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城市化水平还处于较低发展层次。二元经济转化缓慢,虽然新疆城市密度低,但单个城市人口密度大,工业发展未能吸纳更多的乡村人口转入城市,工业化没有起到推动城市发展扩张的作用,城市化滞后也影响了工业化。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动态评价,从动态分布情况看,新疆地区各城市经济区域的差异十分明显。在城市发展战略上,新疆城市化的发展应当采取非均衡发展模式,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内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都市区化已成为城市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城市人口增长和空间扩张是城市集聚经济的重要表现,而城市空间低密度、无序蔓延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桎梏。东京大都市区的发展历程表明,提高城市时空转换能力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视角和方式。尤其是大都市区轨道通勤体系的建立,能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压缩通勤时间距离,提高城市就业可达性,从而拓展城市集聚经济边界。回顾了东京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其"二战"后数十年间的积极转型,认为轨道通勤体系在提高其时空转换能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东京的成功经验也为我国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产业的区域集聚和规模集聚,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既为城市建设创造强大的动力,也为城市的发展积蓄后劲,增强城市的产业竞争力,促进城市的要素集聚,对城市发展空间的开拓起重要作用。一、余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4.
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本文利用数据包络(DEA)分析方法测算我国227个地级市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并建立分析模型,验证城市规模、空间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土地财政推动土地非农化导致城市规模扩张,户籍制度阻碍劳动城市化导致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这降低了城市空间利用效率,进而使得碳排放强度上升。我国可以通过纠正这种扭曲,提高空间利用效率、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强度从而达到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5.
丁峰 《上海房地》2013,(10):14-14
一、城市化的影响和结果 按照城市化的概念,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美国社会学家霍普·蒂斯代尔认为:”城市化是一个人口集聚过程。其发生方式有两种:集聚点的不断增加和单个集聚点范围的不断扩大。只要城市存在规模上的扩大或者数量上的增长,城市化的进程就在进行之中,城市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意味着从集聚性较弱的状态向集聚性较强的状态转移。”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级城市规模分布与集聚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中国划分为东部和中西部两个区域,利用中国地级城市数据,检验两个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和集聚效应的特点。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分布符合齐普夫定律,城市规模分布相对过于均匀,存在进一步集聚的空间和必要性。中国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城市规模集聚效应,东部地区的提升空间不大,未来的发展依赖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中西部地区的利用空间较大,可通过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来扩大城市规模,获取城市集聚效应,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3—2017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城市规模及其空间互动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包括:第一,全样本的估计结果显示,随着城市规模持续扩大,城市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是该正向作用会受到城市所处地区和资源禀赋的约束;第二,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更大的市场需求规模与更高的金融集聚水平是大城市拥有更多创新产出的重要路径;第三,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分析后发现,城市创新的空间集聚特征呈现正的显著性,同时当城市的规模越大时,其对周边城市创新的抑制效应就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空间相互作用、区位因子选择、功能空间替代入手,分析信息技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机理,探讨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城市在空间扩展、集聚运动、用地模式、功能分区、等级体系等方面所呈现的新变化和新景观,并提出中国城市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和调整空间结构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聚现象反映了现代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和提升区域竞争力。人才在产业集聚规模效应中起着引领和支持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通过形成规模经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引领城市科技创新等,有效推动了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促进了城市集聚扩散功能的发挥。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聚已经成为全球中心城市的重要特征。为适应中心城市特征的变化,同时真实地反映出经济全球化时代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规律性趋势,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对中心城市等级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工具对不同等级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估算。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等级中心城市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遵循从全国性中心城市向地区性中心城市依次递减的规律;全国性中心城市对相邻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而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平均影响显著为正;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地区性中心城市也对其他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将能够有效地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物流园区交通影响分析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永  王宁 《物流科技》2006,29(6):140-142
