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朱冶 《活力》2013,(4):124-124
纪录片是声画结合的艺术,它不仅仅为我们的视觉提供了直观形象,而且也为听觉提供了借助于想象、联想、情感等手段而形成的内心视像。尽管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人类从外部世界所获得的信息大部分是通过视觉得来的,但是通过听觉从外部世界所获得的信息从来都是不可缺少的。而解说词就是属于诉诸听觉的一种信息传递手段.它以电视画面为基础,在与画面的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加强的关系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发挥着叙事、抒情表意、结构、补充强化、提炼升华等诸多独特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张秋月 《活力》2012,(6):168-168
电视从一开始就以视听两种手段发挥其媒介的功能,画面和声音的有机配合造就了电视的特殊品格。电视的内容是通过声音和画面来进行传递的,人们在观看电视的过程中。又回到人对语言最初的直观感知阶段,即直接通过画面、声音来理解意义。对于一个电视工作者来说,掌握运用听觉手段和掌握运用视觉手段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3.
广播电台是声音的体现,是诉诸人们听觉的媒介载体。作为录音师在电台的作用,就是如何把高质量的声音讯号传递给听众,让人们听好广播。  相似文献   

4.
孙冬梅 《活力》2011,(6):208-208
在多媒体的冲击下,广播生存的挑战课题已经严肃地摆在广播工作者面前,为此,本文试就广播语言听觉化来探讨广播语言的创新走问,借此抛砖引玉。广播得以生存的主体是语言.即广播语言,它以声音信息为媒介诉诸人们的听觉,广播语言听觉化即由此而来。广播语言听觉化,概念是:广播工作者按照听觉规律反映现实生活的方式和过程。  相似文献   

5.
邓连昌 《活力》2011,(7):198-198
电视新闻是由语言、声音、画面三个要素组成,融合了报刊和广播的两大优势,既要考虑视觉通道,又要兼顾听觉通道,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的统一和补充,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采访要充分考虑电视新闻语言稿的特点。做到语言简洁、层次分明,通俗易懂,可传播性。要注意捕捉瞬间新闻信息、新闻背景采集和储备;采访提问的艺术水准,保证新闻采访质量;要突出新闻主题的画面拍摄与选择。  相似文献   

6.
从美国、澳大利亚和和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可以看出,听觉商标和其他视觉商标一同被法律保护。我国新修改的《商标法》并没有对听觉商标的保护作出规定,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音像制品业的迅猛发展,用声音作为商标也将会势在必行的。这样是听觉商标与视觉商标的特征、功能和构成一致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高双红 《活力》2011,(7):178-178
电视的本质是视觉的“画”和听觉的“声”有机结合的形象传播。“画”和“声”是视听艺术的两条腿、两个侧面、两个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承担着传播功能。从总体上来说,它们是相互配合的伙伴关系,两者缺一不可。电视中的声音包括语言(包含解说)、音乐和音响。声音的作用与地位在电视创作中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在创造“最丰富最复杂的视觉形象世界”的同时,创造“最丰富最复杂的声音世界”。  相似文献   

8.
图像时代是一个文化互涉、文化嫁接的时代,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交流互渗成为多元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90年代以来的小说文本为了更快地进入传播领域和消费市场,就要吸收借鉴影视剧本以"共生共存"。从视觉的角度看,作家运用文字描写色彩、展现画面;从听觉这一方面看,是声音丰富的表现可能性与视觉元素结合解读画面信息。"为耳朵和眼睛而写"在文本的表现就是语言具有视听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80%来自视觉,20%来自其他器官,画面是视觉的直接表现,影视艺术,始终是一种以视觉欣赏为主体的视听综合艺术.事实上,如果它失去了这种视觉艺术效果,无论是在声音、叙事、传情、氛围营造等各方面的感染力,都会不及广播、报纸等其他传媒的.所以,影片语言是以视觉艺术为主,以完美的画面与声音共同营造的氛围去吸引人、感染人的.因此,影片应该是用画面来说话,它是影片的基本,就如文字是文章的基本一样.画面运用得好也就好象文章中的文字运用得好,大家才喜欢看,呆板枯燥的语言,读起来很晦涩,好看的镜头能吸引人的目光,所以画面(镜头)是一个很值得去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是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声音题材来表现主题的,随着人们对电视这一传播媒体认识的不断深化,对电视新闻的策划、拍摄和后期制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受众心理、接近群众,接近生活,拍活作鲜电视新闻,最大限度地调动受众的视觉和听觉系统,造成更强烈的心理冲击,从而收到最佳的传播效果.这就需要创新意识在电视新闻的策划、拍摄和后期制作以及观念上都要如影随形.  相似文献   

