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刊用稿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理论方法的文章;另一类是研究现实问题的文章。有些作者依据我刊刊名,认为我刊用稿一定是模型越多越好,方法越多越好,数学公式越复杂越好。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为此,我刊提醒作者:第一,一定要对自己的文章有清晰定位。自己的文章是属于研究现实问题类的文章?还是属于理论方法类的文章?若是前者,文章重点在于对问题的深刻剖析和解决问题的  相似文献   

2.
一、标题无神无采的稿.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如果作者不求准确、简明、鲜活,随意标题,没有个新意,就引不起编辑的强烈兴趣,稿件的见报率自然就低。人常说:“好题一半文”嘛。、二、编辑不喜欢宇迹潦草、难以辨认、缺胳膊少腿、错别字太多、语句不通的稿件。至于那些把“红头简报”掐头去尾,在前头加上“本报讯”的稿件,他们也会不屑一顾。三、从稿件内容上讲,一是不喜欢“四季歌”式的新闻。唱“四季歌”,见节目就唱,完成大小任务就唱.不管有无新闻价值,像公鸡一见天亮就唱一样,越唱越乏味,或虽有一定价值,但失去了新闻要新的…  相似文献   

3.
在一般人眼里,编辑总是有些神秘和令人羡慕的。虽然有为人做嫁衣之说,但对于作者,编辑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他们俨然就是文章生死与夺的大判官。编辑弃稿,就象农民除草一样,毫不可惜。最可怜的是那些痴心不改的作者了,他们满怀希望的写作,小心慎重地投稿、望眼欲穿地等待,最终往往是泥牛入海无消息的结局。他们无可奈何地摇摇头,长叹一声,又拿起笔来……作为一个业余的不名的作者,对于毙稿后的那种  相似文献   

4.
企业私生活     
《巴蜀质量跟踪》2000,(14):53-53
报刊杂志上常有人物照片,一般说来,越随意的人越有来头,只有真正的大腕,才有资格对着镜头做鬼脸。  相似文献   

5.
做广告需要花钱吗?不一定。某地有一家餐馆,开张营业后,因资金缺少,没钱可做广告。于是老板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让专门送外卖的店员,提着一个装满空碗写着本店名的箱子,在街上四处走动“送外卖”。附近的人看到店员这么忙碌地“送外卖”,都说:“哦!什么时候开设  相似文献   

6.
<正> 20世纪初,美国有一对情侣,他们觉得将报刊杂志上的美文收集起来,介绍给其他人应该是个不错的想法。于是,他们收集了许多文章剪贴成一本杂志,并大量印刷,完成后寄到各处,并在每本书中附一张回函,表示如果收到书的人愿意以后再看到这样的杂志,请将回函与订阅费用寄回。他俩对这项投资没有抱很大希望,便相邀度假去了。等他们回来,发现信箱里塞满了回函。于是,  相似文献   

7.
偶然在论坛上看到一篇,<日志>的作者在大学毕业后,只工作了一年半就跳槽到一家700人的集团企业做HR经理.干了半年,又跳槽到了另一家公司任办公室主任.于是他把自己的工作经历用日志的形式全部记录了下来.引来无数看客,鼓掌者有之、羡慕者有之、感慨者有之、批评者有之……各种心态充斥在跟帖中.  相似文献   

8.
刘健 《秘书工作》2011,(8):40-40
在机关,"能者多劳"的现象普遍存在。能力较强的同志工作量相对大些,能力较弱的同志相对轻闲些。于是,就会时常听到有人抱怨,认为多劳者吃了亏,少劳者占了便宜。果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俗话说:"刀越磨越快,脑越用越灵。"每个人都有许多有待开发的潜能。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个法律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心灵表达的人——付立庆读此书是一个内心跌宕有时甚至痛苦的思想旅程。因为追求法律至上的读者,必将在理想与现实的冲击碰撞中挣扎反转。收入此书的大多是针砭时弊的杂文,语言泼辣,笔触犀利。正如陈兴良教授为之作序所言,“读这样的文章,会使萎靡者振作,会使麻木者清醒。”全书以“脸谱”一词贯穿,共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于各大报刊及尚未公开发表的文章几十余篇。以其所见所闻所思为素材,小中见大,发人深省。作者将其文章整理分类为三部分,开篇即体现了敢言者的批判精神,分两辑直率而真实的勾画了法官和警察,这两种法律人的脸谱,十七篇短小但思想深刻的文章,虽仅仅是片断式的,但却深刻地勾勒出中国法治进程的众生图。中篇集中于论述反腐和当下一系列热门话题,以及如何提升,加温,将中国的法治从临界点解脱出来,由“警察国”迈向“法治国”。作者关于死刑犯的生育权,婚内强奸和“枪下留人”三篇论文也收录进了此书,且篇幅甚多,清晰的脉络和详细的主张,是对前面涉及问题的很好回应和补充。本书内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读罢,让人回味,让人深思。现作一种梳理,是思考,是回馈,亦是对作者敢言者的一种敬意。  相似文献   

10.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分钟累积起来的。现代的人对他的宝贵的奇缺的、干什么都不够用的时间,总是要这样那样地计划一番。我同大伙儿一样,也开张单子列出要做的事情,为的是更合理地安排时间。我也预先计划一星期有时是一个月的时间,注明完成  相似文献   

