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煤矿安全检查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管理机构是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受所属企业安全第一责任者的直接领导。而煤矿安全检查员既是安全检查机构的执法者,又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宣传员,同时还是矿工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的保护神,是煤矿生产的"安全卫士"。  相似文献   

2.
实现职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是国有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人既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又是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以人为本。为此,山东新矿集团华丰煤矿党委恪守“创建安全型矿井,必须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实现人的本质安全,重在打造本质安全型矿工:打造本质安全型矿工,不是强调对职工的硬性约束和让职工被动地服从,而是让职工在安全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地按照规程进行作业,实现安全生产”之理念,就国有煤矿打造“本质安全型”矿工进行了创新与实践,构筑起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李静林 《企业导报》2011,(22):42-43
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线员工的违章行为,而煤矿安全管理人员的监察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员工违章的概率。本文运用博弈理论与方法,分析了煤矿安全管理人员与一线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及博弈行为,从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角度,找出与员工违章行为有直接关系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亚 《科技与企业》2014,(15):83-83
安全入股即要干部、职工用自己每月的安全奖或部分工资作为股本(本金),投给矿井,若矿井当月安全生产,则矿工可以得到除本金以外的奖励(分红),否则矿工损失部分安全奖或工资(亏本)。以此理念在职工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可行的操作分法,可有效提高矿井的安全管理水平。文章对"安全入股"法在提高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其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是有利于目前被动的安全管理模式向主动的安全管理模式转变,较好地贯彻煤矿安全生产方针的内容和含义;二是有利于"人人都是安全员"理念的推广;三是有利于"三不伤害"向"四不伤害"延伸;四是有利于安全理念真正深入职工心中,实现我国煤矿形势的持续好转。  相似文献   

5.
张艳霞 《中外企业家》2013,(9Z):160-160
煤矿安全是一种系统工程,它包括的因素很多。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而造成这种不安全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煤矿职工的心理隐患。鉴于此,笔者针对煤矿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现状,就如何减轻矿工的心理压力、及时疏导其亚健康情绪,提出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以期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煤矿产业的繁荣发展,煤矿安全事故的频发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安全事故,预防为主,而始终处在生产第一线的矿工是预防事故的第一主体,只有以矿工群体自身主动树立和提高安全意识为主,以政府、企业等外部的协助为重要支撑,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生产。本文重点涉及矿工的安全意识现状、原因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煤矿产业的繁荣发展,煤矿安全事故的频发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安全事故,预防为主,而始终处在生产第一线的矿工是预防事故的第一主体,只有以矿工群体自身主动树立和提高安全意识为主,以政府、企业等外部的协助为重要支撑,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生产。本文重点涉及矿工的安全意识现状、原因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煤矿安全生产是关系到国家财产和矿工生命的大事,从瓦斯防治技术、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粉尘防治技术、矿井火灾防治技术、瓦斯煤尘爆炸防治技术等五个方面在现代煤矿安全技术中的应用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9.
煤炭能源是目前世界主要能源之一.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35%,同时也是煤炭事故大国.近年来,各种煤矿事故频发,给煤炭生产和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煤矿作为高危行业之一,安全生产是天字号的头等大事.关注煤矿安全,关心矿工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举国上下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煤矿安全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相似文献   

10.
杨相海 《价值工程》2012,31(25):308-309
煤矿安全是一种系统工程,它包括的因素很多、环节也不少、动态也不那么简单。据统计,我国工伤事故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煤炭工业,煤炭工业中低于20%的事故与违章作业、违章指挥无关,基本上都是这一原因造成的。其中,导致煤矿事故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而造成这种不安全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煤矿职工的心理隐患。因此,本文针对煤矿企业矿工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就如何减轻矿工的心理压力、及时疏导矿工亚健康情绪,提出具体有效的措施,以确保煤矿企业安全高效的生产。  相似文献   

