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城区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受到政府及学界的广泛关注。基于创新及创新城区的相关理论,提出"生态—主体—空间"的创新城区发展机制:创新城区的创新生态体系包括创新源要素、创新服务要素和创新环境要素,要素间相互关联形成创新生态网络,创新源要素中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是影响创新城区发展模式的核心创新主体,而创新的空间通过发展模式创新和空间利用创新,对创新城区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城市更新改造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旧区改造与城市更新、产业转型升级更好结合"要求。借助全球第一个创新城区——巴塞罗那普布诺更新改造经验,探讨从老工业区到创新城区转型过程中,城区更新、经济复兴与社会再构的规划、动力和机制,从发展理念、更新内容、发展机制、实施路径等方面总结创新驱动更新改造的模式,为我国城市更新改造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结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美国创新经济的崛起,创新机构和企业快速向中心城市集聚并形成特定地理空间组织,学术界将此类以创新为主导功能的城市功能区定义为创新城区。在参考文献研究和总结创新城区实践基础上,对创新城区的概念和内涵,创新城区要素构成和典型类型,美国创新城区成长动力与发展机制、空间组织共性规律等分别予以探讨。提出创新城区作为创新时代的新经济空间,将成为未来中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平台,当前研究和规划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打破传统思维,按照创新经济内在规律进行规划和建设,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港—产—城"割裂是我国临空经济发展最核心的瓶颈问题,基于系统分析视角,把临空经济区系统分为"空港""产业""空港新城"三个子系统,从临空经济区系统演化的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环境效应三方面分析临空经济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演进路径。结论表明,政府必须从系统分析的视角对具有开放的复杂系统特征的临空经济区进行顶层设计,才能真正破解这些难题,推进我国临空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青春的法宝。创新对于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如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领导下,各个社会团体都积极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众创空间"也被广泛熟知,并贴上了创新前沿的时代标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大产业、领域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强,新型的经济模式、产业形态也出现在大众面前。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创新技术的进步,使得创新形式不断演化。"众创空间"就是应时代要求的产物。本文将结合我国的众创典例,深入分析当今时代下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众创空间"的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也符合经济发展趋势.随着"众创空间"的提出,学者们通过探索研究和解析,分别从各个层面解读了政府工作报告和众创空间,但缺乏对众创空间的全面解读,本文将从全面性上对众创空间的研究做以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步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支持发展"创客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成为当下热点话题.创客空间作为一种新兴的创业者集聚地,已逐渐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为探索创客空间所特有的功能机制,文中分析了创客空间的发展起因,阐释了创客空间由最初的创业作坊逐步发展;并对创客空间与企业合作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创客空间除了具有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外,对于社会的教育、经济以及创新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其发展定位、服务设施、商业模式与企业孵化器也存在显著差异.最后针对我国创客空间发展的现状提出几点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众创空间是创新创业高度集聚的新型布局形态,是多种功能型空间的复合体。然而,与迅猛发展势头相比,众创空间出现的理论解释至今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在整理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尝试对创新创业微观集聚的各种理论解释进行归纳,梳理出"集聚效应说""示范效应说""物质环境说"等代表性学术观点或理论假说。但这些理论解释相对片面,如果能在微观集聚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下实现互补和综合,就更具有理论说服力。此外,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我国众创空间发展也要借鉴发达国家创新区向追求生活、住宅、工作的一体化转型的经验,以避免盲目、低水平、大范围扩张。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创新创业的深化,众创空间得到更大的发展,本文将详细介绍"众创空间"的内涵、功能,并进一步分析"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旨在能普及民众对"众创空间"的认识,进一步促进我国大多数人对"众创空间"的理解,同时也为"众创空间"的创办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众创空间起源于国外的创客空间理论,是创客空间引入中国后,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所诞生的新词。众创空间是衔接创客、创新和产品的特殊纽带,是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协同性的全新组织和服务平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度发展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时期。之前,凭借着丰富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传统制造业领跑的我国经济增长态势已经出现疲软,新育动力不足以支撑,我国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背景下,众创空间的引入无疑为我国经济增长打了一剂强心针。然而,我国众创空间起步较晚,相关理论体系构建还存在很大缺陷,实践不足。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分析研究众创空间的内涵,对众创空间的商业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众创空间商业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提出以来,全国各地众创空间蓬勃发展,以良好的运营模式为社会输送了一批优秀企业与创新技术。作为人才摇篮的高校也纷纷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高校众创空间兴起助推师生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和实现科研成果市场化、商品化。高校众创空间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以运营成本低价、项目来源便利等优势,为大学生创业项目团队、立足于创新的初创企业提供了一系列团队孵化服务;但高校众创空间仍然处在摸索阶段,存在孵化率低、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高校创新服务发展融合市场化创业资源,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持续的创新人才和智力支持,文章对高校众创空间建设与运行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16,(30):247-248
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实际调研问卷调查法等方式梳理出"创客"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证明我国创客运动已经到来。本文指出"创客"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方面存在必要性,提出"创客"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创客"教育实践框架,并从六个方面论述实践路径,最后指出"创客"教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我国中职类人才核心素养能力的重大举措之一,为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也对技术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对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该专业学生在"‘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6,(12):205-206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众创空间",作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鼓励全民创新创业、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金德发展。高等学校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和人才平台,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升级改造大学生科技园和创业园,形成立体式的"众创空间";加强创新创业的辅导队伍建设;联动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展创新创业联盟;建成互联网+的科技型孵化器;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业态。  相似文献   

