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8月24日。中国海洋石油大厦一间会议室里。刚刚从一场收购案大战中解脱出来的傅成王,打理思绪,接受了《中国企业家》杂志的专访。这是自8月2日,中海油宣布退出对美国第9大石油公司——优尼科的并购后,首度公开对国内媒体说话。  相似文献   

2.
8月22日,在中海油撤回其对优尼科的投标三星期之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国际公司签订协议.以41.0 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在政治压力致使中海油在美国失利之后,鉴于北京和阿斯塔纳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许多观察家预言中石油投标收购在加拿大注册的哈石油将会一帆风顺。此外,由于中石油的投标价格比投标前一日  相似文献   

3.
中海油的标本价值在于告诉中国企业,错误地评估了在西方国家商业交易的文化效应,就会遭遇来自商业以外的文化、政治、法律风险中海油竞购事件给我们许多思考和经验:怎么面对美国公众和美国政界的消极反应?这对未来即将走出国门、准备并购发达国家企业的中国公司,中海油的标本价值在哪里?  相似文献   

4.
面孔     
《英才》2010,(10):12-12,14
傅成玉再卸一职 中海油服宣布,继辞任中海油CEO后,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傅成玉8月26日辞去中海油服董事长及董事职务。原中海油服CEO刘健出任公司董事长,原COO李勇被任命为首席执行官。  相似文献   

5.
8月2日,中海油决定撤回以185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的投标。结果雪佛龙以总值170亿美元的现金和股份完成对优尼科的收购。在此,我们除了对中海油所遭遇的政治风险可能以法律行为的形式表现进行分析外,更想探讨的是.假使中海油收购成功,其将会面临的额外风险。这将有助于阐明上述石油天然气行业特有的诸多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6.
月度明星榜     
傅成玉:世界最有影响力人物“他过人的胆识开启了一个新时代。”2006年1月2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对于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给予了高度评价。由于参与了出价收购美国石油业巨头优尼科公司,54岁的傅成玉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5年度14位世界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2005年6月,中海油发起了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收购交易:斥资185亿美元与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竞购优尼科,最终美国不惜修改能源法案,将中海油挡在了竞购成功的门外。2005年8月2日,傅成玉选择适时撤出并购。尽管收购优尼科公司宣告流产,但在2006年1月9日,中海油宣布…  相似文献   

7.
<正>2005年8月2日,中国第三大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宣布撤回对美国加州优尼科公司的竞价收购。早在今年3月,中海油就开始与优尼科高管对收购事宜进行了接触。是次收购中海油不只是在时间上介入得早,在收购条件上也是极尽优厚,承诺以每股67美元的价格采用全现金方式收购,总价值约190亿美元。与竞争对手雪佛龙现金加股票的收购方式相比溢价约15%;如此大手笔的收购在国际上也是颇为引人注目的。同时,中海油承诺,将尽可能保留优尼科全部雇员,并希望留住美国的管理层和经营团队。相对于雪佛龙此前宣布可能在收购成功后出售北美内陆和亚洲电厂资产,并且在美国展开裁员,中海油开出的条件显然对管理层和股东更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2007年12月21日,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中海油")《内部审计手册》正式通过专家评审会审查。该手册是中海油审计监察部独立完成的第一部具有中海油业  相似文献   

9.
2002年11月20日,编号为2883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旗下的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服)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市场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当天香港联交所成交量最大的一只股票.这也是2002年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最成功的股票.中海油服的成功上市,不仅为国企存续企业的发展指出了道路,而且也对深化国企改革产生了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1.宣传和游说。在中海油竞购优尼科中,中国企业第一次尝试了在美国主流媒体上进行宣传的做法,阐释了中海油是出于商业目的而非政治需求,虽然它们没有取得预期中的成效,但已经具备了开拓意义。如果中海油早一年将自己介绍给美国人,结果是否会不一样呢?  相似文献   