11.
“售后服务”的出现是市场竞争所致,也是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过程的必然结果。当某一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产品制造技术相差无几时,“售后服务”往往是厂商主打的王牌,因为许多售后服务是义务的,所以客户戏称为“免费的午餐”。能将“免费的午餐”做得有滋有味的厂商并不多。毕竟,这种很能花钱却又不见得很快见效的举措尚无法定要求,售后服务目前仍由厂商自由把握尺度,于是偷工减料者有之,标新立异者有之,推诿扯皮之事屡发不鲜。而将售后服务做好、做细的厂商最终感动了客户的心也赢得了市场。向来把用户利益放在首位的沃尔沃便是不惜成本在售后服务上使足了力气、做细了文章的厂商。  相似文献   

12.
编辑和作者同为一本杂志的重要支柱,出色的杂志需要出色的作者群做后盾。笔者在与作者的长期“亲密接触”中,积累了一些个人体会:1、建立编辑个人的作者信息库;2、真诚地善待作者;3、与作者构架良好互动:4、尊重作者;5、善于探寻和挖掘作者潜力;6、退稿时要有良好态度;7、好稿要锁定不放。  相似文献   

13.
增长的诱惑     
两位数的长期增长,这可 能是企业发展中最大的诱惑和 挑战了。为了增长,企业四处追 逐机会。 什么赚钱做什么,没有条 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东方不亮 西方亮。很快,企业摊子越铺越 大、管理越来越难、效益越来越 差,左冲右突中,一个又一个企 业陷入发展的陷阱,缺乏风险 控制的甚至迅速崩盘。  相似文献   

14.
《经营者》2000,(1)
<正> 胜家冷气公司要做一份广告文案,约定了几家广告公司,看谁的方案高明,最后决定取舍。我们深知,同行相煎,竞争激烈,这种比稿的结果是多数败北,唯留一胜者。尽管如此,我们仍有信心力争这笔业务到手。于是我们首先投入3万元请专业市调公司调查空调市场,同时广告公司内部成立三人小组专门负责此事。三人小组深入胜家冷气各部门访问调查。我们发放调查表一千余份,访谈30余人,考察竞争对手15家,收集的资料厚达一尺,最后拿出了自己感到满意的调查报告,归纳出三个主要观点:第一,国有空调商场仍是主要竞  相似文献   

15.
<正>相关部门在分发奖金时,都是按职位高低的相应系数进行分发。于是,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现象就会愈演愈烈,变成了某些人获利的手段笔者曾咨询服务过某个国有企业。一般而言,国有企业每年给员工的工资总额是固定的,这是国有企业的特点。为了促进企业发展,尤其是促进品牌在市场的表现,该国有企业决定成立品牌攻关项目组。  相似文献   

16.
新员工的管理历来是企业最为重视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之一,对于如何做好新员工的管理工作,本人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希望能够和同行共勉。提供有挑战性的工作对于新员工来讲,企业能够做的最重要事情之一就是争取做到为新雇员提供的第一份工作是富有挑战性的。比如,在一项以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的年轻管理人员为对象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这些人在公司的第一年中所承担的工作越富有挑战性,他们的工作也就显得越有效率、越成功,即使是到了五六年之后,这种情况依然存在。提供富有挑战性的起步性工作是“帮助新雇员取得职业发展的最有力然而…  相似文献   

17.
新兴传播载体微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广泛的传播。但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二面性,微博在受到人们青睐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凭空捏造的信息四处散播、未经证实的事件,以讹传讹以及充斥着各种垃圾信息等问题。但是,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微博具有超强的“自我纠错、自我净化”功能,信息流通越快,辟谣功能越健全,信息越容易去伪存真。文章论述了微博的弊端,以及对微博“自我净化”功能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我家刚搬到一个新镇子,当焊接工的爸爸就丢了工作。爸爸很卖力地四处求职,妈妈则想方设法填饱我们兄妹3人的肚子。很快,父母的积蓄用光了。当我们正濒临绝望时,附近的一位农民把他地里的土豆免费供应给我们。于是,我们一目三餐吃的都是土豆:早晨煎土豆,中午烤土豆,晚上做土豆泥。几周过去了,爸爸仍然失业。进餐时的气氛也越来越沉闷、阴郁。  相似文献   

19.
何方 《活力》2011,(6):199-199
提起编辑,有人就想到抄抄写写,剪剪贴贴,笑称为“编稿匠”,这当然是一种误解。其实,编辑工作是一种特殊的本领.而学到这些,本领是很不容易的。编辑要会选题。善于了解读者的心理.预测读者对报纸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制定选题,组织稿件,才会有生命力。编辑要善于发现和选择好稿,稿件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作者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揭文 《潮商》2012,(3):56-61
这是一篇数年前的"旧稿",之所以要将其刊在《潮商》杂志上,是因为,文章中感人的故事与人,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淡化",其低调中表现出的高尚情操,依然值得今日潮商们学习与借鉴。文章写的是一位已入不惑之年的企业家,短短几年间,他捐资慈善事业已达数亿元。若比起某些做了善事就大肆标榜的人,他早就应该是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