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农民工流动就业趋势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流动就业已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不容忽视的就业形式,进城农民工成长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民工流动就业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2.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首先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完成,如果能很好地解决区域内的农民工流动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民工迁移成本,缓解社会压力.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在该区域就业.该地区内农民工流动的特点,表现为大部分的冀北农民工跨省流入京津两地.本文从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区域的二元经济结构、收入差距等方面,分析了该都市圈内农民工流动趋势,并时农民工转移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19,(19):294-296
随着城乡协调发展的不断推进,农民工群体的流动抉择变得日益重要。作为二元经济结构的协调主体,其群体特征的改变反映了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据此,本文梳理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及农民工群体去留决策的关键因素,以期理清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动向,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主要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影响农民工流动的各个因素,揭示了中国农民工流动的现状,阐明了未来中国劳动力的转移将呈现多元化,并且转移的方向为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收入不断增加。在广大农村,因为人口流动不再受到限制,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一方面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收入。但是在现阶段,由于身份问题和经济问题,农民工在城市还是弱势群体。在当前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提高农民工朋友的理财意识,确保农民工的血汗钱能够保值增值对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农民工进行界定,然后分析当前农民工的收入即近几年的工资变化情况,探讨当前农民工理财现状,指出了提高农民工理财意识的重要性,并对农民工理财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歧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下,我国农民工人数和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社会转型中的特殊群体,对我国经济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然而,在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矛盾日益突显,其中由于大量农民工的涌入带来的城镇治安、环境问题,导致歧视问题严重化。文中从两个角度提出解决措施,以期改善农村劳动力的待遇,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的突出矛盾是人多地少,近年来一直有约8000多万农民工流动在城乡之间,随着入世后我国“三农”问题以至经济结构全面调整的深化,应当对农村剩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新特点与新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目前专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在我国现有的1.5亿跨省流动农民工中约占60%,总数约为9000万人。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劳动力市场和产业工人的主体,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工作初衷、工作经历、工作现状,研究其职业流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流动特点、流动原因、流动途径方面与老一代农民工明显不同。针对流动中存在的问题,从新生代农民工个体自身、企业、政府提出了建议。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用资源获取、政策争取和行动鼓励等介入方法,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开始在城乡之间大规模流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一轮增长期,近五年来,全国农民工每年增加600万至800万人,大量跨地区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于与此同时,在庞大的流动群体中,第二代移民随之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问题也相继凸显。流动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民工子女没有现居住地户籍,因而很难享受到与当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据笔者了解,很多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最担心的事情即是子女受教育问题。如果把子女送回家乡入学,则无人监管;带在身边在当地…  相似文献   

11.
<正>2021年,我国人口总量达到顶峰,劳动力市场整体供求关系逐渐从人口红利下的无限供给向人口达峰后的有限供给转变,由此提出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的要求。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挖掘人力资源潜能仍需消除制度性流动障碍,促进和保障农民工向高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和部门流动。  相似文献   

12.
王静  王欣 《城市问题》2014,(1):89-94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城市就业经历了不同阶段,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依据多方面数据以及不同时期的政策倾向和时代背景,对不同阶段的农民工流动总量变化及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基于数据分析及时代特点将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着重对现阶段农民工城市就业的特征进行了剖析。现阶段的农民工城市就业,呈现出省际流动减少且举家外出流动的特征;在年龄构成上,30岁及以下人员所占比重明显减少。针对现阶段农民工城市就业的特点,提出了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现代化产业工人的主体。虽然我国目前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但是农民工总体参保率仍然不高。本文从当前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状况、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切入,找出原因,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军 《中国就业》2006,(8):48-50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到90年代已经替代乡镇企业成为农民工职业流动和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如今这个群体人数已发展至近1.3亿。农民工进城已然成为一股大潮,作为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在我国城市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工大量返乡,形成“返乡潮”。文章对农民工城乡流动模式及形成的“缓冲带”进行探究,指出:特殊时期的农民工城乡流动模式下的“返乡潮”在使农民工大量失业,农民增收放缓,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受挫,城乡差距扩大的同时,也对经济的发展形成一个明显缓冲弹性空间,对缓解就业压力;防止欧美“城市病”;促进农民创业;重构城乡关系;降低经济衰退等方面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民工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劳动力市场,多数农民工往往是单独流动而非举家迁移,由此导致农民工工资收入被分割为城市个人消费部分和农村家庭消费部分。这种分割增加了农村收入但减少了城市总收入,滞缓了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此外,农民工的单独流动导致城市化的滞后,也影响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高艳  牛静 《企业技术开发》2010,29(1):69-70,74
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工大量返乡,形成“返乡潮”。文章对农民工城乡流动模式及形成的“缓冲带”进行探究,指出:特殊时期的农民工城乡流动模式下的“返乡潮”在使农民工大量失业,农民增收放缓,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受挫,城乡差距扩大的同时,也对经济的发展形成一个明显缓冲弹性空间,对缓解就业压力;防止欧美“城市病”;促进农民创业;重构城乡关系;降低经济衰退等方面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10年来,农民工跨区域流动就业已经发展到了1亿人左右,涉及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我国“十一五”期间及21世纪经济发展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2004-2005年,我们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中国农民工现状的实证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农民工合理流动的长效机制,实现我国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和节约型农业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19.
何平 《中国就业》2006,(7):12-16
工业化、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过程必然要求农村劳动力即农民工向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就业。大量农民工离开乡村跨区域流动,一方面增加了自身的收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找到了出路,避免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的极大浪费,同时,也为城市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急需的劳动力,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从统筹城乡就业、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角度看,必须解决往返于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以建立统一的市场秩序、促进农民工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20.
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重要的生力军,而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权却不尽人意,他们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地带。笔者根据我国农民工自身特点和社会保障现状,提出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基本思路:须转变思想观念;须对农民工分层分类;要分清轻重缓急;进行网络化管理,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险管理的转移和连接机制,最终为农民工获得公平的社会权益寻找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