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控制权收益与股权再融资偏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已有研究把这种股权再融资偏好归因于融资成本、企业"圈钱"等因素.笔者认为,这些因素并不是造成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根本原因.本文从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这一视角,通过构建模型阐述了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与股权再融资之间的关系,认为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根本原因是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的动机.  相似文献   

2.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失效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上市公司对股权再融资有强烈的偏好,但股权再融资的扩张没有带来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同步增长,即股权再融资失效。本文从公司治理、中介机构、证券市场本身等方面,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失效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表现出明显的定向增发股权再融资偏好。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2006—2012年间实施公开增发和定向增发募集资金的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投资者情绪、利益输送的角度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选择方式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投资者情绪越低迷,公开增发利益输送效应越小,定向增发利益输送效应越大,上市公司更偏好定向增发融资;反之,则上市公司更偏好公开增发融资。因此,在中国股票市场"熊市"经历的时间要比"牛市"长得多,即投资者在大多数时间段处于情绪低迷状态的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转向定向增发融资是基于大股东实现利益输送的理性选择。研究结论对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有效发挥中国股票市场的资金融通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总体规模,研究了上市公司再融资选择方式的特征,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方式进行了国际比较,得出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从单一配股转变为增发和配股并存以及具有股权融资偏好和增发偏好的初步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5.
李丽青 《财会通讯》2009,(4):48-50,64
2008年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计划暴露了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中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本文认为,对于股权较为分散的上市公司.经理人私剩是其股权再融资偏好的根本原因。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经理人具有通过股权再融资侵蚀中小投资者利益,增加其私人利益的强烈动机。为此,政府应完善融资制度,规范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胡建新 《企业导报》2012,(14):27-28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采取何种融资模式募集资金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本文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低效率的种种原因;最后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进行了对策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以后,通过证券市场以配股、增发或可转换债券发行方式,向投资者募集资金的行为。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已经很少在证券市场上采用股权再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他们认为,上市公司在公布股权再融资(如配股和增发)方案时市场往往表现出负面效应,即上市公  相似文献   

8.
2008年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计划暴露了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中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本文认为,对于股权较为分散的上市公司,经理人私利是其股权再融资偏好的根本原因。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经理人具有通过股权再融资侵蚀中小投资者利益,增加其私人利益的强烈动机。为此,政府应完善融资制度,规范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财务绩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增发和配股两种主要的股权再融资方式为基础,根据2002-一2004年期间进行增配的上市公司在融资后连续4年间的绩效与同期全体A股上市公司表现的对比分析.并结合股改后的有增配行为的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研究增配行为与财务绩效之问的联系.得出结论: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与绩效低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即股权再融资偏好的结果是绩效低下.导致股权再融资绩效低下的原因主要为:再融资资金使用的低效、特殊的股权结构和较低的资产负债率.  相似文献   

10.
陆竞红 《企业经济》2004,(2):175-177
鉴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在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西方较为成熟的资本结构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理性化回归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上市公司在再融资方面呈现较为显著的股权再融资偏好,文章对股权再融资过程中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财富变动情况进行理论推导,以期挖掘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内在动因。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股权再融资,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东能够实现财富增值,这是控股的非流通股股东偏好股权再融资的动因。  相似文献   

12.
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定向增发由于其发行门槛低、定价灵活、募集资金额度自由等独特优势逐渐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文章对我国三种股权再融资方式加以对比,分析了定向增发资产注入的动因、现状以及其中的利益输送方式,为定向增发资产注入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2002~2007年三种主要再融资方式:可转债、增发、配股的融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探求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动因.对股权再融资成本采用CLS剩余收益模型计算,可转债融资成本取利率成本与内含期权成本之和,结果表明,在样本选取期间,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再融资成本低于股权再融资成本.希望以较为低廉的成本获取资金应该是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可转债融资的动机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再融资方式主要有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融资方式的选择受融资成本的制约。西方现代财务理论认为债权融资成本小于股权融资成本。西方企业在融资时 ,将债权融资排在股权融资之前。而我国上市公司却有明显的股权再融资偏好 ,与西方国家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有很大差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行为的分析 ,提出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行为理性化的思考。一、西方现代财务理论的融资顺序融资方式是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2 0世纪 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斯 (Ross)首次系统地将…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业绩变化的统计性描述,得出股权再融资后公司业绩下滑的结论。并将公司区分为大公司和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将他们股权再融资后的业绩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中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长期业绩下滑确实比大公司下滑严重,这也跟某些学者研究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股权分置和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上市公司具有典型的股权融资偏好特征,这与现有的资本结构理论是不相吻合的。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股权分置角度对此进行了解释。认为,股票不能流通,使得占控股地位的非流通股股东无法通过提高企业价值来获得资本利得,因此只有通过掌握大量自由现金流来获取收益,而自由现金流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股权融资募集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有关股权融资偏好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学者研究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四个视角,得出了一些政策层面的启示,并对股权再融资的未来研究方向与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股权分置改革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股权融资饥渴症",股权分置改革后消除了"二元结构"真正实现同股同权,消除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流通制度差异,强化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约束机制。那么,上市公司实施股权再融资的动机是为了满足公司基本面的资金需求,还是利用有利的市场时机进行股权再融资。  相似文献   

19.
中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是中小企业上市后股权融资的后续过程,研究中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性质与特点,对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与壮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公司股权再融资发行方式和长期负效应两个方面着手,回顾并归纳了西方经典理论对股权再融资发行方式之“谜”,以及股权再融资负面效应即长期业绩恶化、长期非正常股票收益显著为负现象的解释。并结合中小上市公司的特点,提出了中小公司股权再融资发行方式和长期负效应方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陈春 《中国审计》2007,(1):41-42
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是证券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之一。适度融资是证券市场融资功能长期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而过度融资则影响再融资绩效的发挥,并最终将影响证券市场融资功能的正常发展。从1990年到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共实施了1244次再融资,募集资金3123亿元,从融资相对规模角度来说,可以说是与国际市场的水平比较接近了。但与再融资的速度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却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