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是对土地上所附着的各项社会功能的合理替代,是对依附于土地之上的失地农民的各项权益的显化。以2003年以来16县(市、区)320户江苏省失地农民安置补偿调查数据为基础,剖析不同社会保障模式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差异,并结合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模式的意愿表达,构建以社会保障基金为基础,以养老、医疗、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内容的多元化安置补偿模式,以期为提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失地人口“土地换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换保障”这种方案是解决失地人口安置困境的一种创新。为了帮助失地人口顺利实现身份转化,保障其失地以后以及年老以后的基本生活,政府必须为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在征地过程中将农民原有的土地保障转化为社会保障成为解决失地人口保障问题的一种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主要是指政府将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征为国有后,为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就业、医疗等问题,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4.
《企业世界》2007,(2):47-47
(1)鼓励农民进镇创业,为失地农民建立基本生活保障体系,采取土地换社保的办法,由征地单位一次性缴纳社保资金,设置专户,封闭运行,用于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基金。  相似文献   

5.
天元区在发挥土地资源优势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在城郊集体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补偿标准补偿范围偏低偏窄、征地收益分配不合理而导致失地农民权益受损;土地征收主体多程序不完备而导致操作不规范;失地农民安置方式单一而导致社会保障不到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主要途径是适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合理分配土地收益、严格规范征地行为、多渠道安置失地农民,着力构建失地农民的长效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推行“两分两换” 统筹城乡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两分两换”的内涵及特点 “两分两换”即农民的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征地与拆迁分开;以宅基地置换住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以下简称“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7.
魏东 《国土经济》2008,(9):32-34
有效的征地安置政策是实现失地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事关民生质量和社会和谐。本文通过对现行法律法规安置政策利弊分析,参考各地留地安置经验,提出将留地安置作为征地对失地农民安置的法定办式,旨在从征收土地层面上细化和硬化统筹发展城乡政策措施,保障失地农民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8.
失地农民住房安置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维平 《城市问题》2007,(5):57-59,64
现行失地农民住房安置一般采取统建分购、统管代建、统管自建等模式,这几类模式都具有相对的适用性与局限性.鉴于此,应从住宅形态与社会形态的关系、住宅小区对失地农民社会资本的影响以及住宅规划与城市和谐发展等方面选择目前失地农民的住房安置模式,研究其中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明月  江华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2):93-96,101
文章主要针对王如渊博士等《对我国失地农民"留地安置"模式几个问题的思考》一文中"留地产权应由集体所有转为国有"的观点和立论依据进行商榷,并提出安置留地应保留集体所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失地农民住房安置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对南宁市失地农民住房安置现状调查,发现存在经济基础薄弱,补偿金分配不均;安置区规划不合理,管理滞后;土地征用制度滞后,抢建、违建情况突出;住房成本高,失地农民就业困难;新建住房安置项目进展缓慢,过渡期较长等诸多问题。进而提出即时调整拆迁补偿标准;成立专门小组全程协调住房安置工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安置住房项目建设与售价之间的差价补贴;加大"两违"整治工作力度;完善社区管理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农转工到农转居--征地安置方式的变化与成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与生活问题,我国相继出台了农转工和农转居这两种安置方式.作者通过比较分析指出,农转工由于体制转型导一致的问题而变得举步维艰,作为其替代办法的农转居虽然正成为许多地区解决失地农民生存问题的首选方案,但许多农民通过这种方式进城面临着因其素质低下而无法就业只能"吃低保"的困境.因此,农转居不宜盲目扩大规模.与上述两种政府主导型的安置方式所不同的是,按土地市场价值经予失地农民补偿的自主择业将成为一种新的征地安置方式.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指城市土地整治储备机构通过征用、收购、转换、改制、收回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并由土地整治储备机构组织进行安置,房屋拆迁,土地平整,“三通一平”或“七同一平”等一系列土地整理工作后,将土地储备起来,再由政府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和年度土地出让计划,通过授权(或政府委托)  相似文献   

13.
失地农民社区安置模式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失地农民问题日益凸显了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的实质就是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城市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失地农民的居住、就业问题。另外,失地农民身份转化也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借助社区理论来探讨失地农民安置模式,以求在失地农民安置理论方面有新的发展,为保护失地农民利益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统筹城乡发展与规范土地出让金支出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土地出让金收入快速增加,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进行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的主要财力来源。但由于土地出让金过于限制于土地开发维护和城市建设等用途支出,在征地补偿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支出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引发了失地农民上访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与土地出让金支出相关的问题已经影响了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向周边扩张,农村土地也因此被征收或征用.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被政府集中安置在城郊新建的安置社区,形成了区别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演替性边缘社区".这类社区在治理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社会矛盾,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关注.其中较为严重的问题即这类农民在城市社区的融入问题,包括自我身份转换、 职业融入、 社区融入等方面.本研究以J市开发区安置社区为例,分析了该失地农民安置社区在安置后的生活状态、 居民身份融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希望能为失地农民安置社区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6.
政府主导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与现行土地制度十分不协调,造成众多土地问题纠纷.在外生型城市化[1]中,政府也能通过设计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来提高土地征用中农民的福利.而"土地换保障"给予农民在土地保障和城市社会保障之间一个自由选择权,从而建立一个良性的城市化机制,这不仅延续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也缓解了因土地征用出现的政府和农民关系紧张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土地证券化: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融资方式的重要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指由城市政府委托的机构,通过征用、收购、置换、到期回收、土地整理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将土地集中起来,并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组织进行土地整理与开发,在完成房屋拆迁、土地平整等一  相似文献   

18.
被征地农转非人员是进行了城镇居民身份登记的失地农民,属于失地农民的范畴,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被征地农转非人员。重庆市的被征地农转非问题具有典型性,目前全国对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的做法主要有商业型和政府主导型两种模式,而重庆市刚好经历了从商业型向政府主导型基本养老保险的转变。本文立足于重庆市“土地换保障”模式的具体实践情况,通过对重庆高新区的调研,对比被征地农转非储蓄式养老保险,重点介绍重庆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模式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唐志  陈后来 《国土经济》2007,(1X):50-50
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是农民失地的主要原因,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能否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安置问题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只有妥善解决好了征地拆迁,失地农民安置等问题,才能更好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才能为城镇建设发展提供用地服务保障。本文以简阳市为例,该市在强力推进十里坝工业集中区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农房拆迁安置的新思路、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的土地财政行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其中也包括失地农民问题。土地财政产生有其内生因素和外部因素。土地财政不仅扭曲了政府、农民与企业的分配关系,而且使农民边缘化,造成了农民内部及城乡收入分配的差异。农民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社会群体其切身利益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当前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政策选择是:对土地财政行为的产生进行事前控制;加快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建设;进一步明淅产权,逐步推行耕地流转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