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还能为企业引进实用型的专业人才,因此深化校企合作,对于学校、企业以及学生来说具有多赢效果。本文以我院与富士康公司校企合作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各种问题为突破口,分析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的作用,最后提出完善校企合作模式的具体措施,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不仅能够为美术专业的学生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还可以令校园中的教学方案与企业就业紧密联合,提高美术专业的社会工作能力,实现培养专业美术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16,(13):243-244
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院校都很重视校企合作,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更要重视校企合作教育。但目前我国校企合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困难,探讨应用型本科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和就业能力,转换教师的以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高校扩招以来,招生人数都在快速递增,大学生毕业人数也随之大幅度增加。但目前大学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基于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十分重要。就业教育要结合校企合作进行。因为校企合作一方面能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能够给企业输送人才。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就业联系校企合作进行阐述,分析我国目前在校企合作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意见,希望对于当前校企合作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南洋理工学院的校企合作是教学工厂的实践与体现,是学生成长、就业的重要手段,为学生就业零距离接触企业奠定了基础,是提升教师能力的重要载体。南洋理工学院的校企合作源于企业、用于企业;是有远见、战略性和双赢的校企合作;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校企合作i是适用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校企合作。当我们要借鉴南洋理工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时,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一是南洋理工校企合作的做法:二是南洋理工校企合作的典型经验:三是给我们的启示或思考。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成为高校及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及接受的主要模式。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企业的人才问题,可谓一种双赢模式。本文简单分析如何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希望能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孟静 《企业导报》2014,(16):48+86-48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文化软实力提升策略,是建立在职教集团发展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发展策略。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成为培养企业需求人才的摇篮,向企业源源不断的输送新鲜血液,为企业带来无限动力。企业为学院提供更多的学生实习、就业机遇。通过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发展模式,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院校推进学生就业的必要途径.根据笔者的创新教育实践,本文从引企入校、订单培养、校企共建、习训结合等方面,具体论述了职业院校如何通过校企联合办学促进学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可以参与到教学中,为高校学生就业提供更为专业的技能指导,同时也可以帮助学校解决目前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等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如何发挥企业与学校各自的优势,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改变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朱旦晨 《价值工程》2010,29(28):196-196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是职教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对相关专业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3,(10):277-278
校企合作是促进高职院校创新的有效机制,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一项重要举措。"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而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是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这是高职教育成败兴衰的决定性因素。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是学生一件大事,本文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属于应用类专业,对实践的要求高,要实现学生能够通过在校学习就能实现与企业相应的岗位零距离对接,毕业即能就业,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与企业保持密切的关系,高紧密度的校企合作就成为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必然需要.校企合作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非常重要,校企合作必须选择有效的方式使校企双方达到互赢,本文提出了一些方式以供校企合作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模式是培养现代化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深化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的模式有别于学历教育,它更加注重市场和社会对人才技能方面的需求,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人才教育教学中来,校企合作,共同立足于培养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模式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传超 《价值工程》2011,30(12):228-229
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就是要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使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相互融合,而校企合作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不但可以提升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能力,同时也为企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中学校与企业联合,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阐述新时期校企合作的现状,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探索性的建议,进而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作为企业与学校直接建立的合作模式,极具创新性,在各大中专院校等职业学校得到较好试行.但由于常见的传统校企合作方式单一,校企双方合作深度,广度不足,其合作成果的局限性,限制传统校企合作方式被大范围实行,致使校企合作模式对于解决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的作用未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发挥.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企业入驻校园促使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从而降低应届毕业生就业成本与求职风险,开拓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思维,积累创业经验,同时降低企业员工培训,招聘成本与员工短期离职率.  相似文献   

17.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政策性的引导,文件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目前还存在着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并指出用5-10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我国校企合作、校企人才供需对接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已迫在眉睫。本文基于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与上海华住集团通过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多元协同育人的经验与效果进行分析,从校企供需对接优势效应、打造就业育人平台的实效以及构建校企供需对接、就业育人模式的经验与思考三方面对校企合作就业育人的新模式进行探讨,期望能切实提高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8.
传统校企合作主要是通过资源互通方式帮助学生锻炼专业技能和职场适应能力,进入新时期,将党建工作纳入校企合作范围之内势在必行。借助多方主体的参与,高校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实习期间的教育管理断档问题,也能够将党建工作融入实践之中。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次从培养模式、沟通渠道、责任划分及考评机制等角度,深入探讨了校企之间建立联合培养学生党员制度的路径,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王小毅 《河北企业》2023,(4):135-137
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对于缓解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探讨院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以化解企业招聘专业人才和毕业生就业双重困难问题。通过调研校企合作共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运行情况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行业发展变化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措施: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加强专业教育,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多方协同,创新产教融合方式,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共建教学模式对于学校、企业、学生都具有积极意义,且随着产教融合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校企共建模式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在校企共建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校企双方合作不够深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依旧存在差距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等。因此,学校与企业要积极构建沟通机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健全学生考核机制,并不断提升教师的产教素养,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