11.
曲乘砾  尚莹 《活力》2011,(5):215-215
电视新闻是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声音题材来表现主题的,随着人们对电视这一传播媒体认识的不断深化,对电视新闻的策划、拍摄和后期制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受众心理、接近群众,接近生活,拍活作鲜电视新闻,最大限度地调动受众的视觉和听觉系统,造成更强烈的心理冲击,从而收到最佳的传播效果。这就需要创新意识在电视新闻的策划、拍摄和后期制作以及观念上都要如影随形。  相似文献   

12.
姜军 《活力》2014,(6):113-113
电视节目的可视性通俗来说就是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视觉感受,电视节目主要是通过相关画面和声音向人们提供现实事件的新闻报道,通过电视荧幕与观众进行信息交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可视性成为电视节目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胡春魁 《活力》2006,(5):122-122
景别是用二维平面来表现和反映三维立体空间的重要视觉方法,是组织,构思画面,制约观众视线,规范画面内空间,暗示画面外空间。决定让观众看什么,以什么方式看,看到什么程度的一种极有效的造型手段。它的存在形式,变化节奏和排列规律,构成了影视画面独特的叙述方式,表达方式和视觉效果。景别在画面中的作用,无论在叙事上,结构上.造型上以及视觉上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悦 《活力》2009,(11):50-50
视觉传达是人与人之间利用“看”的形式所进行的交流.是通过视觉语言进行表达传播的方式。不同的地域、肤色、年龄、性别、说不同语言的人们,通过视觉及媒介进行信息的传达、情感的沟通、文化的交流。视觉的观察及体验可以跨越彼此语言不通的障碍,可以消除文字不同的阻隔,凭借对“图”——图像、图形、图案、图画、图法、图式的视觉共识获得理解与互动。而色彩更是人们很熟悉也很亲切的一种重要的传达情感的方式,色彩的运用可以传达整个多媒体设计作品的感情基调,是喜是悲是愤怒或者是激昂。都可以用不同的色彩来传达。因而色彩在多媒体的视觉传达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判断一个人,不仅可以看他的外表,还可以听他的声音.判断一个品牌也一样,长期独特的声音传播,也可以使人们产生一对一的联想,并由此来认知、判断品牌. 品牌声音识别(Voice Identity),是企业通过规范、系统、独特的声音,来传播自己的品牌信息,从而产生消费者的听觉认知和记忆,达到区隔其他品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潘永明 《活力》2010,(10):175-175
电视拍摄中的亮点镜头。在采访过程中.不一定能被发现和掌握.习惯于套用通讯社、报社记者的采访方式.在现场不是认真观察、选择可以充分证实信息的事态画面,而是为印证文字找画面,填充文字稿和时间空白,忽视了对细节画面的捕捉.毫无疑问,这样的采访只能说明他对生活的感知只停留于简单化的观察.对问题的分析也只是借助于单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没有把客观现实看做多顶立体结构,没有形成一个立体生活的视觉空间和思维空间。所摄画面大多是可有可无现象的出现.电视片的可视性当然大打折扣。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捕捉亮点画面,进一步深化电视片主题。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报道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方式不同,它有其独特的构成要素,即事件现场的画面.电视可以通过画面把新闻事件的现场环境和气氛,以及事物的原貌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尤其是现场直播的多角度、多视点报道更可以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甚至胜过在现场.  相似文献   

18.
感官营销:“插位”新利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春艳 《经营者》2007,(13):80-82
那些包装精美绝伦的产品已无法抵挡消费者视觉上的“审美疲劳”,一些领先的品牌开始把品牌开发延伸到人们的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上。研究发现,品牌与顾客的感官接触点越多,它与顾客的联系就越紧密;一个品牌给予顾客的感官感受越多,其价格也会相应地越高。  相似文献   

19.
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与家用计算机的结合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强 《活力》2004,(8):172-172
哈尔滨市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这种改造对于每一个使用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视觉、听觉的变革,也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利用有线电视同轴电缆进行有线电视信号的传输,同时,进行网络连接,这对于每一个用户的电视机以及相关的硬件都有了很高的要求。现在,针对有线  相似文献   

20.
都市报的报道,尤其是其社会新闻的报道,说到底就是为读者讲述一个吸引人的故事。电视讲故事可以用精彩的画面,适配的声音,引人入胜。而报纸手段单一,只有文字和图片。所以,报纸记者用文字讲故事的功力,需远远高于其他媒体的记者。而报纸上故事吸引人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大量使用富有镜头感的语言,使用大量具有现场感的视觉体,从而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