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和动态演进特征成为推动数字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通过构建包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维度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核密度考察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和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差距显著,总体呈北部、东部、南部沿海经济区发展水平高,东北、长江中游、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发展水平居中,黄河中游、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发展水平较低的格局.鉴于此,应加快制定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战略,依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体系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城市群为单元的区域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区域发展正在由"带状"转向"块状",区域经济正在由省域、行政区经济转向城市群经济。基于2002—2013年城市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VAR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法实证考察了中国五大国家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呈非均衡态势,由基尼系数刻画的经济发展相对差异呈总体下降趋势;(2)长江中游、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区域内差异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他城市群区域内差异呈总体下降趋势;京津冀与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区域间差异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他城市群区域间差异均呈总体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10%显著性水平下,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对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具有单向溢出效应,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之间存在两两双向溢出效应,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之间无显著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标: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等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方法:利用2014年3月~2015年12月蚂蚁金服大数据平台公布的城市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月度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分解,采用空间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进行检验。研究发现:2014年3月~2015年12月,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总体区域差异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珠三角城市群内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差异最大,地区间差异是导致互联网金融区域差距的主要来源,互联网金融发展呈现出典型的σ收敛。研究创新:揭示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来源,对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进行经验检验。研究价值:对于缩小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促进城市群互联网金融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院为了考察“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文章采用TOPSIS 方法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以农业和矿产采掘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缓慢,而以出口贸易和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则相对较快.最后根据测度结果进一步将八大经济区归类为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建设是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群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中游城市群因其区位优势独特、人力资源充足,从而成为我国推行新型城镇化后首个跨区域的重点开发地区。为了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发展情况和区域差异,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六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市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综合得分最高的是武汉市,整体城镇化水平发展最好的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大型城市相较于中小城市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面更占优势;各地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各城市群里省中心较高、边缘地区较低的结构状况。  相似文献   

6.
区域政策是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12年底,沿海地区共有12个“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由于这些“新区”在发展目标、规模、自然资源以及科技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从而使其所实行的开放开发政策有着很大区别。比较这些差异,对于完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政策,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跨越发展,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合理界定公共资本内涵及统计范围,运用永续盘存法、“年龄—效率”函数谨慎测算1985~2013年中国省际生产性公共资本存量,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探讨公共资本投入效率的变化趋势、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共资本投入效率自1993年以来显著提升,并逐步替代技术进步成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首要来源;沿海地区公共资本存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长江中游、西南和黄河中游地区公共资本投入效率增速相对较快,西北地区公共资本规模及效率增速均处于落后状态;财政分权与公共资本投入效率增长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科技与金融是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提升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对加速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八大经济区为区域研究单元,以省级行政单元为基本空间单元,构建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Theil指数等分析方法,探索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水平及其空间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我国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效率与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其中科技创新水平处于相对低位,提升空间较大;从八大经济区层面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最高,同时,各地区间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差异处于不断下降趋势,但区内差异大于区间差异。最后,针对如何使科技金融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地区经济的差异性也不断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相关的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实施,使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逐渐上升。总体而言,现在东部和沿海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缓慢,而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李煜  骆温平  刘华荣 《物流技术》2014,(19):141-143,158
运用2004-2011年的面板数据,结合数据包络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八大经济区物流业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两者的关联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除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经济区外,其他地区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低于制造业;技术进步是影响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东部、南部和北部沿海经济区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水平较高,西南、长江中游和黄河中下游经济区次之,东北和大西北两业联动水平最差。  相似文献   

11.
经济增长收敛是协调区域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基于经济增长收敛分析框架,使用全国267个地级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探析数字经济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并加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高创新发展能力、改善资本要素错配情况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数字经济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时呈现明显的地理空间差异和政府财政能力差异,对西部、北方、非沿海城市和财政自给率较低的城市经济增长收敛效应更加显著。应继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增长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标:揭示我国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收敛性。研究方法:采用生产函数法测算出1993~2019年全国、分区域和分省份的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揭示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的区域差异,进一步借助收敛模型、普通面板模型、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在样本期间呈波动下降趋势,且平均值由东向西呈梯次降低态势。除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外,全国整体以及东部、西部地区均呈上升态势;三大区域间差异也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产生如此差异的最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次之,超变密度最小。就收敛特征而言,仅东部地区存在显著σ收敛;全国和三大区域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在后者时收敛速度都相对更大;然而,进入工业化后期后,全国整体的β收敛趋势已不存在。研究创新:较早聚焦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刻画并测度其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检验其σ收敛、β收敛,探究促进收敛的影响因素。研究价值:对于缩小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的区域差异、促进区域间网络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汽车市场面临需求阶段和制度双重转变期的背景下,通过对中国汽车需求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中国汽车需求中长期增长的前景与区域分布将呈现如下特征:三大沿海经济区依然是全国汽车保有量最集中的区域,但增长速度将会明显回落,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增速回落最明显;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经济区保有量也相对较高,但增速也将呈现回落,但回落幅度会小于沿海地区,并且长江中游经济区保有量增速将在2016年前后超过黄河中游经济区。东北和西北经济区保有量规模在全国依然较小,但增速下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数字经济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并基于中国城市群2010—2020年城市层面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着重探究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数字经济释放城市经济高质量红利的重要中介因素和门槛因素。数字经济红利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红利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红利最大,成渝城市群次之,长江中游城市群最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合作共赢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城市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江西加快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西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政策路径在于强化区域合作、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以及发展城市经济。因此,江西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积极努力:承办下届长江论坛;积极推动昌九一体化的开放式发展;着力推进江西与长江中游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数字经济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研究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搭建数字经济发展测评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测量体系,通过对长江经济带2010-2019年相关指标数据的搜集,测算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对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的整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均衡,数字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针对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助力经济增长给出了管理层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加速开发河北沿海地区是释放环渤海资源优势,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打造我国经济新"增长极"的战略举措。文章运用经济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技术解析河北沿海地区的经济空间分异态势,进而根据产业空间分散度以及部门专业化水平分析区域产业的扩散与承接。结果表明,河北沿海地区的经济空间分异态势主要表现为多中心性和"非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产业空间分散指数变动趋势较为复杂,扩散与聚集并存;该地区对京津的产业承接应该以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同时提高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食品制造业等产业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自1988年初由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确立以来,经过几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已经得到更为准确的认识和更加有力的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利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贯彻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对于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和带动全国经济的振兴与繁荣,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农业是我国沿海地区的基础产业。关于沿海地区农业发展战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认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综合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12个指标,对辽宁沿海县市(区)进行基于PCA的因子分析,并计算其经济发展水平的总得分值,发现辽宁沿海地区大体呈现两端的经济发展明显好于中间部分,城市经济发展明显好于县域经济,大连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好于其他地区等特征。最后,结合沿海各地发展趋势,探讨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产业转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格局的重要因素,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伴随着制造业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消费品制造业区域转移的特征有利于分析产业特性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消费品制造业空间转移总体上呈现先向沿海地区集聚后向内陆地区扩散的特征,并遵循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变化趋势。分行业来看,劳动密集程度高、集聚程度高的行业,其空间转移发生得也较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