11.
张逸龙 《价值工程》2014,(23):137-139
本文论述了厚煤层底板巷大断面软岩支护技术的新尝试——"一梁三索"锚网索喷支护技术,以及支护参数。本法使用3.5m长"U"型梁"一梁三索",使顶板支护成为一个整体,通过增加支护稳定性,解决了顶煤松软、破碎,抽漏造成锚杆、锚索支护失效的问题。切眼施工时采用炮掘施工,具体施工顺序:打前探锚杆—掘进机切割上半部——临时支护——打锚杆眼,安装锚杆——铺钢筋网——拧紧螺母——打锚索眼,上锚索——上"U"型钢梁,紧固——掘进机切割下半部——打两帮锚杆——铺钢筋网——拧紧螺母——喷浆。实践证明,厚煤层底板巷大断面"一梁三索"锚网索喷支护技术是一种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支护方式。  相似文献   

12.
谢桂香 《价值工程》2014,(3):146-147
本文以冀中股份邢台矿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矿开展的安全"四预"双掌控安全措施,研究具体操作方法,分析其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为煤矿隐患排查提高思路借鉴。通过对具体做法的分析和研究,达到经验交流和机制改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着眼于当前我国煤炭企业的新环境,我们要转变视角,致力于探索推动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了更好地保护矿工的合法权益,保障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需要引进一些创新性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论文主要基于关心矿工生命安全和煤炭企业安全发展的角度,对目前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提出一些思考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全员创新成为了企业研究的热点问题,许多企业也将全员创新作为加强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推行。然而在实践中真正能够实现全员创新的企业并不多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的方式,通过剖析王村煤矿创新历程,分析其全员创新的实现案例,总结全员创新实现模式。王村煤矿立足岗位的创新项目分类,"个人创意+组织后援"的流程...  相似文献   

15.
由于矿井深部煤层具有"三高一扰动"的特点,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深部安全开采问题逐步突出。受深部煤层煤质松软的影响和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为了防止生产和连续工作面之间产生干扰,通常情况下,通过"孤岛"布置方式确保生产的安全进行。采空区以及相邻采空区因"孤岛"布置进而导致容易发生通防事故。因此,通过对深部松软煤层"孤岛"综放面通防保障技术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安全开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于秋绘 《价值工程》2014,(6):184-185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99号文件的颁布,煤矿安全生产课题再次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煤矿安全工作有赖于安全文化逐步开展,为进一步落实贯彻我党关于煤矿安全生产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本文将结合煤炭企业生产特点,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规制经济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分析了煤矿安全规制机构与不同类型煤矿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社会福利损失所造成的影响,并采用VAR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煤矿安全规制的实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煤矿安全规制效果在短期内可能会由于信息不对称受到削弱,但从长期来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详述了法规《乘用车外部凸出物》(GB 11566—2009)中的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并对"上汽通用五菱"一款老车型商标牌进行分析,研究应采取何种措施来满足该法规的要求。同时,对"上汽通用五菱"一款新车型的"宝骏"商标牌进行分析,研究在设计中如何满足法规要求。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Until World War I, coal miners in Great Britain were cut off, socially and geographically, from the mainstream of life in the society around them. Slavery in Scotland and serfdom throughout the rest of Britain were characteristic conditions of coal miners in the sixteenth, seventeenth, and well in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 Even after the Reformation, repressive laws, designed to prevent miners from leaving the industry, made more onerous the master-servant relationship even though it was being ameliorated elsewhere. Mineworkers shared in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living conditions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isolation of mining communities, and the low status accorded miners by society, insured that changes were slower in coming. Poverty, unemployment, and the interwar depression years for the industry defeated attempts to break down barriers and to improve miners’ living and working conditions. Wages, working conditions, fringe benefits, day-to-day labor-management relations, housing,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and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all sharply improved after nationalization. Today most miners still feel they are rated lower in the social scale than they are entitled to be by the nature and importance of their work. Both their appreciation of gains and their resentment of shortcomings exert an influence on industrial relations. The presence of both elements has provoked contradictory interpretations, usually to the effect that nationalization has not worked. Actually most mineworkers feel better about themselves, about the industry and its management. The status of miners among workers is higher than it has ever been. Coal miners feel entitled to improve their position still mo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