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基本观点是,让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分享尽可能对应起来。由于享有剩余索取权实际上就意味着承担风险,而享有剩余控制权则意味着制造风险。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基本原则,体现于现代企业中,则表现为现代企业所有权安排合约的基本框架———企业剩余控制权安排给企业经营者享有,而企业剩余索取权则安排给股东与经营者分享,在这样的前提下,既能给股东提供选择与监督好经营者的激励,又能给经营者提供努力行使好剩余控制权的激励。一、大股东的非合作、非持续发展行为下的剩余控制权现代企业理论在关…  相似文献   

2.
剩余索取权的应然配置是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合法性的配置。有利于公司绩效水平的提高是剩余索取权配置的合理性标准,这要求企业控制权安排与风险安排相匹配以保证控制权的有效性;客观公正是剩余索取权配置的合法性标准,这要求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应该与风险配置相匹配。  相似文献   

3.
剩余索取权的应然配置是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合法性的配置.有利于公司绩效水平的提高是剩余索取权配置的合理性标准,这要求企业控制权安排与风险安排相匹配以保证控制权的有效性;客观公正是剩余索取权配置的合法性标准,这要求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应该与风险配置相匹配.  相似文献   

4.
代理理论认为,企业所有权就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配置机制,企业的最优激励机制实质上就是能使剩余所有权和剩余控制权最大对应的机制,最优的安排一定是经理与股东之间的剩余分享制,股票期权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5.
张萍  幸倞 《财会月刊》2005,(2):24-25
剩余控制权是指在契约中没有特别规定的活动的决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对战的是剩余索取权。企业剩余索取权是指对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如原材料成本、固定工资、利息等)后的余额的要求权。  相似文献   

6.
所谓企业治理,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即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安排的契约,是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企业家才能与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家才能是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也是一种稀缺的人力资本。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是各种权利组成的权利束,它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企业家自身和企业的产权制度安排。由于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程度的多样性和企业家人力资本剩余产权的存在,所以企业家应该享有企业剩余产权,即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相似文献   

8.
王明夫 《中国企业家》2003,(9):C001-C001,C0010-C014
上文已揭示:第一,所谓“雇佣”问题,也就是企业所有权配置问题.具体说就是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归属问题。第二,“雇佣”关系不是存在于  相似文献   

9.
企业在本质上是一个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一定合约下形成的组织体系。由于对剩余的索取形成对企业的相关人员最有效的激励,因而对剩余索取权的安排,就成为与企业效率密切相关的问题。企业要提高其成员的积极性,必须形成成员的自我约束机制,而自我约束的动力来自风险与收益的对称。一般来讲,控制权、岗位责任及风险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应,是最优的企业制度安排。现代企业中股东、经理、员工共同承担了相应风险,也应共同分享剩余,共同参与所有权的分配,而前提是股东、经理、员工应相应地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因此 ,引入员工持股对优化法…  相似文献   

10.
经济责任审计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股份公司通常是从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激励和监督这两个方面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本文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国有企业中经营者的激励与监督问题,从而进一步剖析经济责任审计的成因。在现代企业中,激励问题是通过企业所有权的安排来解决的。这里的企业所有权是指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是相对于合同收益权而言的,指的是对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如原材料成本、固定工资、利息等)的余额的要求权。事实上,在企业理论的早期文献中,经济学家就是以剩余索取权来定义企业所有权的,后来也有学者将企业所有权…  相似文献   

11.
华人社会盛行的诸子析产制是代际传承中分裂家族和家族企业的根本原因吗?本文通过剖析香港新鸿基地产控制权争夺事件的案例发现,在代际传承过程中分离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集中配置剩余控制权并未根本解决上述问题,原因在于这种产权安排造成了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不对称,甚至控制权反向控制剩余控制权的情况,在代际传承导致家族原有内部治理...  相似文献   

12.
经营者激励的六条基本线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应将健全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实践奠定在以下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的指导之下:一是企业控制权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应该相对应、对等,对于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经营者只能通过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形成激励约束机制,才能将其努力诱导出来,从而克服道德风险;而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必然要求企业所有权的分享。二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现代企业已经不仅是一个物质资本的合约而是一个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同的合约,从而现代企业治理应从原有的“单边治理”转向“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相结合。三是企业产权激励机制作用有…  相似文献   

13.
德国公司的共同治理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传军 《经济界》2003,(2):81-85
一、引 言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已经成为当前“企业改革的中心议题”,是企业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一般来说,公司治理结构是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企业的目标、行为,以及在企业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应商和用户当中,由谁来控制企业、怎样控制企业,以及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主体之间分配等。按照现代契约理论的观点,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的契约,企业所有权包括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客体,治理的功能是权、责、利的分配,治理的起因是产权的分离。治理模式有效率的前提是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分布。  相似文献   

14.
古典企业理论与新古典企业理论都仅从企业的生产性角度出发,讨论企业的效率(组织租金)的最大化问题。然而,完全拥有企业所有权包括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古典企业家面临来自两方面的困境:生产效率问题与交易管理问题。从生产性出发,企业边界的扩张引致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分化;从交易性出发,企业又面临着节约内外部交易成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导致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存在,使得公司治理成为必要。理论上公司治理是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要有对应的企业制度安排;实践中公司治理是指董事会等结构安排,包括独立董事、内部审计的任命、授权,以及恰当的股权结构安排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现代企业理论是公司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契约是不完备的;所有权安排是重要的。公司治理则更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与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股份制改革是我国企业改革的方向,公司治理改革则是股份制改革的核心。按照现代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我国公司治理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激励问题和经营者选择问题;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均衡问题;要使经理的补偿收入同公司经营业绩相联系。  相似文献   

17.
张栋 《财会月刊》2005,(1):12-12
所谓利益相关者,一般是指那些与公司存在直接和间接利益关系,并享有合法利益的组织或个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应是一个承担社会责任的组织,它必须服务于广泛的企业利益相关者。该理论对“股东至上”这一基本假定提出挑战:①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剩余”作出贡献,企业的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应平等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形式应当变革,人力资本也应分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契约理论、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双因素论和分享经济理论等为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带来的激励等积极效应则进一步说明了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必要性。而要使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成为现实,还需要从完善市场机制等几个方面入手,创造适当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9.
唐红 《会计之友》2008,(16):83-85
合伙人之间的充分信任是合伙合约赖以存在的基础,但合伙合约订立后,有限信任是维系不同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前提,合伙事务所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代理问题,解决的基本原则是将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尽可能地对应起来。  相似文献   

20.
一般研究认为,法人产权制度是导致企业代理问题产生的根源,然而,按照现代企业契约理论,其真正原因更在于契约的不完备性。企业代理问题是各利益相关者对因不完备契约而产生的剩余控制权的竞争。本文分析认为,企业金融契约安排是一种融资治理机制,是对与企业所有权相关的剩余控制权的配置,表现为界定所有权的一个动态“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