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子政务给世界各国政府改革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必构建现代政府管理模式.从电子政务的概念入手,阐述电子政务的涵义及模式,指出电子政务对政务管理方式创新的作用,最后针对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改进电子政务建设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新历史环境下,信息、数字和网络等技术手段与政府行政管理相结合所产生的电子政务(E-Government)为政府管理机制的创新提供了一条现实路径和技术支持。如何运用电子政务对政府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了当前公共行政领域探讨的热点我国学者也多只就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机制的某一方面影响进行探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运用,全面、系统地开展对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机制创新关系的研究,对于政府管理体制运作及改革实践,都有很强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永建 《企业导报》2012,(1):154-155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脚步,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与政府变革相结合的产物,更是带动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根本力量。电子政务运动的兴起,给政府管理变革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政府管理呈现新的模式,并对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十五"期间,我国政府完成了多个以业务部门为基础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以各级地方政府为主体的信息化建设工程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从2006年开始,我国迈进了"十一五"规划,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化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新成果.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此基础上,电子政务将进入一个新的建设时期.  相似文献   

5.
在新历史环境下,信息、数字和网络等技术手段与政府行政管理相结合所产生的电子政务(E-Government)为政府管理机制的创新提供了一条现实路径和技术支持。如何运用电子政务对政府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了当前公共行政领域探讨的热点我国学者也多只就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机制的某一方面影响进行探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运用,全面、系统地开展对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机制创新关系的研究,对于政府管理体制运作及改革实践,都有很强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借鉴CRM理念打造我国电子政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户关系管理起源于盈利组织,但是其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同样适用于政府的公共服务。随着中国加入WTO政府的职能和形象也在逐步改变。电子政务开始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的新理念。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子政务借鉴CRM的动因,其次阐明基于CRM的电子政务四点服务理念,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创新电子政务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战略目标上,美国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表现为一种以服务对象为本位的电子政务,而中国地方电子政务则更多地表现为以地方政府管理者为本位的电子政务。从理论基础上来说,美国地方电子政务是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模型指导下的电子政务,而中国的电子政务则表现出完善官僚制的工业化模型特征。在建设内容上看,美国地方电子政务更多地表现为增强政府为公民服务的能力,而中国地方电子政务建设则更多投入到增强地方政府自身的管理能力上。正是由于从理论到实践的这种巨大差异,造成了中美两国在电子政务理念上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客户关系管理起源于盈利组织,但是其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同样适用于政府的公共服务。随着中国加入VVTO政府的职能和形象也在逐步改变。电子政务开始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的新理念。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子政务借鉴CRM的动因,其次阐明基于CRM的电子政务四点服务理念,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创新电子政务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正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理念,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通过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电子政务对我国政府管理创新的影响和作用,探索电子政务视角下我国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以期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和政府管理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互联网事业方兴未艾。而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也同样必须紧贴时代脉搏,将电子政务作为创新的主要突破点,为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的顺利实现做出切实的努力。党的十八大对政府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就电子政务的推广和展开做出了详细要求。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对电子政务和信息时代大背景下的政务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借此为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些许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即将来临。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政府办公部门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新的意识,迎接新的挑战,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新世纪到来。一、树立创新意识树立创新意识,就是要以改革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大胆探索做好新形势下政府办公部门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办  相似文献   

13.
电子政务中的公文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鹰 《企业技术开发》2005,24(12):85-87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新,文章从介绍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基本涵义及其工作流程入手,指出依靠网络技术对公文进行高效有序的电子化处理,是当今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详细阐述了电子公文流转的概念和功能模块。  相似文献   

14.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是指通过跨部门、跨地区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以实现公共服务和管理的政策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电子政务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有资产研究》2008,(6):39-40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工作,各级政府及各部委的电子政务工作都在逐步有力地推进。而国际国内对电子政务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刻的定义,这其中包括电子政务不是在原有政府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上使用信息技术,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改革和创新,电子政务的社会价值正在于支撑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行政效率、优化政府管理和提升公共服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黄虹 《价值工程》2010,29(18):222-223
电子化政府是国际上的通用概念,它的含义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程度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最重要的内涵和精髓是建构一个"虚拟政府",即跨越时间、空间、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电子政务"的直接含义就是一国的各级政府机关或有关机构以电子化的手段处理各类政府事务。电子政务的目标是为政府向社会提供服务过程中的"手段"上的保障,即电子政务是一种"以电子为手段、以服务为核心"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电子政务是一场深远的政府改革,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推进电子政务的关键。政府信息共享是指跨部门和跨层级的政府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在我国的政府体制下,条块分割和部门利益等因素阻碍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制约了电子政务治理理念的实现。文章详细分析了政府信息共享对于实现电子政务理念的重大意义,认为政府信息共享的推进要以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为前提。然后以顶层设计为分析主线,提出从信息资源共享的立法保障、推进体制、绩效机制等三方面的保障措施推进政府信息共享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日新月异。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迅速成为所有工业化国家对社会实施管理的技术手段。用信息化手段对计算机环境下的社会事务进行管理,是政府部门有效开展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条件。随着电子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政府管理信息系统逐步融为一体,并逐渐实现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的网络化,也就是电子政务。我国电子政务从9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以来,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和突破,先后规划和实施了金财工程、金税工程、金关工程等多个国家信息化系统。  相似文献   

19.
从近几年来电子政务工作开展的情况可以看出,电子政务工作为政府服务于社会提供了更加快捷的渠道。在电子政务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阻碍电子政务建设的因素,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因素就是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由于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而造成电子政务工作效益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解决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迫在眉睫。鉴于此,在探讨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总结加强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以期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工作有序、高效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政府新提出的概念,是政府治理模式的巨大变革,是政府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力量,依托大数据,开创政务服务新局面,创新政务服务新模式.为此我们以电子政务发展突出的四川省为例,四川位于西南地区,是我国电子政务的传统落后地区,但在此次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大潮中,表现特别抢眼,本文从推动供给侧改革、 提供公共服务、 发展智慧城市等角度出发,探讨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做法,对于政府治理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作用意义,同时分析给出四川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