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河南省漯河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3937份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利用GIS和多元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了城市居民职住分离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漯河市居民的平均职住距离为5.9km,通勤距离在5.9km以上的样本比例高达47.32%,职住分离现象比较严重;同时,从居住地的角度可以发现,居民的职住分离现象在交通小区的尺度上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异:中心城区的职住分离情况明显好于郊区,就业主导型小区明显好于居住主导型小区;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职业、收入、家庭人口数等居民社会经济属性以及居住地的交通小区类型都是产生职住分离的影响因素,其中小区类型是非常显著的影响因子,居住主导型小区职住分离程度最大,就业主导型小区职住分离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近郊大型居住区居民上班出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北京市近郊的两个大型居住区--回龙观和天通苑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了有关居民上班出行的原始数据.基于对职住空间关系、上班出行距离、上班出行交通时间和预留时间的分析,探讨了两个大型居住区居民上班出行的基本特征,认为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住分离",加强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才能更好地满足两居住区居民上班及其他出行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就业和居住空间的合理布局越来越成为影响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微观数据,利用考虑了最小化通勤距离的职住空间分离指数,以区县为城市内部研究单元,测算了中国地级以上280个城市的职住分离程度,并通过建立计量模型估计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在替换了效率指标、职住分离测度方法以及考虑滞后效应后,该负向作用依然稳健。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能够减弱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负向作用。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负向作用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4.
基于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采用加权标准差椭圆方法,研究了2004—2013年北京市15—60岁居住人口的职住空间格局、动态演化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北京市15—60岁居住人口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有所加强,就业人口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则不断减弱,北京市职住空间分布格局差异程度在明显降低。分区域看,2004—2013年城市非核心区职住空间分离情况明显得到改善,并带动总体职住空间关系趋于平衡;从行业看,与居住人口空间格局变动呈相反方向,北京市绝大部分行业空间聚集度在逐渐降低,由城市核心向边缘区域扩散,促进职住空间关系逐渐趋向平衡。未来北京市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发展定位,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多中心的居住格局,通过多措并举优化城市的职住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城市的职住分离导致居民就业可达性失衡。为了弥补以往居民就业可达性与个体收入因果关系研究的不足,使用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和2013年长三角地区社会变迁数据,在控制了居住自选择条件下,研究上海都市区以街道为空间尺度的居民就业可达性分布及其对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上海都市区存在明显职住空间错位现象,就业可达性指数呈环状分布,郊区存在就业次中心;②就业可达性与个人收入水平显著正相关,且存在区位决定收入的证据。为了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社会经济状况,未来政策可以从提高居住区位的就业可达性着手。  相似文献   

6.
"职住分离"是城市就业—居住空间关系的一种不良表现形式。目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城市职住分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分析我国城市职住分离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优化建议,对引导城市开发,明确城市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城市增长和空间重构的过程中,"居住-就业"空间关系逐渐由"职住合一"向"职住分离"演变.基于城市空间结构及区住选择的经典理论和最近的理论创新,结合中国城市的制度环境特点,建立了对通勤时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利用北京市的两套就业者微观样本实证研究了各种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分为就业机会、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机会三大类)对通勤时间和通勤流量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相关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北京市的"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工作机会、住房机会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是影响"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和通勤时间的三个重要因素.同时中国城市中特有的历史路径依赖性和制度转型特点.增加了"居住一就业"空闻关系的复杂性.论文认为,应致力于减少对劳动力自由选址的制度性约束,在促进产业用地充分集聚的同时,调整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改变其过度集中于城市中心的现状,同时在交通便捷的区位提供符合当地劳动力住房需求的住房供给.  相似文献   

