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张诚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0):58-64
当前,城市化已成为推动乡村公共空间发展与转型的重要力量.在结构层面,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呈现出城乡公共空间资源配置错位、类型失衡和社会性缺失的趋势;在功能层面,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呈现出主体功能弱化、功能单一化和功能异化的特征.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优先发展的制度安排、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的转型、压力型体制下的政绩驱动、市场机制的扩散和嵌入以及传统乡村文化的消解是引发乡村公共空间萎缩的内在根源.重构乡村公共空间,需要在模式上构建多元合作机制、在结构上实现空间均衡发展、在功能上坚持实用价值优先、在文化上彰显乡村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对苏锡常乡村地区空间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了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带——苏锡常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锡常乡村地区的空间发展现状分析,对该地区城镇化模式和未来空间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4.
西方乡村转型基本遵循生产主义到后生产主义的演化路径,相应地,其乡村空间认知经历了从物质到表征、从客体到主体、从生产性到后生产性、从静态单维到动态多维的转变,并开始关注微观主体"人"的日常生活实践,重视乡村空间的整体性.乡村空间三重模型是乡村空间研究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同时关注乡村空间的整体性特征以及动态转型趋势.在全球乡村背景下,对西方乡村空间理论及实践应用的分析能为解析中国乡村空间内涵及转型规律提供部分启示.现阶段中国的乡村空间研究仍多聚焦物质空间等单一维度,"整体性"视角仍显不足.乡村振兴背景下,本研究尝试从"内涵认知、整体维度、时空特征、转型机制"逻辑构建中国乡村空间转型研究框架,以期为中国乡村空间转型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提供探讨,也为乡村空间规划提供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十九大报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布,近几年来建设美丽乡村,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村落中的公共空间作为邻里乡亲之间最重要的社交活动场所,它不仅是作为村民们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的空间,也是对当地人文文化和精神的一种体现与再生,更是人们情感上的一种依托。所以,研究乡村公共空间的建造,无疑对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助力推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基于新型城乡关系社会、经济和空间层面的内涵,分析了新型城乡关系导向下的乡村空间转型的趋向。结合苏南乡村空间转型,探讨了新型城乡关系下乡村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空间转型的隐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应对策略。认为,新型城乡关系导向下的乡村规划应注重"三生"空间转型的引导:生活空间注重功能更新与公共空间重组;生产空间注重农地集聚与内生增长;生态空间注重生态确权与生态管控。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培育乡村社会空间是实现村民自治的必要条件进行阐释和对皖北乡村社会公共空间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皖北村民自治的问题关键在培育乡村社会公共空间,并论证了培育皖北乡村公共空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裂变与再生:苏南乡村公共空间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空间—社会—制度"辩证互动的视角,将乡村公共空间嵌入到具体化的社会制度变迁场景之中,通过苏南乡村社会及其重大制度变迁的历时性追踪,对苏南乡村公共空间转型及其机制给予较为系统的诠释。发现,从全能政治背景下的政治性乡村公共空间植入,到国家权力抽离后自主性乡村公共空间的修复,到市场侵蚀下的乡村公共空间的衰败,再到新农村建设下的乡村公共空间重构,苏南乡村公共空间出现了数次翻转,其转型动力呈现出"政治植入→乡村自主→市场建构→行政主导"的变化。最后,作者指出,任何单向度力量都难以解决乡村公共空间的有效供给问题,寻找一条多方力量有机对接的机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0.
11.
每个村落都有独特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并通过承载它们的乡村空间体现和再创造其魅力与吸引力。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社会经济正在发生着剧烈变迁,乡村空间的重塑由此产生原动力,同时乡村空间也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乡村空间是与乡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也是关乎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朱家峪村为例,借鉴文化空间生产的理论,探讨乡村空间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时空修复”理论视角下苏南乡村空间分异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良伟  李广斌  王勇 《城市发展研究》2015,22(3):108-112,118
基于"时空修复"理论,为苏南乡村空间分异构建一个新的解析视角。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力量主导下的"时空修复"使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由村域尺度向镇域尺度、区域尺度不断跃迁。生产要素的集聚与分散对乡村空间分异产生深刻影响。从村社主导时期的乡村工业化,到市场推动下的乡镇企业改制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再到政府主导下"三集中"政策,苏南乡村空间持续分化与重构。  相似文献   

