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企业技术开发》2017,(11):75-76
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智能电网的应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智能电网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对信息数据处理要求比较高,针对这一现状,将电力大数据技术科学合理应用其中。不仅能够提高智能电网数据处理的能力和水平,而且还能够保证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2.
《上海质量》2012,(10):66-69
引言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气候变化的加剧、环境监管要求日趋严格以及国家"低碳经济"主题的最新调整,电力网络跟电力市场、用户之间的协调和交换越来越紧密,电能质量水平要求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等分布式发电资源数量不断增加,气候变化初露端倪,传统网络已经难以支撑如此多的发展要求,智能电网的概念应运而生。智能电网致力于建设具有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等智能技术特征的现代电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智能电网的建设也逐渐加快了自身的建设速度,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是现当今电网规划的基础,在规划过程中将电网的经济高效作为基本目的,在现今的电网中已经逐渐运用了更多的科技和设备,以此应对电网在发展过程中对规划的科学要求。现今电网中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供电可靠性的提高以及电网建设的不合理等问题,这就需要电力部门制定相应的规划来将这些问题迅速解决。  相似文献   

4.
智能电网成目前已为现代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是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实现智能电网将给变电运行管理模式的优化变革创造前所未有的条件,本文针对智能电网的运行管理模式展开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智能小区是现代电网的建设方向,是电网经济、环境友好、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本文以其功能实现为切入点。综合分析和介绍了智能小区的主要特征。探讨了我国智能电网体系的未来发展前景与道路。认为加强智能小区的建设将在为百姓提供完善的服务,节约资源的同时,为环境保护做出更多贡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智能电网概念的由来,重点介绍了中国提出的智能电网概念;提出智能电网的本质是能源替代、兼容利用和互动经济,建设智能电网最终目标是提高供电效率,减少能量损耗,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介绍了中国电价改革的历史进程已经目前电价机制的问题;提出实现智能电网必须实现电价改革。实施动态的浮动电价机制,完善峰谷电价,实现阶梯电价机制,鼓励分布式能源发展。  相似文献   

7.
“智能电网”是电网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巨大机遇,而配电网是供用电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智能电网建设中担当重要角色,提高其稳定性能够创造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随着智能电网工作的不断开展、绿色清洁能源并入电网和提高供电可靠性等各方面需求的迫切增长,配电自动化的建设将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其中配电网故障定位作为实现配电自动化的基础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8.
张海燕  张涛  王荣 《价值工程》2012,31(20):22-24
目前"智能电网"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鲜有人员或机构直接将智能电网纳入服务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进行研究。文章试图以"服务科学"作为理论基础对智能电网进行创新。希望为智能电网的研究开发与电网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将智能电网的建设置于当今服务经济的大背景下,得以全方位地适应未来全球市场和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智能电网建设已成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对其研究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先进的IT技术和智能化科技.以及最先进的通信技术.必须将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在模型结构上统一、兼容,实现系统间的双向互动,既能分散运行,又能自由组合.在安全性,保密性的基础上实现数据在系统群中的自由定位.使得智能电网调度能充分实现信息交互、需求交互,使得社会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提高,而以智能电网为代表的新能源经济时代即将到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并将电网形成一个有效的智能体系。文章从智能电网的定义、发展及应用前景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介绍,从经济学的视角对中国智能电网的规划和建设进行了思考,以期对智能电网的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智能电网作为一项新兴的电力技术已成为世界主流国家电力工业发展的趋势坚强的智能电网能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更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本文从智能电网的基本理念、主要特征及应用价值出发结合我国的电网发展实际分析了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现状并对我国智能电网的实现路径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提高,而以智能电网为代表的新能源经济时代即将到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并将电网形成一个有效的智能体系.文章从智能电网的定义、发展及应用前景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介绍,从经济学的视角对中国智能电网的规划和建设进行了思考,以期对智能电网的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一、智能电网与电力信息通信的定义
  1.智能电网的定义。我国的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电压等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强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智能电网以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组员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等为目的,实现对用户可靠、经济、清洁、互动的电力供应和增值服务。安全性是智能电网最基本的要求,电力系统中的每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对电网安全产生影响,而智能电网对于所有的硬件因素和软件因素都必须能够做出迅速且正确的反应,以确保电力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电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电能供应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现代电网建设中,智能电网是其发展的主要方向,提高智能电网建设水平十分重要。文章对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展开探讨,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借鉴,促进智能电网建设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如何实现电力资源的供应,如何在实现电网优化方面,发展低碳电力系统,是我国电力行业密切关注的话题。智能电网就是对电网的智能化,以发达的通信网络为基础,实现电力正常生产和促进电网平稳运行。智能电网对低碳电力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电力行业与环境、社会、经济三者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对于我国未来的电力行业的发展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总统奥巴马能源变革中发展统一的智能电网一时间成为全球能源界关注的焦点。而“智能电网”这一全新的词汇也如同当年的“互联网”一样迅速风靡全球。所谓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电网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八、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智能电网的核心内涵是实现电网的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简称为“坚强的智能电网(Strong Smart Grid)”。而智能能源网是一个比智能电网层次更高、规模更大的新型能源网络。2009年11月27日,“国家‘十二五’中国智能能源网发展模式和实施方案课题组”在京成立,意味着中国正式开始筹备智能能源网。本文通过对智能电网与智能能源网的比较,分析了智能能源网技术。  相似文献   

17.
郭政  崔继峰 《上海质量》2014,(10):56-59
在发展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迫切需求下,智能电网已成为当前世界电网发展的新趋势,而智能电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涵盖政府、装备和服务供应商、科研机构等多个方面。其中,标准化是支撑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手段,标准化可以有效规范智能电网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设备制造、服务提供等,促进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提高智能用电服务的感知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高科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我国的电网建设也日益智能化,可以说智能电网的构建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及通信技术是智能电网系统的关键和核心部分,其是否运行良好决定着智能电网的构建和运作。因此,智能电网的建设人员必须将信息及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作为重点,这样才能使得智能电网系统走上完善的道路。在本文中,笔者将着力分析智能电网运作的特征以及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的核心问题,并为智能电网建设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9.
王淼 《科技与企业》2013,(23):194-194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地提高与发展,在电网领域智能电网势在必行,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我国智能化电网已经步入建设阶段。如今,已有上百座智能变电站在我国设施完工,虽然智能变电站项目已经建成,但是,对其运行维护方面还存在着缺漏,如不能将这些缺漏妥善处理,会严重影响到智能电网的未来发展。文章系统地分析了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的安全问题,从系统维护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智能化变电站技术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电力通信网是智能电网经济、稳定、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是智能电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目前我国电力通信的现状,探讨了电力通信在智能电网发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