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气候承载力作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测度,反映城市系统与气候系统之间互馈关系,其空间状态关乎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基于DPSIR和状态空间法,构建城市气候承载空间概念模型、气候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测模型,提出气候承载—空间适应方法体系;结合GIS,以厦门为具体案例城市,定性、定量、定位进行城市气候承载空间模拟分析,创建城市气候承载地图(UCC Map),判定气候承载—空间适应热点区域,进而提出城市气候承载—空间适应优化建议。以补充"气候变化"与"城市空间"相互调节适应的空白,为我国城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城市规划提出新的要求,即:通过人口、土地等资源的时空配置,最大限度地减小城市面临的潜在气候风险。本文从"城市发展如何考虑气候变化与风险管理需求"这一核心问题出发,探讨了气候风险、气候风险管理及适应型城市的概念和内容,指出在中国城市化提升阶段,城市发展迫切需要加强气候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基于国外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实践与经验,提出将适应与气候风险管理纳入城市规划,提出构建适应型城市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3.
以现代物流视角研究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与城市内部空间,在对相关的城市地理学、空间经济学、交通地理学及物流管理学等领域文献综述基础上,提出现代物流放松了原有城市空间理论"到最近处购买"的前提假设,由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到最终消费者构成的传统销售渠道已被改变。作者认为应从基于现代物流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研究、基于物流园区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基于批发市场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三个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空间结构均衡理论及在我国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洪 《城市问题》2004,(5):66-68
论述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均衡的静态模型及其经济学涵义,并通过我国城市地价和地租空间变化的实证研究成果,探讨了该理论应用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新产业空间的不断涌现、演化与发展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改变着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空间结构。国内外有关专家对新产业空间的产生与发展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做了相应的研究。新产业空间的演进带动了城市空间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对新产业空间和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的研究,来探析新产业空间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6.
1.前言在构筑中国城市科学理论大厦中,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一直是城市规划界十分关注和着力研究的主题。我国目前的城市化阶段与一百多年前的西欧相仿,西方国家总结的相应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和启发作用,但我们的物质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而且我们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及空间压力远比西方国家为甚。深刻分析这些差异,才有可能使我们在重构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河流水系与城市空间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流水系是影响和制约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自然环境因素.文章在回顾河流水系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我国水网城市①空间结构发展误区,对与河流水系融合共生的城市空间结构建构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并以南阳市城区空间发展研究为例,提出在城市河流水系生态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保护性利用河流水系复合生态功能,挖掘潜在边缘效应,融入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架构完整的城市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8.
城市土地空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及其演变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土地利用学等学科研究的核心与热点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开端,在未来近半个多世纪的时期中,将一直处于急剧突变进程之中.加强对我国城市土地空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根源分析问题.本文简要概括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分析了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在空间上的两种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主体、驱动力和驱动机制,以期为更好地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行政性分权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核心,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也均从不同角度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国城市的空间结构在共有国际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特点的同时,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正是对这一特征的探索,亦成为中国特色城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分权视角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正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本文在对分权和行政性分权做出界定的基础上,从权力的空间配置和政府的空间生产两个方面探讨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内在机制和外在动力,并总结了行政性分权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顾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通过城市交通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健康"生长"的有效途径,提出通过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TOD模式,以及适合中国特色的和谐城市形态和城市交通.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及其优化整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从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空间要素入手,研究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空间整合规律.研究认为,京津冀区域人口和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一方面,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呈现东南集中特征,另一方面,中小城镇分布以京广、京九、京哈铁路等为依托,呈现以北京为中心的强向心分布;城镇带分布大体可划分为京广线...  相似文献   

12.
基于UGB的杭州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为契机,从调查分析杭州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及"城市蔓延"等问题入手,借鉴美国俄勒冈州城市发展边界(UGB,Urban Growth Boundary)的理念和实践,提出了优化杭州城市空间结构的设想,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及管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中出现新的趋势,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以前相比,现有研究对大都市区和大都市连绵带这两种新兴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比较重视,郊区化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但是,在理论体系建设、中外比较研究、实证研究和多学科融合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  相似文献   

14.
论文认为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归根结底是微观经济主体,尤其是企业的生产行为和区位选择行为推动的。企业对生产组织和空间布局的不同选择,直接影响着两种不同的空间发展模式——集中化和分散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动了生产技术方式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演进,对企业区位选择、产业的空间布局,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和空间组织产生了重要影响,都市圈、城市群成为当今先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重要空间载体。  相似文献   

15.
大部分国家政府和学者都在鼓励通过规划和发展高密度的单中心城市来提高交通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当给定城市内部与城市间的人口分布,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因为平均通勤距离的缩短而更加环保。然而,当考虑到高人口密度会改变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模式时,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相互作用,发现提高人口密度的政策同时也会影响到商品价格、工资和地租,从而鼓励厂商和劳动力的迁移,而这种城市体系的经济地理重塑过程有可能带来更多的交通污染。一项针对单中心城市的高密度发展政策在多城市的区域尺度下产生的空间均衡效应可能是不利于生态环境的。  相似文献   

16.
李姣玉  何建军 《价值工程》2012,31(26):106-107
本文研究了位移和应力约束下桁架结构的尺寸优化设计问题。首先,基于Matlab的有限元分析和符号计算功能,采用近似方法得到位移约束的显式函数,再结合桁架结构应力约束的计算公式,构造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最后,采用Lingo和Matlab软件分别进行优化求解。数值算例的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优化结果完全一致,都能明显的减轻设计结构的重量,且方法简单,易实施。  相似文献   

17.
以港口空间结构为切入点,对山东沿海港口进行实证研究,运用Lorenz曲线和移动-分享模型定量分析其集聚程度和差距变动态势。并加以定性讨论,提出了沿海港市物流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2016年绿色发展指数,构建修正引力模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绿色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的研究发现:2008—2016年中国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显著,地区间差异在缩小但差异仍较为明显,且地区间的联系突破地理邻近效应,呈现为广泛复杂的网络关联和结构形态并趋于稳定。绿色发展空间分布呈现:以环渤海为主的“双向溢出”板块,主要体现出经济及技术外溢以及能源输入;以西南地区为主的“双向溢出”板块主要进行资源供给及接受技术外溢;以东部沿海省份为主的“主受益”板块,体现其绿色发展得益于西北及环渤海地区的资源供给,各指标水平较高且均衡,但板块外的溢出效应不明显;西北地区省份为主的“净溢出”板块,各方面发展均比较落后,主要对环渤海地区进行资源供给;陕西、河南作为资源密集型省份,其绿色发展受自身经济、产业结构等因素的限制,但因其地理位置居中,处于网络中心性最高的重要地位,与其他省份存在较广泛密切的联系,建议培育为新的绿色发展增长极;总体上,板块内部聚类明显,但仍存在板块内部分省份及板块间的互动不强,需打破行政壁垒,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板块间的技术、人才交流及资金流动,实现绿色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武汉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GIS ,对现阶段武汉市域城镇体系层次、等级规模及分布进行分析发现 ,城镇分布不平衡 ,沿城镇中心 (点 )向外围呈圈层分布和沿江沿路轴线扩展 ,卫星城分布也不均衡 ,重点镇不突出 ,集镇多而分散。用回归分析方法说明城镇分布的地域差异的原因 ,最后提出合理布局城镇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