8.
居住和就业是构成城市空间的两大基础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职住空间的发展经历了由计划经济时期"职住混合型"的"大院制"向市场经济时期"职住分离型"发展阶段的转变。伴随城市空间和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中心"退二进三"和旧城更新等用地调整政策加剧了职住空间的分离状态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失衡。在高速增长的交通需求未能得到有效引导的前提下,引发了目前在全国城市带有普遍性的交通拥堵、出行时耗变长等诸多"城市病",降低了城市空间的运行效率。研究试图通过重新审视职住平衡的概念、内涵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分析其理念关注的重点,结合当前实践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难点,探究存量背景下实现职住相对平衡的优化策略,以达到缩短出行时耗、优化出行结构、重构城市空间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建设,并成为促进城市形态转变的重要因素。从综合的空间视角出发,以北京为研究案例,采取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方法,通过构建"交通—人口—经济"研究框架,揭示轨道交通带动下的城市形态演变规律。基于乡镇街道为基本空间单元的人口普查数据、经济单位普查数据和轨道交通网络数据分的析表明,随着2000年以后北京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完善,人口的空间分布同时出现了沿着城轨线路的郊区化分散、以及网络交叉节点上集中等两种不同的变化趋势;而就业的空间分布则向着可达性良好的节点集中。这形成了就业中心在城市中心区、居住中心在郊区的职住分离的城市形态。职住比极高或极低的地方,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压力也更大。旨在为塑造健康的城市空间形态,提升就业可达性,以及制定城市与交通协同发展的规划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职住分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家庭居民交通行为调查(2013年),并结合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讨论了家庭收入、房屋类型、通勤方式等6个变量的职住分离特征及其差异,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各变量同通勤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随着收入的增加,通勤时间和距离呈上升趋势;家庭收入在居住区位选择、房屋类型、通勤方式以及通勤距离和时间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2)租住房屋、单位房、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的通勤时间和距离依次呈上升趋势,住房制度的历史路径依赖仍然存在,用地市场化驱动的城市空间结构趋向分散,职住空间重构具有一定的一致性。(3)通勤时间基本呈现公司员工商业服务业事业单位自由职业的格局。(4)通勤时间和距离与职住比、通勤方式、性别、职业类型、房屋类型、年家庭收入等变量线性关系显著,同年龄、就业密度线性关系不显著。(5)随着职住比的增加,通勤时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具有单中心城市牦最的北京市.土地价格空间分布特征,从理论上分析单中心城市土地价格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假设,构建土地价格的Hedonic模型,利用北京2005—2013年住宅和办公用地微观交易价格数据进行假设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北京住宅和办公用地的区位属性、物理属性和邻里属性对其价格有显著决定作用,且该决定作用随土地市场的成熟而逐渐增强;(2)北京住宅和办公用地价格与该区位到城市中心的距离负相关,而随时间推移,两类土地价格从城市中心向外的降低速度逐渐变快。  相似文献   

12.
居住问题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现实瓶颈。本文以问卷及访谈数据为基础,采用行为地理学方法,从频率、空间距离和方向、决策、效果等维度分析了北京外来农民工迁居特征,兼与西方城市家庭迁居进行比较。结论认为,农民工以务工为目的,受时间和预算约束大、信息渠道少、工作不稳定,迁居决策仓促,因而需要通过居住区位调整来破解约束并适应工作变动,结果上呈现出高频率、短距离、不充分的迁居特征,并且迁居前后居住状况无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对北京全境18个区县的大规模电话调查所获的2008年数据,研究了家庭户住房产权状况及其变动与居住迁移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有住房产权与无住房产权的家户相比较而言,迁居率和迁居意向明显较低。迁居时产权变动的情形不同,对迁居距离和迁居流场都有影响。流动人口的迁居较少伴随住房产权的转换,流动人口跨圈层的迁居多与获取住房产权相关。  相似文献   

14.
面向京郊农村住宅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研分析农村住宅建筑围护结构的特点,根据京郊农村的实际情况(地理状况和经状况),分析京郊农村住宅建筑的热环境现状,探讨该类建筑节能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外墙外保温系统、墙体内保温系统和其他新型及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15.
齐心 《城市问题》2011,(2):58-63
介绍了迁居原因的分类体系。依托2008年对北京全境大规模电话调查所获数据,描述了北京居民迁居原因的总体分布特征、时间变动特征和空间模式特征。  相似文献   

16.
北京要建设世界城市,研究外国人在北京的住房租买选择,对城市空间布局和房地产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以居京韩国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访谈所掌握的第一手数据资料,运用卡方(χ2)检验方法对韩国人在京租买房的内在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居京韩国人租买房决策主要与各职业群体对中国当地社会的依存度、家庭收入水平、未来居留时间等因子正相关,与他们在韩国是否有住房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另外,驻京大型公司的职员因有其公司给予的住房补贴,一般租房居住,对购房持消极态度。  相似文献   

17.
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北京城市空气质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是,农村住宅冬季采暖对环境的污染仍然严重,排放量十分惊人.通过对京郊农村冬季采暖能耗问题的调查,提出了改善北京城市空气质量的新思路,并根据对采暖期节能减排的研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8.
首先对住宅高度形态的三种类型,即低层、多层和高层住宅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美国、德国和日本住宅高度形态的现状,得出城市住宅高度形态合理选择的结论如下:低层住宅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住宅形态;多层住宅次之;高层住宅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住宅形态。然后介绍了我国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住宅高度形态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与国外城市住宅高度形态的差异。最后提出了我国住宅高度形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长沙市市区2008年-2012年的土地交易资料,结合近年来长沙市住宅土地的具体出让情况,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得到地价等值线图,并结合地价相关理论知识,分析了长沙市市区住宅地价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住宅地价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变异性;(2)距商业中心的远近对住宅地价的空间分布有重要的影响;(3)住宅用地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地测试北京望京新城某临街高层住宅楼室内外的声环境,将实测结果与用Ray noise Rew.3.1声学软件模拟在机动车道两侧加隔声屏障后的声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在道路两侧设隔声屏障的降噪效果,并从"噪音源、噪音的传播途径、噪音接收点"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城市临街高层住宅楼交通噪音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