地区看,相比于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产业协同集聚更能促进城市专利质量提升;分行业看,制造业与金融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协同集聚所带来的城市专利质量提升效应更加明显。目前中国整体上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存在的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问题是促进城市专利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3.
王文佳  熊涓 《企业经济》2020,(1):108-118
通过空间计量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后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及多样化水平与制造业集聚呈倒U型关系,同时城市化水平会对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关系产生影响。分区域模型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层次、要素禀赋等因素有所差异,东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线性关系,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中部地区呈倒U型关系,现阶段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更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正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都将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14.
选用我国中西部地区城镇第二产业集聚度指标,利用卡利诺模型,在计量回归的基础上得出西方盛行的诺斯姆规律并不适合我国城镇化实际情况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虽然我国东西部地区城镇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但是东西部地区城镇第二产业发展质量差距并不明显,我国东西部地区城镇发展水平的差距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的差距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一批集聚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创新条件、投融资等发展环境方面。因此,进一步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在区域内集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是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培育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对合肥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后疫情时期的到来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承德产业分工受到了较大影响。增强经济“韧性”,加速产业空间集聚,成为承德后疫情时期经济战略方向的重要考量。论文通过构建VAR模型,实证研究承德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周期性循环往复效应,制造业与公共服务业集聚效应显著,制造业专业化集聚的贡献率最大。因此,要加大对制造业、公共服务业等产业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7.
中、美、日制造业分行业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美、日制造业分行业2000-2006年的数据为基础,从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和就业水平三个方面进行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国际比较,并对相关行业进行具体分析,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regional changes i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nd the effect of deregula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in Indonesia during 1984–1994. Empirical analysis in this paper uses data of 560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Indonesia.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indicates their continuous regional concentration in the core region of Java.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market, agglomer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continue to b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location of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The current economic crisis has substantially reduced the level of new investment in the core region of Java.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和内生增长理论,构建了一个贸易自由度约束下的局域溢出模型,探究了创新的空间扩散与集聚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对称均衡是模型的唯一内点均衡;当角点均衡时,存在唯一的贸易自由度支撑区间,此时,如果运输成本变小,则技能劳动力、R&D部门、制造业部门以及创新活动将变得更集聚,同时创新的空间扩散程度变大,外围区域在研发创新方面的劣势减弱;从增长和福利评价的角度看,在技能劳动力存量不变的条件下,创新的空间扩散对整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影响,然而,当区域的经济增长源于可流动的技能劳动力集聚时,中心区域的技能劳动力和普通劳动力总是偏好集聚状态,当且仅当创新的空间扩散效应足够大或者集聚租金较小时,外围区域的普通劳动力偏好集聚状态。因此,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贸易自由度,有助于增大创新空间扩散效应,减小集聚租金,提高全域劳动力福利水平,从而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产业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自2004年实施以来,尤其是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北京市积极推动产业优化与转型,2004—2008年是北京市产业转型与产业布局变化较大的时期。利用GIS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北京市各街道及各镇为空间单元,分析了北京市2004—2008年的就业密度空间特征,研究揭示了近几年北京市的产业空间布局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总就业密度的空间特征为单中心扩展,中心城的吸引力仍然十分巨大,南北空间分异明显;从各产业的就业密度演变特征看,北京市制造业向郊区扩展的趋势明显,服务业在中心城更加集聚。最后,提出了北京市产业空间重组的演化趋势与调控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