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生态主义,又称绿色政治学、环境政治学和生态政治学,是发源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兴的政治思潮。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反对传统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突出强调人类整体利益和未来人类利益的新的绿色政治运动。确立生态主义观念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西方生态主义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由于全球环境的迅速恶化,使人类深深地陷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困境之中。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而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更是对环境、对资源、对生态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把农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反映在会计上,并使农业经济与社会、自然、生态和谐发展,这就是现实赋予农业环境会计的使命。本文正是基于此分析农业环境会计的现状以及对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
《国土经济》2004,(6):32-33
生态建筑学是研究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界生物共生关系的生态学,是探索地球上生命活动能够均衡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延伸于建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生态建筑学一方面把人类聚居场所视为整个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因而要求建筑物应当符合大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共生的规律:一方面把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体建筑结构和对人类产生影响力的有机系统,因而要求人类在建筑规划选址时,应考虑其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构功能和对人类的各种影响,从而合理利用、调整改造和顺应其建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熊缨 《中国审计》2009,(6):34-35
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在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严峻挑战,保护环境、优化环境质量不仅是环境部门的责任,也是包括审计部门在内的全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5.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环境污染就已存在着。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生态中心主义正在逐渐向人类中心主义演进。如今,人们正在呼唤生态中心主义的回归,期待人们在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之间作出理性选择,渴望环境法成为一部真正的“硬法”。文章尝试从价值观、制度设计、部门权限以及公众参与等多个维度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6.
生态城市不仅促进人类自身健康地进化、发展,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同时也重视自然的发展,生态城市成为能“供养”人与自然的新的人居环境,在这里人、自然相互适应、协同进化,共生共存共荣,体现了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李军 《民营科技》2013,(11):223-223
生态林业是一种现代林业的基本经营模式,是根据“生态利用”原则组织的森林经营利用制度。它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在促进林产品发展的同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甘良河 《活力》2012,(14):87-88
生态化城镇的建设,它摒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人类福利和生态后果的唯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向兼顾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持续发展的,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化城镇模式是人们对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这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是人类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开拓新文明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潘玥 《活力》2005,(9):94-94
本文阐述了东南沿海经济发展与红树林保护之间的矛盾。红树林海岸潮间带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服务功能,但却面临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退化与生态破坏,而直接威胁经济安全与人类的生存安全。在经济生活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注意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与人类健康若干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琬 《活力》2011,(18):61-6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实质是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定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一切社会经济发展都要依托这个基础。人类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人类健康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文明是人类健康的基本条件,尊重生命、提高健康水平已经处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突出位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观念、法制建设、偿还生态欠债等方面入手,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1.
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也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的认识。生态城市不仅仅要在城市环境方面体现生态学的理念,还要在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文化生活等诸方面体现生态学的理念。将生态学的理念全方位地贯彻到城市的发展过程,就需要有一个生态城市规划。本文从生态城市的环境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三方面论述了生态城市规划体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在现代生活条件下,人类正倾向于耗尽地球上的资源,从而给人类自身的继续生存带来了危机。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破坏或肆虐可能招致的后果,因而都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当作它们的立法原则。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对于农业一经济一环境三之间的关系理应处理适当,使湖南的农业能够真正符合绿色农业的要求,从而保障我们的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肖波  王嘉学 《民营科技》2008,(4):132-134
以珠江源区所处的特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区域性为背景,结合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概念与内涵,以社区可持续发展为理念,运用环境学,生态学,地学等理论基础和方法,通过深入地分析影响珠江源区的各种生态地质环境安全的内外机制,以人类社会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质环境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三者之间作用与演化机制,从理论上构建珠江源区的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安全性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韦钟展 《民营科技》2009,(9):214-214
建筑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因为人类大部分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建筑,所以,建筑的发展——建筑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完全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互相对应。人类在发展的同时,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进入以保护自身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和资源平衡为目标的生态时代。  相似文献   

15.
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资源税的“绿色”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一是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因为它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实施清沽生产和文明消费。二是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因此,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三是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均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并创造一个保障人们享有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可总结为三个特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孤立追求经济持续必然导致经济崩溃;孤立追求生态持续不能竭制全球环境衰退。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可以这样来判断:当人类总的生态足迹小于地球的生态承载力时,人类活动造成的资源消耗就可以被恢复;而当人类的生态足迹大于地球的生态承载力时。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就超过极限,这时人类就将面临灾难。  相似文献   

17.
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研究赵秀池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发展,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因此,环境问题正在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将通过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种种表现和原因的分析,论证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  相似文献   

18.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永太 《财会通讯》2008,(10):57-59
我国传统的财务管理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没有考虑环境资源的限制条件。在环境问题日益威胁人类生存、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的今天,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提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已愈来愈不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和微观活动主体,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价值工程》2020,(2):264-266
户外家具生态设计日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点也逐渐扩大,本篇论文主要写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紧迫性所带来的对户外家具生态设计的思考,发展生态户外家具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发展意义以及提出的户外家具生态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文明进程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与环境息息相关。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才能实现社会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