15.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着力于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是促进产城融合、"五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产城融合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区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适应城镇化与产业化的深度融合,因此有效实现珠江—西江经济带产城融合发展的途径在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文章着力于构造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创新驱动化3个维度,对珠江—西江经济带主体功能区及延伸区进行统一的产业结构评价。  相似文献   

16.
《企业经济》2017,(4):147-153
我国创客运动的热潮,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创客空间这一舶来品正在逐步实现"本土化"。创客空间作为我国创新创业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动力。本文从空间性质角度切入,通过对比分析中美创客空间运营模式的异同点,并重点借鉴美国政府层面与创客空间的"相处之道",围绕我国地方政府和创客空间之间的约束机制以及创客空间"本土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国内创客空间运营模式的具体建议:完善地方创客空间扶持政策体系,重视地方创新创业环境评价,明确空间自身属性和优化空间业务结构。  相似文献   

17.
朱強  王兴元  江瑶 《企业经济》2022,(9):107-117
众创空间已成为创新创业孵化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成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孕育新商业模式的关键抓手。本文基于组织氛围理论,提出了众创空间包容氛围概念,认为它具有包容创客差异性、平等对待创客和宽容的创客成长环境三方面特征;研究了众创空间包容氛围对创客创造力的影响,以及创客适应感和创新效能感所起到的中介和链式中介作用。通过创客调研问卷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众创空间包容氛围能够显著提升入驻创客的创造力;创客适应感和创新效能感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创客适应感与创新效能感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因此建议:营造包容氛围,激发创客创造力;强化协调发展理念,增强创客适应感;提升创客创新效能感,激发创客活力。  相似文献   

18.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掀起了全民创业的浪潮,众创空间作为新时代服务大众的创新创业平台发展迅速。基于2016—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指标衡量体系并运用熵权法计算众创空间发展水平,结合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模型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众创空间发展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众创空间的发展,其中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众创空间发展影响显著;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众创空间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新形式下,推进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升级,建成市场化、集成化、网络化的高水平众创空间对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大学科技园开展众创空间建设的优势、着力点,提出了大学科技园打造高水平众创空间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20.
重庆科技创新城由重庆市科委和沙坪坝区人民政府联手建造,目的在于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使重庆成为全国领先的创新城市。分析重庆大学城科技创新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确定项目规划目标,对创新城进行总体规划,并以产业规划为主展开,确定创新城的功能分区与产业结构,并从战略角度提出发展规划,为创新城的发展提供外部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