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企业换入一项资产时,无论是按换入资产公允价值还是按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都应是包含增值税额,在计算换入资产成本时扣除可抵扣增值税额;在计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时,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也应该包含增值税额。当然,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时,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所包含的增值税额相等,也可按不含税价值计算。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换入多项资产,首先应按换入单项资产的方法确定换入多项资产的入账价值总额,然后确定分配到各项资产的成本。但  相似文献   

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实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既可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入账,也可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入账。对于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价值入账的有两个条件:第一,该项交易具有商业实质,即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或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3.
<企业会计制度>第116条规定,以一项资产换入或多项资产换入的应收款项,应当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应收款项的入账价值.如果换入的应收款项原账面价值大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应当按照换入应收款项的原账面价值作为换入应收账款的入账价值,换入应收款项的入账价值大于换出资产价值的差额,作为坏账准备.而<企业会计制度>第18条规定,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按照实际发生额记账,并按照往来户名等(债务人)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显然,这两项规定有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4.
(二)单项资产交易中涉及补价: 准则中规定在非货币性交易中如果发生补价,应区别不同情况处理: ⑴支付补价方: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补价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按上述公式入账,不会产生非货币交易的损益。 ⑵收到补价方,应首先确认收益,再确认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应确认的收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按上述公式进行核算,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差异越大,补价中确认收益的比例就多,但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还是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主要…  相似文献   

5.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换出资产的终止确认以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的确认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规定: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相似文献   

6.
一、新准则有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的主要变化 1.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发生了变化。旧准则中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为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新准则中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资产,分别采用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计量。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  相似文献   

7.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往往涉及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运杂费等相关税费,对这些税费的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对该规定的理解,关键在于对支付的相关税费的处理。目前,不同的教材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情况下,产生的相关税费的会计处理不尽相同,有的教材将换出资产应缴纳的营业税、消费税、运杂费计入到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有的则计人到换出资产的处置损益中,笔者拟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笔者认为,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在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方面、补价收益确认方面及存货公允价值认定方面存在着缺陷,应从两个方面加以修正。一是当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其差额作为当期损失,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确认;二是当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时,应确认的收益=〔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补价有关的税金及附加〕÷换出资产的公允价×收到的补价。  相似文献   

9.
笔者认为,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在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方面、补价收益确认方面及存货公允价值认定方面存在着缺陷,应从两个方面加以修正.一是当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其差额作为当期损失,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确认;二是当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时,应确认的收益=[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补价有关的税金及附加]÷换出资产的公允价×收到的补价.  相似文献   

10.
一、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比较(一)换入资产的计价不同1.旧准则在对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上只有一种确认方法,不涉及补价的情况下,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涉及补价的情况下,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应分别确定:  相似文献   

11.
冯婵 《价值工程》2014,(9):154-155
将资产评估方法引入会计公允价值计量已成为大势所趋,资产评估与会计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可能。本文通过对资产评估引入会计公允价值计量的可能性分析,进而探讨了引入的方式和存在的难点。  相似文献   

12.
会计政策选择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过程中的一种行为规范,但它的价值取向往往影响着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各利益集团,是各方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由于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扩大了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因此,从伦理的角度探讨会计政策选择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价值链管理视角下的价值链会计内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鑫  王君 《价值工程》2007,26(9):78-80
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经济管理的迫切需要,促使会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价值链会计阶段。价值链会计既是对新会计范式的概括,又为会计理论研究构筑了一个新的平台。本文通过分析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的关系,以及价值链管理中的问题,提出价值链会计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杨宏祥 《价值工程》2012,(12):135-136
2006年财政部将公允价值概念引入新会计准则,并被应用于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货币性交易等领域,使我国会计准则进一步与国际准则趋同。然而,现阶段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文章阐述了公允价值的基本内涵,对公允价值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5.
曹莹莹  张玉英 《价值工程》2006,25(11):64-66
价值链会计理念是伴随着价值链管理理论的出现而出现的,是一个新兴的会计领域,由我国已故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最早提出并初步构建其基本框架。本文在简单论述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价值链会计在信息时代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分析了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及职能。  相似文献   

16.
会计的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是会计教育的两个基本属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能相互分割也不可相互替代。会计的知识教育应当由会计的价值教育来引导,而会计的价值教育也需要由会计的知识教育来实现。会计的价值教育不是为了解决会计知识的传承问题,也不是仅仅是为了培养会计专业技能,而是要树立在某些信念之上,以某种特定的终极价值取向为归属的价值观念。在会计知识教育日益强化,而会计价值教育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今天,重视会计价值教育已经是会计工作者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公允价值运用的条件:即市场经济的成熟、公司治理的完善、新业务出现,指出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探讨了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运用的特征;认为公允价值的合理运用需要继续完善其支撑环境。  相似文献   

18.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是核算企业的经济业务,管理会计除了针对经济业务展开核算外,一些管理活动也在其工作范畴内,这与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发展相契合。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对转型的重视程度较低,在大数据技术得到普遍应用的背景下,必须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促使企业管理者正确认识管理会计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寻找行之有效的转型措施。论文主要针对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将企业财务会计转型为管理会计展开深入探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19.
公允价值应用的难点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提出了公允价值概念,其运用已成为我国未来会计计量的必然趋势。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推广使用必须以具备适当的经济环境、消除其技术障碍和严格控制其经济后果为前提。本文在分析公允价值现实运用的上述难点的基础上分别对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产的价值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实物资产,将知识资产纳入现代会计反映与控制的范畴已经成为会计理论界的共识。但将知识资产会计纳入现代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着多方面的障碍。寻求一条探索、渐进性的路径,最终将知识资产会计融入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之中,是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