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争管理者持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管理者持股问题的由来 1932年,Berle和Means在其名著<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分析了美国200家大公司所有权结构后认为,所有权的广泛分散和非股东的管理者掌权是现代公司的两大特征,并据此提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著名论断.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背景下,管理者可能会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不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刘惠 《河北企业》2012,(12):8-9
<正>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概述1.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产生。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的产生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伯利和米恩斯在《现代公司和私有权》中就提出了现代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应实现分离。60年代至70年代,鲍莫尔、马瑞斯和威廉姆森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掌握控制权的管理者与拥有所有权的股东之间利益目标的差异,从而提出了现代公司制中激励和约束管理者追求股东利益目标的问题。80年代西方学者掀起了公司治理研  相似文献   

3.
所有权结构、投资者保护与管理者行为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使得企业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利益目标经常不一致,从而管理者行为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发生偏离。因此,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控制管理者的行为,以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就成为现代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将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论证以下基本假说:(1)适当的所有权结构对管理者行为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2)法律制度对投资者较强的保护可以控制管理者行为的偏离;(3)所有权结构与法律保护可以共同作用于管理者的行为约束;(4)所有权结构对管理者的控制作用受到投资者保护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以"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为特征的现代公司制企业里,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股东总是期望经营者能够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出发从事经营和理财活动,但经理人往往却从自身利益出发而牺牲股东的利益,甚至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而股东也常常片面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忽视企业相关者的利益,从而也会伤害到经理人的利益。二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本文提出了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5.
控制权、收购与反收购及其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辉 《上市公司》2003,(3):28-41
对于公司控制权来说,一般有两种“控制权”概念:一是“公司之间的控制权”中所指的“股东控制权”,它主要反映为不同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争夺。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使股东和管理之间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这一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中,作为委托人的股东总是希望作为代理人的管理能够从股东利益最大化出发来管理公司。  相似文献   

6.
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控制性股东往往会安排公司做出某些投资决策、规模扩张以及控制权转移等非效率选择行为,从而产生代理成本。控制性股东在公司中所占所有权的比例越小,代理成本就越大,控制性股东在公司中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是此类代理成本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一、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要求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内部就产生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当双方存在着因目标不一致而产生利益冲突时,代理人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委托人利益,便产生了代理问题。因此,这就迫使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激励和约束,使得代理人的行为符合其利益要求,尽可能降低代理成本,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激励与约束之间是相容而非对立的关系,激励和约束任何一方的过度都会导致代理成本的上升。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我国证券市场全流通预期下,以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收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股权融资决策行为。研究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在进行股权融资决策时,会兼顾股权融资收益和控制权威胁成本。在全流通环境下,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通过融资攫取控制权私利的程度能够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9.
雷声 《会计之友》2007,(7S):73-74
不同的融资方式对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是不同的。本文分析了企业的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对管理者产生不同的激励约束作用。探讨了通过优化我国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加强对管理者的激励约束.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相似文献   

10.
企业融资方式有股权融资和负债融资两种,其中负债融资在激化股东和债权人矛盾的同时,还能够缓和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改进房地产业资本结构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房地产业的负债融资现状做出大体分析,进而提出为促进房地产上市公司平稳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进 《现代企业》2008,(5):22-23
现代公司的两大特征是公司所有权结构的广泛分散和只拥有少量股权的经理人员对公司具有控制权。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公司资源可能被用来最大化经理人员的利益而不是股东的利益。为解决高级经理人员激励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企业就开始把一定的股权授予经理人员,将经理人员的收益与公司的长期发展计划联系起来,对股权制度安排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从理论上来讲,企业经理人股权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主要是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以及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  相似文献   

12.
简单地说,股权回购投融资就是进行融资企业(目标公司)的股东向提供融资的并购方出让自己的股权或者允许并购方认购目标公司的增资,并购方受让股东的股权或认购目标公司的增资,然后股东再以双方事先商定的条件回购并购方持有的目标公司股权,从而双方各自实现融资与投资目的的资本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13.
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特征 ,也是产生委托代理关系的前提。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种契约 ,在这种契约下 ,委托人聘用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经济业务 ,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因此 ,在企业这个契约关系的联结点中 ,委托人是指企业外部的某个利益集团 ,包括股东、债权人、政府、供应商等 ;而代理人是指企业经理人员。由于这些理性个体均以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目的 ,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冲突 ;而会计信息又是决定财富分配的重要因素。因此 ,企业经理人员需要运用会计政策选择来平衡这些利益集团之间的财富分配…  相似文献   

14.
一般研究认为,法人产权制度是导致企业代理问题产生的根源,然而,按照现代企业契约理论,其真正原因更在于契约的不完备性。企业代理问题是各利益相关者对因不完备契约而产生的剩余控制权的竞争。本文分析认为,企业金融契约安排是一种融资治理机制,是对与企业所有权相关的剩余控制权的配置,表现为界定所有权的一个动态“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15.
现代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存在一定的冲突,为了减少由此带来的损失,需要对管理层实施一定的激励措施,目的是让管理层拥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使其与委托人的利益趋于一致,减少代理成本,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具体而言,可以给予管理者一定股权或者以股权为基础的薪酬。  相似文献   

16.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负债融资会在股东与债权人之间产生代理关系,但由于二者利益并不总是一致,往往会出现冲突.文章利用静态博弈论的思想,基于股东与债权人目标函数的不同,探讨了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成因;进一步分析了二者利益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提出了缓和二者冲突及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负债融资会在股东与债权人之间产生代理关系,但由于二者利益并不总是一致,往往会出现冲突。文章利用静态博弈论的思想,基于股东与债权人目标函数的不同,探讨了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成因;进一步分析了二者利益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提出了缓和二者冲突及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股权结构、多元化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的我国上市公司中,由于大股东掌握着着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他们的自利天性与机会主义行为,又可能会导致其利用控制权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于是就产生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9.
公司治理是指使投资者将公司创造价值所需要的资源投入公司,以保证公司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并有效地进行收益分配的机制.本文以MM无关性定理为基准,分析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导致的代理问题,进而分析人们用财务约束和控制权配置两种机制来解决代理问题所带来的新问题.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不完美性、公司价值信息在内部人与外部人之间分布的不对称性,以及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目标冲突,使公司的融资活动和分配活动对公司价值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最大化经济福利的内在目标出发,解决上述公司治理问题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权衡各种成本和利益;减少信息不对称性;缓和目标冲突;降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程度.  相似文献   

20.
委托代理理论广泛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使得管理者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股东利益,股东如何有效防范管理者道德风险成为了学术界及实务界迫于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构建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模型,将博弈论与数学模型相结合,利用双方的期望效用函数对博弈局中人的行为选择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发现:股东提高监管效率、加大处罚力度可以减少对实施监管的需求;股东提高监督效率可以减少管理者道德风险事件;股东实施有效监管后,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最终达到均衡状态,这主要是由于管理者道德风险事件并没有增加额外收益,此时管理者不会选择在职消费、过度投资等.但在道德风险事件资金数额或事后收益较大、股东不监管或监管无效等情况下,管理者必然会选择在职消费或过度投资等.本文不仅为如何消除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提供了参考依据,而且是将数学博弈运用到财务金融领域内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