11.
从2005年8月2日中海油宣布退出收购优尼科到10月27日中石油宣布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短短两个多月内我国跨国并购舞台接连上演两场“大片”。尤其是当中石油顺利完成总值高达41.8亿美元的中国企业最大海外收购时,这其中确实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回味和反思。  相似文献   

12.
1中国人应该如何评价中海油此次并购?“我们不能按西方常规的MBA教科书上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这次并购。”《中国企业家》: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这件事情,根据我们的观察,国际媒体的报道正面的比较多,但是国内媒体和  相似文献   

13.
面对WTO 挑战,企业如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清醒地科学地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体系?8月22日至25日,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在鞍山市召开了“WTO 挑战与中国企业文化应对暨企业文化社团会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家》2007,(23):108-108
[本刊点评]当年凭借收购尤尼科而一鸣惊人的傅成玉,如今正积聚力量,准备下一个大行动。傅成玉喜欢给人讲一个故事:2005年中海油收购尤尼科未果后不久,中海油的一位员工在欧洲某国出差。一天天色已晚,他结束工作后又累又饿,想找个地方吃晚饭。偏偏那个国家的饭店下班都早,他找来找去,终于发现一家小小的中餐馆。老板正准备打烊,对他爱搭不理。他和老板套近乎,说是中国什么公司的,来这儿出差。老板惊问:是收购美国尤尼科的中海油吗?  相似文献   

15.
重组迷离     
通过重组救活中国航油(新加坡)而不是任其破产,是一个能够满足各方利益的选择。中方保住国有资产、新方挽回国际声誉、股民不必血本无归、航油集团卷土重来、淡马锡名利双收、戴罪立功者荚长斌全身而退、而陈久霖,至少也会心中释然、少却遗憾。 方向清晰,路径却难免曲折。其实到记者采写此稿为止,这还是一次很难看得通透的重组。中新两国能否保持默契?淡马锡会多大程度地涉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方可有作为?重组本身如何为中国航油发展埋下契机?陈久霖最终命运如何?如此种种都是悬而未决的命题,处于各方力量的博弈之中。  相似文献   

16.
人事     
大部分美国媒体所担心的,(是)我们会把美国的资产运回中国。这种担心显然是错误的。从经济效益上来说,将位于美国的油气资源运回中国很不理性,因为美国仍是全球最强劲的消费市场之一。——中海油总经理博成玉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称,中海油不会将美国能源带回家  相似文献   

17.
企事     
<正>傅成玉盘点中海油并购败因 呼吁政府统一协作 “政府职能部门不要各管一摊,否则中国 企业很难在海外收购中取得胜利。” 中海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日前在“2005沪 港青年经济发展论坛”上直言不讳。此话既是对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的落败所作的“总结”,更是 对该公司正在进行的海外并购所作的“预言”。 眼下,中海油正就澳大利亚高更气田的收购与雪 佛龙展开又一轮谈判。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企业家》2003,(8):78-78
承载着中国汽车业光荣与梦想的“红旗”之路会延伸到何方?1958年8月1日,试制出第一辆“红旗”高级轿车,9月28日,第一辆“红旗”检阅车装配调整完毕,当夜送京向国庆9周年献礼  相似文献   

19.
8月31日,对于中国的房地产业来讲,将会是个永远难以忘记的日子,这一天是协议出让土地的大限之日。自土地"4号令"出台后,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就经历着一场洗牌过程。而自今年4月底以来国家一连串的关于土地的通知和意见,就如同催化剂,加快了这一过程的速度。面对8月31日的大限和这一连串的土地政策,北京的房地产业将何去何从?今后的发展走向如何?为此,本刊三位记者采访了与房地产业相关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部分开发商,请他们谈谈对此次土地政策的看法、土地政策对北京房地产业的影响,并预测今后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20.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单纯以经济收益而言短期内很难获得理想的回报,甚至可能会在一段时间拖累中海油的业绩历时7个月波折,中海油2月底终于宣布完成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交易,交易总对价约151亿美元。中国企业最大一笔海外并购尘埃落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