13.
以上海市大裕村为例,运用参与式乡村评估、景观格局分析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基于"用地—社会—经济"视角,分析政策主导下乡村空间的演变特征和机理.研究发现,该村相继经历缓慢发展、迁村并点和平移归并三个阶段,其用地布局从单一匀质转向区块布局,乡村居民点实现减量集聚、形态趋于规整;村宅内部空间分割加密.主导产业从农业转向多功能复合,村民生计实现多元分化.游客和外来人口的涌入使人口结构外来化,居住模式的分化推动社会关系陌生化.研究指出,政策通过调节空间资源和村民行为,促进土地、人口和产业要素的流动,从而推动空间演变.政策管控范围从"点域"拓展到乡村"全域",优化了外部动力;村民差异化的行为响应是空间多样分化的内部动力.最后认为,政策内容与村民需求的有效匹配是推动乡村空间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乡村空间变化较大,山地乡村因为地形等方面的限制,其空间演变具有不同的特点。基于GIS空间分析、聚落形态学等方法,分别从河谷区域与聚落两个层面对贵州省白水河流域1971~2015年内聚落时空演变的特征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河谷内村寨点数量大幅增加,新建村寨点纷纷向河谷平地道路沿线发展,村寨建设规模普遍大幅增大;聚落传统"山—水—林—田—村"的空间格局渐遭破坏,存在村寨外围大幅扩张与内部空心化并存的情况,村寨形态失控;按约前30年与后10年的分期来看,村寨数量增加与规模扩张的速度大幅加快,并且在结构上出现了明显的村寨建设集聚区。基于调研分析,提出当地村民生计模式的变更、生活方式的改变、群体心理的变化以及村庄建设管理失控等是如上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已从传统的藏书为主发展到以提供读者学习为主,图书馆提供的空间作为非正式学习空间,这使得空间成为一种服务资源,图书馆将从馆藏丰富作为服务能力的体现转变为图书馆以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而彰显自身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6.
麦当劳的空间消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人将汉堡、薯条称为垃圾食品。可是,以麦当劳为代表的西式快餐店为什么可以深深地吸引住广大消费者去消费这些“垃圾食品”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价值工程》2016,(23):287-289
光是神秘的,是人类能知的极限速度物,光与实体的作用形成了"影",光影使建筑的空间变得更为丰富,并对于建筑空间的塑造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光是建筑设计师不可忽视的要素,是一个空间设计的主体。正如路易斯康所说"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  相似文献   

18.
《企业研究报告》2004,(162):13-18
处于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在地理区域形成专业化集聚,使区域与区域之间也呈现出价值链的形态,我们称之为空间价值链。  相似文献   

19.
20.
研究目标:测算2010~2019年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分析各区各省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区域差异、分布动态演进及空间相关性。研究方法:熵权法、描述统计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研究发现: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整体上偏低但呈递增态势,四大区域中东部遥遥领先,中部、东北部和西部均在全国均值之下,乡村振兴五个一级指标中,生态宜居得分最高,产业兴旺其次,后依次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乡风文明;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总体差异但不严峻,总体差异主要源于由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差异所导致的区域间差异;各区各省份乡村振兴水平绝对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并无出现极化现象和收敛现象;乡村振兴水平存在鲜明的空间集聚现象,东部主要落在第I象限的高值集聚区,中部、东北、西部大部分落在第Ⅲ象限低值集聚区,其中有6个省份发生跃迁。研究创新:以政策依据、理论依据、现实依据构建了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指标体系,全面地从时空分异特征、区域差异、分布动态演进及空间相关性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价值: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廓清各区各省份优势和短板,为巩固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