规划现代物流园区能增强城市空间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完善和用地结构的优化、调整.考虑到物流园区的规模和空间积聚能力,本文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交通影响分析以实现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最大效益.借鉴国内外交通影响分析的技术和实践就物流园区规划中的交通影响分析的特点、分析框架、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当前,绿色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生态效率的提升会促进绿色发展。基于Arc GIS和Geo Da软件平台,探讨金融集聚、产业结构优化对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检验了生态效率的空间自相关性,建立空间面板模型。研究表明:生态效率存在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金融集聚对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较弱,暗示着需要加强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和环境保护的力度;产业结构优化对生态效率提升作用明显,贡献度较高;增加工业污染治理力度、扩大造林总面积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有利于生态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城市网络化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主体形态,对于弱化各类城市的区域不平等和不平衡性以及实现城市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种认识,全面阐述分析了城市网络化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动力机制,并从初级、中级、高级三大阶段探讨了城市网络化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在对其中心城市结构、纵线结构和横线结构这一结构体系进行立体式探索的基础之上,从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水平、优化网络节点城市和城市群建设格局、建立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全面提升城市化各要素的利用效率四大层面提出城市网络化发展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标:考察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OP方法测度了制造业企业生产率,采用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相对于专业化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果更明显;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国有制造业企业效率提升的作用大于非国有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中小城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效果不明显。研究创新:将空间集聚外溢效应的衰减指数纳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指标设定之中,考察了不同城市规模和产业层级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企业生产效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价值: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降低碳排放了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标: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方法: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滞后解释变量模型对城市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并未产生预期中的碳减排效应,但显著提升了周边城市碳排放水平;金融业专业化集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以及环境治理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本市或相邻城市均具有明显碳减排效应,而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却显著提升了相邻城市碳排放水平;大城市、中小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与城市规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错配,从而导致其碳减排效应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研究创新:区分了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研究价值: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助于破解“稳增长、促减排”两难困境,有效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16.
城市是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基于异质企业集聚理论,利用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构建托宾(T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的分析结果显示:城市规模对企业的新产品产值比例存在显著影响,城市规模增长促进本地企业创新,但邻近城市规模增长带来一定的抑制效应;具体作用机制包含竞争性孵化和包容性孵化两条路径,不同孵化机制对不同生产率企业的影响存在差异;市场的竞争选择主要作用于低效企业,而高效企业的创新更依赖于城市的中间服务支持。各地区应增强产业政策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性、提升外部创新环境与企业内在特征的协同性、注重地区间城市化进程的协同性,充分发挥城市自身的市场竞争和中间服务对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培育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城市经济学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利用1993-2006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数据,引入数理统计方法,借助于Gls分析工具和SPSS统计软件,以住宅用地为例对市场改革进程中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的演变表现出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城市的一致性,理论模型能较好解释土地市场建立以来的演变过程;与理论判断相同,基础设施扩张尤其是交通条件改善,引致1999年之后住宅用地容积率空间变化梯度明显变缓;土地一资本替代弹性系数的上升说明,市场力量正在影响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的形成,且市场效率逐步提高,作用深度逐渐增强,将促进空间结构的优化和空间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区域空间结构优化重组政策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转型中区域空间结构动态演进过程的角度,分析了长江流域区域空间差异形成的多重因素,认为促进长江流域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积极推进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重组。针对引起长江流域空间结构差异化的具体原因,提出现阶段应结合不同层次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特征和空间关系机制,以城市区域为空间结构重组的基础性功能单元,构建集区域空间价值最大化、空间联系优化、空间竞争力重塑和空间创新能力挖掘等目标于一体的区域空间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金融活动普查数据库,构建了银行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研究了银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新产品创新的影响效果,并对其中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银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协同集聚水平的提升主要通过改善企业融资约束的水平和长期债务融资的获得,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协同集聚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创新具有异质性影响,其作用会因企业规模、所有制以及所在地区等因素存在差异。通过采用不同方法及样本的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研究结论为优化产业集聚演进、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的中国进入新城市时代,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剧烈。本文以济南市为例,探讨中国特大城市人口和经济的空间重构规律,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呈周期性涨落,各街区的人口变动较为明显且已出现逆城市化态势,人口分布不平衡且在空间上存在突变和周期性变动;中心城区的经济空间重构极为明显,第一产业空间压缩,非农产业空间转换剧烈,第三产业空间整合提升。研究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